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雄激素受体基因的GGN重复长度与接受控制性卵巢刺激的中国女性的窦卵泡计数相关
    刘新颜, 范琪, 邓明芬, 许言, 郭静, 曹苹, 周灿权, 徐艳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13-222.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1
    摘要1633)   HTML39)    PDF(pc) (934KB)(207)    收藏

    目的 评估雄激素受体(AR)的GGN重复多态性与卵巢储备及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中的卵巢反应的关联。 方法 在一所大学附属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中心进行的这项遗传关联研究中,共有361名年龄≤40岁、基础卵泡刺激素≤12 IU/L的女性接受了GnRH激动剂长方案进行COS。对AR基因中的GGN重复进行了Sanger测序分析。主要终点是窦卵泡计数(AFCs),次要终点包括刺激天数、使用的促性腺激素(Gn)总剂量、取卵总数、卵巢敏感性指数(OSI)和卵泡输出率(FORT)。 结果 AR基因第1外显子中的GGN重复长度13~24,观察到的中位重复长度为22。考虑基因型(GGN重复<22为S,GGN重复≥22为L)时,所有患者被分为3组:SS、SL和LL。广义回归分析指出,SS组的AFCs数量显著低于SL组(调整后β值1.8;95% CI:0.2-3.4;P=0.024)或与LL组比较(调整后β值1.5;95% CI:0.2-2.7;P=0.021)。SL组与LL组之间的AFCs数量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此外,广义回归分析还表明,在调整混杂因素前后,3组之间的卵巢刺激参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AR基因上的GGN重复长度与AFC相关,但与中国女性的卵巢反应无关,表明AR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卵巢储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SLC1A5通过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肝癌进展
    邹金华, 王惠, 张冬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69-284.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8
    摘要1488)   HTML11)    PDF(pc) (8201KB)(119)    收藏

    目的 探讨SLC1A5高表达在泛癌种的临床意义及其促进肝癌进展的机制。 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会(ICGC)等数据库探讨SLC1A5在泛癌种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预后的关系;利用EPIC、CIBERSORT、TIMER算法分析SLC1A5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分析SLC1A5联合M2型巨噬细胞浸润水平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利用慢病毒过表达系统构建过表达SLC1A5肝癌细胞株;利用小干扰RNA(siRNA)构建沉默SLC1A5(NC组、si-SLC1A5-1组、si-SLC1A5-2组)的肝癌细胞株;CCK-8增殖实验检测SLC1A5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过表达SLCA5稳转株(NC组,SLC1A5过表达组)构建肝癌皮下瘤模型,体内水平探讨SLC1A5对肝癌增殖的影响;利用共培养体系验证干扰和过表达SLC1A5肝癌细胞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结果 SLC1A5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SLC1A5在大多数肿瘤中均显著高表达(P<0.05),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SLC1A5高表达与多癌种不良预后相关(P<0.05)。在13个癌种中显示SLC1A5与免疫评分呈正相关,二者相关性在低级别胶质瘤(LGG)、肝癌(LIHC)及甲状腺癌(THCA)中最显著(P<0.05)。多癌种显示SLC1A5与巨噬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P<0.05),该相关性在LGG及LIHC中最显著;而在包括肺鳞癌、胰腺癌、胃癌在内的5种肿瘤中,二者呈负相关(P<0.05)。生存分析发现SLC1A5高表达且M2型巨噬细胞高浸润水平的患者生存预后最差(P<0.05);SLC1A5与免疫抑制相关基因、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表达呈正相关,该相关性在LGG、LIHC中最显著(P<0.05)。不同肝癌细胞株均高表达SLC1A5,过表达SLC1A5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干扰SLC1A5则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体内实验验证过表达SLC1A5促进肝癌增殖。SLC1A5与M2型巨噬细胞极化分子标志物表达呈正相关,过表达SLC1A5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并抑制T细胞分泌IFN-γ。 结论 SLC1A5与多种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预后及免疫浸润水平相关;SLC1A5通过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T细胞功能来促进肝癌进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SPAG5在胃癌细胞恶性增殖中的生物学作用
    庞一丹, 刘雅, 陈思嫒, 张荆雷, 曾今, 潘元明, 安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8): 1497-1507.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08.08
    摘要1461)   HTML19)    PDF(pc) (9843KB)(345)    收藏

    目的 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分析SPAG5的表达情况,通过干扰SPAG5分析其在胃癌细胞生长中的生物学作用。 方法 结合TCGA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分析SPAG5及MKi67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利用胃癌细胞AGS和MGC803进行体外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干扰组,采用慢病毒干扰,其中空白对照转染shCtrl,干扰组转染shSPAG5。通过Celigo、MTT和克隆形成实验、凋亡检测分析敲减SPAG5基因后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 Proteinatlas数据库、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发现SPAG5在胃癌中高表达,KM-plot及GEPIA数据库分析SPAG5在肺腺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宫颈癌、膀胱癌中高表达,免疫组化发现SPAG5在胃癌中高表达(P<0.001),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共聚焦证明SPAG5与MKi67存在显著相关性(R=0.393,P<0.001)。Real time-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PAG5在MKN74、BGC823、MGC803、SGC7901和AGS等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P<0.01)。敲减SPAG5后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降,Celigo、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敲减SPAG5抑制胃癌细胞增殖(P<0.01),流式凋亡分析发现敲减SPAG5促进胃癌细胞凋亡(P<0.001)。 结论 SPAG5和M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干扰SPAG5基因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SPAG5与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成为胃癌的潜在标志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化橘红配方颗粒通过维持铁稳态并抑制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缓解斑马鱼脂肪性肝病
    张榆雪, 蓝洁莹, 马昕怡, 周琼, 秦梦晨, 高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12): 2265-2275.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12.01
    摘要1403)   HTML57)    PDF(pc) (9786KB)(749)    收藏

    目的 探讨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FLD)的药效作用和具体机制。 方法 将受精后3 d的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化橘红配方颗粒处理组(16、32、64 μg/mL),分别构建斑马鱼幼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ALD)模型,采用生存分析、病理组织切片、全鱼油红O染色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评价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FLD的药效,并从CAV1和铁代谢及铁死亡角度探讨其治疗FLD的具体机制,通过普鲁士蓝染色、DCFH-DA活体探针、丙二醛含量检测、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和CA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FLD的药效验证和具体机制。 结果 化橘红配方颗粒能减轻斑马鱼幼鱼NAFLD和ALD模型中的脂质累积,减少脂肪酸合成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表达水平,升高载脂蛋白A1和PPARα表达水平。化橘红配方颗粒可以减少斑马鱼幼鱼NAFLD和ALD模型中肝脏的铁沉积,减少幼鱼体内的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P<0.05)。NAFLD状态下,不同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升高Tf、TfR、FPN和SLC7A11表达(P<0.05),中、高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P<0.05);ALD状态下,斑马鱼幼鱼的Tf、TfR和FPN表达升高,不同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降低这些基因的表达(P<0.05)。化橘红配方颗粒对ALD状态下SLC7A1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高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升高GPX4的表达(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结果显示,在NAFLD和ALD状态下,斑马鱼幼鱼肝脏的CAV1升高,而中、高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明显改善评价两种脂肪肝状态下斑马鱼幼鱼肝脏的CAV1表达。 结论 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减轻NAFLD和ALD的脂质累积和炎症反应,并通过减少CAV1的表达纠正NAFLD和ALD的铁稳态失衡、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低强度脉冲超声联合制霉菌素可协同抑制兔阴道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感染
    谢梦瑶, 杨敏, 李欣, 杜永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96-303.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10
    摘要1394)   HTML3)    PDF(pc) (3346KB)(82)    收藏

    目的 探索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联合制霉菌素(NYS)对阴道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感染的治疗效果。 方法 建立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模型,同时将体外培养成熟的生物被膜用自动微移液管接种至20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阴道内,以建立兔阴道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感染模型,实验分为Control组、NYS组、US组和联合治疗组。体外实验采用XTT法检测生物被膜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染色定量生物被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被膜活性,扫描电镜(SEM)观察形态学变化,DCFH-DA检测活性氧(ROS)。体内实验通过观察兔外阴症状,HE染色和透射电镜(TEM)观察治疗前后阴道组织病理结构变化。 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联合治疗组MIC50和MIC80相比NYS组均降低2倍(P<0.05),此外,联合治疗组生物被膜清除率分别比NYS组和US组增加约26%和68%(P<0.001),同时联合治疗组生物被膜活性更低、结构破坏更严重,ROS产量更多。体内实验表明,与NYS组和US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兔外阴症状与炎症浸润显著改善(P<0.05),阴道残留菌丝/菌株减少,上皮超微结构明显改善。 结论 LIPUS联合NYS对体内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有显著的协同抗真菌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清心解瘀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学及调控机制
    张珊苑, 蔡巧燕, 祁江晗, 殷恺馨, 何晨晨, 高铸烨, 张铃, 褚剑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8): 1518-1528.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08.10
    摘要1390)   HTML4)    PDF(pc) (10066KB)(433)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心解瘀颗粒(QXJY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药效学及其调控机制。 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挖掘QXJYG抗AS的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采用高脂喂养合并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式构建AS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13.15 mg·kg-1·d-1)、低剂量组(0.99 g·kg-1·d-1)、中剂量组(1.98 g·kg-1·d-1)、高剂量组(3.96 g·kg-1·d-1),每组6只;另外将6只SD大鼠给予正常饮食作为对照组。实验动物干预8周后,通过小动物超声检测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内径、血管壁厚度、脉冲波传播速度、搏动指数,通过HE染色检测大鼠腹主动脉病理形态,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每组大鼠的血脂水平,通过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中AngⅡ、ET-1、TXA2、PGI2、ox-LDL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腹主动脉中LOX-1、PPARγ、RXRα、p-P65、VCAM-1、ICAM-1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腹主动脉血管壁厚度、脉冲波传播速度、搏动指数升高(P<0.05),血管内径减小(P<0.05),且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TC、LDL-C、AngⅡ、ET-1、TXA2含量显著升高(P<0.05),HDL-C、PGI2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QXJYG和阿托伐他汀干预后,显著降低腹主动脉血管壁厚度、脉冲波传播速度、搏动指数(P<0.05),增大血管内径(P<0.05),减轻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情况,显著降低TC、LDL-C,AngⅡ、ET-1、TXA2(P<0.05),显著升高HDL-C、PGI2含量(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QXJYG可能通过调控脂质,PPAR和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抗AS的作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ox-LDL含量、LOX-1、p-P65、VCAM-1、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PARγ、RXR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QXJYG干预后,ox-LDL含量、LOX-1、p-P65、VCAM-1、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PARγ、RXRα表达显著升高(P<0.05)。 结论 QXJYG显著改善AS大鼠脂代谢紊乱,扩大腹主动脉血管内径,减小腹主动脉血管壁厚度,抑制腹主动脉血管病理损伤,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QXJYG发挥抗A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血脂中ox-LDL水平,降低LOX-1的表达,激活PPARγ、RXRα蛋白,抑制P65的磷酸化,从而降低VCAM-1、ICAM-1蛋白表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Ag₂Se纳米颗粒通过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食管癌恶性进展
    赵亚莉, 李佳怡, 谷变利, 陈攀, 张理, 张小漫, 杨平娟, 石林林, 高社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45-253.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5
    摘要1289)   HTML5)    PDF(pc) (15333KB)(77)    收藏

    目的 探讨Ag2Se纳米颗粒清除食管癌胞内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有效性,并研究清除P. gingivalis后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 方法 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Ag2Se纳米颗粒,通过荧光染色分析和菌落形成实验,评估Ag2Se纳米颗粒对P. gingivalis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构建P. gingivalis感染的小鼠食管癌皮下荷瘤模型,通过RNAscope原位杂交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治疗后肿瘤组织中P. gingivalis的丰度,并监测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变化,以评估Ag2Se纳米颗粒清除肿瘤组织中P. gingivalis后对小鼠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通过评估小鼠肝肾功能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以评估Ag2Se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 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Ag2Se为直径50 nm左右的均匀分散球形纳米颗粒。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g2Se纳米颗粒能降低P. gingivalis的活力和克隆增殖能力,且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体内实验结果证实,经Ag2Se纳米颗粒治疗后,小鼠肿瘤组织中P. gingivalis的丰度降低、恶性增殖能力得到抑制(P<0.01)。治疗期间小鼠的肝肾功能和主要脏器未出现明显损伤,提示Ag2Se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结论 Ag2Se纳米颗粒对P. gingivalis具有显著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在体内可有效清除胞内P. gingivalis,抑制食管癌的恶性进展,为食管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百蕊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调控EGFR/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小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徐皓男, 张放, 黄钰莹, 姚其盛, 管悦琴, 陈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85-295.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9
    摘要1238)   HTML7)    PDF(pc) (5812KB)(108)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探究百蕊草(TCT)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收集百蕊草与AAD的共有靶点与基因,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使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关键信号通路,使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使用GROMACS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以验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静态及动态结合变化。动物实验部分采用灌胃盐酸林可霉素建立AAD小鼠模型,40只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自然恢复组(NR)、TCT低剂量组(TCT-L)、TCT高剂量组(TCT-H),雌雄各半(n=10)。实验期间每天分别灌胃给予1%羧甲基纤维素钠和1.5 g/kg和3 g/kg的百蕊草凝胶溶液,观察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和腹泻情况。使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病理变化,使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使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EGFR、p-EGFR、PI3K、p-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 结果 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66个百蕊草活性成分,并预测得到998个相关靶点,与1304个AAD靶点基因取交集得到68个潜在靶点,其中核心靶点有EGFR、STAT3、PIK3CA等。KEGG富集分析提示百蕊草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EGFR与coniferin结合自由能最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EGFR与coniferin在10 ns时保持稳定的构象,Gibbs自由能结果显示,当蛋白质回旋半径值为3.11~3.15且均方根偏差值为0.35~0.5时,EGFR与coniferin复合物处于相对稳定的构象状态。动物实验显示,百蕊草可改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减少炎症因子分布,降低结肠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P<0.001);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P<0.05),调节关键菌群如联合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等的丰度;降低结肠组织p-EGFR、p-PI3K、p-Akt蛋白水平(P<0.01)。 结论 百蕊草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调控EGFR/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TNF-α和IL-6炎症因子水平,达到治疗AAD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电针通过促进突触再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林如辉, 夏金言, 马小涵, 李钻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12): 2317-2326.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12.07
    摘要1210)   HTML6)    PDF(pc) (2267KB)(374)    收藏

    目的 探讨电针百会、神庭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12只/组。采用Longa法制备局灶性缺血损伤大鼠模型。电针干预大鼠百会、神庭穴7 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变化、学习记忆功能、海马CA1区病理变化、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并计数突触密度、血清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海马组织中GABAARα1、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Ⅱ)、突触素1(SYN1)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SYN1和PSD-95表达水平。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5±0.45 vs 1.50±0.67,P<0.05);脑梗死体积降低(11.25±6.22 vs 3.51±2.21,P<0.05);逃避潜伏期降低下降(62.65±5.12 vs 51.83±6.19,P<0.05)及穿越平台次数增加(1.17±0.75 vs 3.17±0.75,P<0.05);缺血侧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增加;突触间隙宽度相对变小,突触小体相对增加(2.00±0.11 vs 4.00±0.25, P<0.05);血清中GABA含量上升(3.90±0.75 vs 5.54±0.35,P<0.05);海马组织中GABAARα1、SYN1和PSD-95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CaMKⅡ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 结论 电针百会、神庭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突触再生,上调GABAARα1、SYN1和PSD-95表达,下调CaMKⅡ表达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黄芩清热除痹胶囊通过PTEN/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炎症反应及尿酸、脂质代谢失衡
    张先恒, 刘健, 韩琦, 陈一鸣, 丁香, 陈晓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8): 1450-1458.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08.03
    摘要1098)   HTML9)    PDF(pc) (4347KB)(474)    收藏

    目的 探究黄芩清热除痹胶囊(HQC)对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炎症反应及尿酸、脂质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随机将60只SD大鼠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HQC低、中、高剂量组,秋水仙碱组(n=10);以单钠尿酸盐注射右踝关节腔进行GA大鼠造模,HQC低、中、高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7 d。造模后4、8、24、48、72 h检测各组大鼠足趾肿胀度;HE染色法进行滑膜组织学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脂联素(APN)、瘦素(LP)、抵抗素(RS)、内脂素(VF)的表达,检测滑膜中APN、LP、RS、VF的表达;生化法检测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BUA)的水平;RT-qPCR检测滑膜中磷酸酶与紧张素同源物(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PI3K、p-PI3K、AKT、p-AKT 蛋白表达。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足趾肿胀度升高(P<0.05),且在48 h达到高峰;HE染色显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滑膜组织增生;TNF-α、TGF-β1、IL-18、TC、TG、LP、RS、VF、BUA、p-PI3K、p-AKT的表达增加(P<0.05),IL-10、APN、HDL-C、PTEN的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HQC和秋水仙碱可降低TNF-α、TGF-β1、IL-18、TC、TG、LP、RS、VF、BUA、p-PI3K、p-AKT的表达(P<0.05),升高IL-10、APN、HDL-C、PTEN的表达(P<0.05),减轻滑膜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足趾肿胀度。 结论 HQC可改善GA大鼠炎症反应及尿酸、脂质代谢失衡,可能与抑制PTEN/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槲皮素通过调控TP53基因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和迁移
    高俊杰, 叶开, 吴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313-321.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12
    摘要1085)   HTML11)    PDF(pc) (4340KB)(106)    收藏

    目的 筛选槲皮素治疗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潜在分子靶点。 方法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多个数据库中筛选槲皮素的治疗靶点,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从4907种血浆蛋白中筛选与ccRCC显著相关的靶点,构建药物-疾病网络模型,筛选出潜在的关键靶点,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评估这些靶点的作用,培养ccRCC细胞并用不用浓度槲皮素处理,行CCK-8实验、创伤愈合实验、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筛选靶点进行验证。 结果 网络药理学和孟德尔随机化综合分析筛选出了TP53(OR=3.325,95% CI:1.805-6.124,P=0.0001)、ARF4(OR=0.173,95% CI:0.065-0.456,P=0.0003)和DPP4(OR=0.463,95% CI:0.302-0.711,P=0.0004)3个槲皮素治疗ccRCC的核心靶点。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P5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增高(P<0.001);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TP53的肾癌患者预后更差(P<0.001);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TP53的结合能为-5.83 kcal/mol;CCK-8实验和创伤愈合实验显示槲皮素在体外抑制786-O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槲皮素在体外抑制T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 结论 TP53可能是槲皮素治疗ccRCC的关键靶点,为槲皮素治疗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早期心房颤动预测模型构建:基于中国人群窦性心律期间心电定量特征
    朱晓庆, 石亚君, 沈娟, 王清松, 宋婷婷, 修建成, 陈韬, 郭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23-228.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2
    摘要1073)   HTML23)    PDF(pc) (1327KB)(172)    收藏

    目的 基于中国人群的心电大数据开发早期房颤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9年~2023年于解放军总医院有多次心电图检查记录的患者30 383例。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内部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Boruta算法筛选预测因子。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心电模型以及结合年龄、性别和心电模型评分的复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曲线下面积(AURO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净获益。 结果 纳入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36,62)岁,男性占比51.1%,房颤的发生率为4.5%(1370/30 383)。在心电模型中,P波相关参数及QRS波相关参数是重要预测变量。在测试集中,心电模型预测5年房颤风险的AUROC为0.77(95% CI:0.74-0.80),加入年龄和性别后的复合模型AUROC提升至0.81(95% CI:0.78-0.83),净重新分类指数为0.123,综合判别改善指数为0.04(P<0.05)。模型校准曲线斜率接近对角线。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复合模型的临床净获益在绝大多数风险阈值范围内均高于心电模型。 结论 基于中国人群窦性心律期间的心电图定量特征及年龄和性别开发的复合模型可有效预测未来房颤风险,为房颤的早期风险评估及预防干预提供了低成本的筛查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血根碱通过调控Nrf2/NF-κB通路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赵娜, 沈梦迪, 赵睿, 奥迪, 骆泽谭, 张银亮, 徐志东, 范方田, 郑海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8): 1467-1475.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08.05
    摘要1049)   HTML10)    PDF(pc) (1748KB)(608)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根碱(SA)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 方法 随机将56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DSS组)、SA低剂量组(DSS+SA-L,SA 1 mg/kg)、SA中剂量组(DSS+SA-M,SA 5 mg/kg)、SA高剂量组(DSS+SA-H,SA 10 mg/kg)、柳氮磺吡啶组(DSS+SASP,SASP 400 mg/kg)、SA高剂量组+Nrf2抑制剂ML385组(DSS+SA-H+ML385,SA 10 mg/kg+ML385 30 mg/kg),8只/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采用3.5%DSS诱导建立UC模型,SA干预组和柳氮磺吡啶组给与对应药物灌胃治疗,通路抑制剂组SA 10 mg/kg灌胃同时腹腔注射ML385 30 mg/kg。通过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测量、HE染色评估小鼠炎症;检测结肠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比色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丙二醛含量(MDA); RT-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磷酸化p65蛋白(p-p65)、p65、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蛋白表达。 结果 与DSS组相比,SA治疗可缓解DSS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结肠长度缩短、DAI评分升高(P<0.05)。HE染色显示,DSS组结肠腺体结构破坏,SA可明显改善结肠隐窝结构。RT-qPCR显示,SA干预组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下降(P<0.05),ROS、MDA下降(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结肠组织中Nrf2、HO-1、occludin、ZO-1蛋白表达上升(P<0.05),Keap-1、p-p65蛋白表达下降(P<0.05),p65无明显变化(P>0.05),且DSS+SA-L、DSS+SA-M、DSS+SA-H组各指标变化呈剂量依赖性。Nrf2通路抑制剂ML385降低高剂量组SA对UC小鼠结肠黏膜的改善作用。 结论 SA可改善UC样小鼠肠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通路,抑制Nrf2介导的NF-κB通路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桑黄酮G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
    耿志军, 杨晶晶, 牛民主, 刘馨悦, 施金冉, 刘亦珂, 姚新宇, 张雨路, 张小凤, 胡建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8): 1476-1484.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08.06
    摘要1049)   HTML14)    PDF(pc) (10820KB)(334)    收藏

    目的 探讨桑黄酮G(KG)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方法 通过CCK-8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裸鼠背部成瘤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不同浓度KG对胃癌细胞增殖与生长的影响;应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Western blotting分析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Tunel染色评估KG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检测KG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利用免疫印迹技术和rescue实验验证PI3K/AKT/mTOR通路在KG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结果 KG以浓度依赖性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减少细胞形成克隆数(P<0.05);KG上调凋亡细胞比例,促进cleaved caspase-3、Bcl2-Bax表达并下调Bcl2水平(P<0.05);KG干扰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且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P<0.05)。机制验证显示,KG抑制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且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剂IGF-1逆转了KG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P<0.05)。 结论 KG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双氢青蒿素可显著增强阿霉素诱导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基于负向调控STAT3/HIF-1α通路
    陈镝, 吕莹, 郭怡欣, 张怡荣, 王蕊璇, 周小若, 陈雨欣, 武晓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54-260.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6
    摘要1038)   HTML28)    PDF(pc) (2351KB)(111)    收藏

    目的 探究双氢青蒿素(DHA)协同阿霉素(DOX)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 方法 设阴性对照组(DOX、DHA均0 μmol/L),分别检测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50、100、150 μmol/L)单独干预和双氢青蒿素与阿霉素联合干预(DOX 0.5 μmol/L、DHA 50 μmol/L、DOX 0.5 μmol/L+DHA 50 μmol/L)对MDA-MB-231细胞的影响。MTT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PCNA、cleaved PARP、Bcl-2、Bax、STAT3、p-STAT3、HIF-1α、survivin等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DHA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的IC50为131.37±29.87 μmol/L,DHA与DOX联用组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P<0.01)。相较于阴性对照组,DHA呈浓度依赖性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P<0.01);相较于DHA组或DOX组,DHA与DOX联用组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P<0.001)。相较于阴性对照组,DHA高浓度(150 μmol/L)可抑制MDA-MB-231克隆形成(P<0.01)。相较于阴性对照组,DHA下调PCNA、p-STAT3、HIF-1α、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P<0.01),上调cleaved PARP蛋白表达水平(P<0.01)、Bax/ 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比值(P<0.01),DHA与DOX联用组下调p-STAT3蛋白表达水平(P<0.05),上调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比值(P<0.01)。 结论 DHA联合DOX可显著增强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DHA负向调控STAT3/HIF-1α通路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凉血解毒化瘀方通过抑制cGAS-STING通路治疗小鼠慢加急性肝衰竭
    唐巧, 周超, 柏兆方, 姚清, 陈思敏, 温心茹, 何召云, 张瑾, 李瑞生, 宫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12): 2291-2299.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12.04
    摘要1011)   HTML2)    PDF(pc) (1809KB)(618)    收藏

    目的 基于cGAS-STING 信号通路,研究中药凉血解毒化瘀方(LXJDHYF)治疗小鼠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凉血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凉血解毒化瘀方低剂量组及cGAS-STING 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H151组,6只/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CCl4诱导形成肝硬化,后予以脂多糖联合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急性攻击形成ACLF小鼠模型。取小鼠肝组织进行HE以及TUNEL染色,生化法测定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以检测凉血解毒化瘀方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同时采用RT-qPCR测定凉血解毒化瘀方对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MDMs)β干扰素(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分析凉血解毒化瘀方对BMDMs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及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合RT-qPCR检测ACLF小鼠肝组织中上述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ACLF小鼠血清 IL-6及TNF-α水平以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方对cGAS-STING 信号通路的作用。 结果 HE染色显示,凉血解毒化瘀方组肝细胞坏死及炎症浸润程度与模型组相比较轻,TUNEL染色提示凉血解毒化瘀方组凋亡阳性细胞比例低于模型组(P<0.001)。凉血解毒化瘀方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01)。RT-qPCR结果表明,凉血解毒化瘀方能抑制BMDMs及小鼠肝组织IFN-β、ISG15、IL-6及TNF-α的mRNA表达(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随着凉血解毒化瘀方给药剂量增加,BMDMs细胞中IRF3及STING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凉血解毒化瘀方组血清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 结论 凉血解毒化瘀方能够改善ACLF小鼠肝功能,降低小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GAS-STING 通路过度激活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茵陈蒿汤治疗肝纤维化的核心功能成分群以及潜在通路
    陈星梅, 刘琴文, 李镱, 钟晓宇, 樊奇灵, 马柯, 罗柳婷, 官道刚, 朱志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8): 1508-1517.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08.09
    摘要1006)   HTML8)    PDF(pc) (4338KB)(438)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分析验证茵陈蒿汤(YCHD)治疗肝纤维化(HF)的核心功能成分群(CFCG)以及潜在通路。 方法 在DisGeNET、Genecards、CMGRN和PTHGRN提取了HF的PPI数据,使用Cytoscape 3.9.1构建权重网络。从TCMSP中收集茵陈蒿汤所有化学成分,用PreADMET Web服务器和SwissTargetPrediction选择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和靶点。构建融合模型获取功能效应空间并评估有效蛋白,得到CFCG,再进一步对所有目标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细胞实验: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LX-2),分别设置空白组(不加TGF-β1刺激)、对照组NC(20 ng/mL TGF-β1刺激)和化合物组(0、50、100、200 μmol/L),CCK-8实验检测药物敏感性,qPCR实验检测化合物对LX-2中Ⅰ型胶原Α1(COL1A1)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实验分析评估化合物在TGF-β1刺激下对LX-2中潜在通路的影响,验证潜在治疗机制。 结果 分析得到1005个致病基因,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和靶点分别有226个和1529个,核心功能成分群有52个。根据模型计算结果,选取得分最高的乙酸苄酯、香草酸、苯甲酸甲酯、虎杖苷、月桂酸、阿魏酸进行CCK-8验证发现在200 μmol/L内无细胞毒性;在qPCR实验中,与TGF-β1组相比苯甲酸甲酯、虎杖苷、月桂酸和阿魏酸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LX-2活化。GO和KEGG分析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发现,这4种成分在200 μmol/L浓度时对PI3K、p-PI3K、AKT、p-AKT、ERK、p-ERK、P38 MAPK、p-P38 MAPK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结论 茵陈蒿汤抗肝纤维化可能是其中的乙酸苄酯、香草酸、苯甲酸甲酯、虎杖苷、月桂酸、阿魏酸等成分通过抑制PI3K-AKT和MAPK通路实现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清肾颗粒通过调控外泌体、miR-330-3p以及CREBBP表达抑制小鼠肾纤维化
    戴荣, 曹泽平, 刘传娇, 葛永, 程梦, 王伟丽, 陈义珍, 张磊, 王亿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8): 1431-1440.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08.01
    摘要985)   HTML41)    PDF(pc) (8594KB)(433)    收藏

    目的 探讨清肾颗粒对腺嘌呤诱导的肾纤维化小鼠模型及尿酸刺激下NRK-49F细胞的作用及其调控外泌体、miR-330-3p和CREBBP的机制。 方法 动物实验:构建腺嘌呤诱导的肾纤维化小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清肾颗粒组(8.0 g·kg-1·d-1),6只/组,灌胃12周。采用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载体,实验结束后收集双侧肾组织。观察小鼠肾组织外泌体标记蛋白CD9,Hsp70,TSG101蛋白水平变化;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肾组织Col-III、α-SMA、FN和E-cad表达变化;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实验:构建尿酸刺激下的NRK-49F细胞模型(尿酸400 μmol/L,SD大鼠灌胃制备清肾颗粒含药血清用于细胞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清肾颗粒含药血清组。观察NRK-49F细胞中外泌体标记蛋白CD9,Hsp70,TSG101蛋白水平变化;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检测NRK-49F细胞中Col-III、α-SMA、FN和E-cad表达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30-3p与CREBBP靶向关系;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NRK-49F细胞中miR-330-3p与CREBBP表达变化。 结果 动物实验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D9、Hsp70、TSG101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清肾颗粒组CD9、Hsp70、TSG101蛋白水平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ol-III、α-SMA、FN表达增加,E-cad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清肾颗粒组Col-III、α-SMA、FN表达减少,E-cad表达增加(P<0.05)。肾脏病理检查显示,清肾颗粒可以明显减轻小鼠肾组织纤维化(P<0.05)。RT-qPCR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病毒载体抑制miR-330-3p表达,增加CREBBP水平,减轻肾纤维化(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CREBBP是miR-330-3p的靶点(P<0.05)。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330-3p表达增加,CREBBP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清肾颗粒组miR-330-3p表达减少,CREBBP表达增加(P<0.05)。细胞实验结果与动物实验结果趋势一致。 结论 清肾颗粒通过干预外泌体,降低miR-330-3p水平,增加CREBBP表达抑制肾纤维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miR-139-5p调控Notch/RBP-J/Hes1轴促进支气管哮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
    王坤, 方昊翔, 曹晓梅, 朱子衡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12): 2283-2290.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12.03
    摘要973)   HTML12)    PDF(pc) (1229KB)(354)    收藏

    目的 通过将哮喘支气管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方式,观察miR-139-5p调控Notch1信号通路对哮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 方法 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并予miR-139-5p mimics进行干预。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NC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对照组(MC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哮喘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共培养)、miR-139-5p mimics组(miR-139-5p mimics+MC)、miR-139-5p mimics-NC组(miR-139-5p mimics-NC+MC)。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周期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XCR4、SDF-1表达;经细胞转染后观察miR-139-5p表达量和BMSCs归巢水平;免疫印迹观察Notch1/RBP-J/Hes1蛋白表达量;ELISA检测Th1、Th2相关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 与NC组比较,MC组miR-139-5p、IL-2、IL-12表达量降低(P<0.05),BMSCs归巢水平增加,CXCR4、SDF-1、IL-5、IL-9表达升高(P<0.05),Notch1、RBP-J、Hes1 mRNA、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MC组、miR-139-5p mimics-NC组比较,miR-139-5p mimics组miR-139-5p、BMSCs归巢水平升高,CXCR4、SDF-1、IL-2表达升高(P<0.05),Notch1、RBP-J、Hes1mRNA、蛋白表达降低,IL-5、IL-9表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MSCs归巢水平与miR-139-5p、IL-12呈正相关,SDF-1与miR-139-5p呈正相关(P<0.05);与IL-5表达呈负相关,CXCR4与Activated Notch1表达呈负相关,SDF-1与Notch1表达呈负相关(P<0.05)。 结论 miR-139-5p可能通过靶向Notch1信号通路促进哮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作用于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改善哮喘气道炎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可改善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基于Ca2+/CaMKK2/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
    李云飞, 庞利君, 束龙武, 李明, 黄传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12): 2327-2334.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12.08
    摘要957)   HTML5)    PDF(pc) (1867KB)(448)    收藏

    目的 基于Ca2+/CaMMK2/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探讨芪黄健脾滋肾颗粒(QJZG)对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QJZG组、醋酸泼尼松(Pred)组、CaMKK2激活剂组,6只/组;另将6只C57BL/6小鼠设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Control组、模型组:予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QJZG组:芪黄健脾滋肾颗粒+生理盐水配成0.39 g/mL溶液灌胃,剂量3.9 g/(kg·d);Pred组:予小鼠醋酸泼尼松片加生理盐水配成0.273 mg/mL的溶液灌胃,剂量2.73 mg/(kg·d);激活剂组:予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另将小鼠腹腔注射CaMKK2激活剂,5 mg/kg,2次/周。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ELISA法检测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钙离子荧光强度;Real-time PCR法检测血小板CaMKK2、AMPK2α、mTOR、Beclin1、p6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小板CaMKK2、p-CaMKK2、AMPK、p-AMPK、mTOR、p-mTOR、LC3、Beclin1、P62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模型组PLT、PCT、IL-10、mTOR、p62 mRNA、p-mTOR、P62水平降低(P<0.01),PDW、MPV、TPO、IL-6、TNF-α、IFN-γ、CaMKK2、AMPK 、Bcl-1 mRNA、p-CaMKK2、p-AMPK及血小板自噬蛋白(LC3Ⅱ蛋白、Beclin1蛋白)在血小板内表达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QJZG组及Pred组PLT、IL-10、mTOR、p62 mRNA、p-mTOR、P62水平升高(P<0.01),MPV、TPO、IL-6、TNF-α、IFN-γ、CaMKK2、AMPK、Bcl-1 mRNA、p-CaMKK2、p-AMPK及血小板自噬蛋白(LC3Ⅱ蛋白、Beclin1蛋白)在血小板内表达量降低(P<0.05);CaMKK2激活剂组PLT、PCT、IL-10、mTOR、p62 mRNA、p-mTOR、P62水平降低(P<0.01),PDW、MPV、IL-6、TNF-α、IFN-γ、CaMKK2、AMPK、Bcl-1 mRNA、p-CaMKK2、p-AMPK及血小板自噬蛋白(LC3Ⅱ蛋白、Beclin1蛋白)在血小板内表达量升高(P<0.01)。 结论 QJZG可通过减轻炎症及影响Ca2+/CaMKK2/AMPK/mTOR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自噬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