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含miR-155-5p的外泌体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及迁移
    林嘉宜, 娄安妮, 李 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6): 994-1001.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6.15
    摘要1635)   HTML15)    PDF(pc) (3369KB)(839)    收藏
    目的 探索脂多糖(LPS)刺激下的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以100 ng/mL丙二醇甲醚醋酸(PMA)处理人THP-1巨噬细胞24 h,诱导其分化为巨噬细胞,给予脂多糖刺激后收集巨噬细胞的培养上清,运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并加以鉴定。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外泌体中miR-155-5p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观察巨噬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肝星状细胞LX2增殖、氧化应激、迁移和I型胶原等纤维化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同时,LX2转染miR-155-5p-mimics及miR-155-5p-inhibitors分别过表达和干扰miR-155-5p,从正反两方面去验证miR-155-5p对LX2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SOCS1以及其下游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相比,经脂多糖刺激后巨噬细胞的外泌体处理的LX2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增强,氧化应激水平和I型胶原等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巨噬细胞经脂多糖处理后分泌的外泌体中miR-155-5p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miR-155-5p过表达的LX2中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氧化应激水平和I型胶原等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干扰miR-155-5p表达发挥相反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miR-155-5p抑制 SOCS1 的表达,促进 p-Smad2/3、Smad 2/3 和 RhoA 蛋白表达(P<0.05)。结论 脂多糖刺激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155-5p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迁移、氧化应激及胶原生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雄激素受体基因的GGN重复长度与接受控制性卵巢刺激的中国女性的窦卵泡计数相关
    刘新颜, 范琪, 邓明芬, 许言, 郭静, 曹苹, 周灿权, 徐艳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13-222.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1
    摘要1633)   HTML39)    PDF(pc) (934KB)(207)    收藏

    目的 评估雄激素受体(AR)的GGN重复多态性与卵巢储备及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中的卵巢反应的关联。 方法 在一所大学附属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中心进行的这项遗传关联研究中,共有361名年龄≤40岁、基础卵泡刺激素≤12 IU/L的女性接受了GnRH激动剂长方案进行COS。对AR基因中的GGN重复进行了Sanger测序分析。主要终点是窦卵泡计数(AFCs),次要终点包括刺激天数、使用的促性腺激素(Gn)总剂量、取卵总数、卵巢敏感性指数(OSI)和卵泡输出率(FORT)。 结果 AR基因第1外显子中的GGN重复长度13~24,观察到的中位重复长度为22。考虑基因型(GGN重复<22为S,GGN重复≥22为L)时,所有患者被分为3组:SS、SL和LL。广义回归分析指出,SS组的AFCs数量显著低于SL组(调整后β值1.8;95% CI:0.2-3.4;P=0.024)或与LL组比较(调整后β值1.5;95% CI:0.2-2.7;P=0.021)。SL组与LL组之间的AFCs数量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此外,广义回归分析还表明,在调整混杂因素前后,3组之间的卵巢刺激参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AR基因上的GGN重复长度与AFC相关,但与中国女性的卵巢反应无关,表明AR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卵巢储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罗冬梅, 罗 洁, 梁瀚尹, 何哲柔, 陈 红, 温紫玉, 王 蔷, 周 璇, 刘晓力, 许 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6): 1029-1034.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6.20
    摘要1516)   HTML10)    PDF(pc) (1193KB)(655)    收藏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病例,其中包括95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12月以上,分析其临床数据,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后,ET及PV患者均获得较高的血液学缓解率(P<0.05),ET与PV治疗组间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6 vs 0.78,P>0.05),脾脏长厚径(脾脏指数)下降13.5%(95% CI:8.5%~18.5%),获得血液学缓解的患者MPN10评分下降较为显著(P<0.01)。PV患者 JAK2V617F等位基因突变负荷中位值由67.23%(49.6%~84.86%)下降至19.7%( 0.57%~74.6%)(P<0.05);ET患者 JAK2V617F突变定量阳由48.97%(0.45%~74.24%)下降至22.1%(0.33%~65.42%)(P<0.05)。ET和PV患者观察到轻微不良反应(1-2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血栓事件发生率为2.8%。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PV和ET获得较高的外周血细胞缓解率,具有缩脾疗效,并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不良反应轻微,多数患者可耐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SLC1A5通过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肝癌进展
    邹金华, 王惠, 张冬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69-284.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8
    摘要1488)   HTML11)    PDF(pc) (8201KB)(119)    收藏

    目的 探讨SLC1A5高表达在泛癌种的临床意义及其促进肝癌进展的机制。 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会(ICGC)等数据库探讨SLC1A5在泛癌种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预后的关系;利用EPIC、CIBERSORT、TIMER算法分析SLC1A5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分析SLC1A5联合M2型巨噬细胞浸润水平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利用慢病毒过表达系统构建过表达SLC1A5肝癌细胞株;利用小干扰RNA(siRNA)构建沉默SLC1A5(NC组、si-SLC1A5-1组、si-SLC1A5-2组)的肝癌细胞株;CCK-8增殖实验检测SLC1A5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过表达SLCA5稳转株(NC组,SLC1A5过表达组)构建肝癌皮下瘤模型,体内水平探讨SLC1A5对肝癌增殖的影响;利用共培养体系验证干扰和过表达SLC1A5肝癌细胞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结果 SLC1A5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SLC1A5在大多数肿瘤中均显著高表达(P<0.05),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SLC1A5高表达与多癌种不良预后相关(P<0.05)。在13个癌种中显示SLC1A5与免疫评分呈正相关,二者相关性在低级别胶质瘤(LGG)、肝癌(LIHC)及甲状腺癌(THCA)中最显著(P<0.05)。多癌种显示SLC1A5与巨噬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P<0.05),该相关性在LGG及LIHC中最显著;而在包括肺鳞癌、胰腺癌、胃癌在内的5种肿瘤中,二者呈负相关(P<0.05)。生存分析发现SLC1A5高表达且M2型巨噬细胞高浸润水平的患者生存预后最差(P<0.05);SLC1A5与免疫抑制相关基因、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表达呈正相关,该相关性在LGG、LIHC中最显著(P<0.05)。不同肝癌细胞株均高表达SLC1A5,过表达SLC1A5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干扰SLC1A5则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体内实验验证过表达SLC1A5促进肝癌增殖。SLC1A5与M2型巨噬细胞极化分子标志物表达呈正相关,过表达SLC1A5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并抑制T细胞分泌IFN-γ。 结论 SLC1A5与多种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预后及免疫浸润水平相关;SLC1A5通过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T细胞功能来促进肝癌进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SPAG5在胃癌细胞恶性增殖中的生物学作用
    庞一丹, 刘雅, 陈思嫒, 张荆雷, 曾今, 潘元明, 安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8): 1497-1507.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08.08
    摘要1461)   HTML19)    PDF(pc) (9843KB)(345)    收藏

    目的 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分析SPAG5的表达情况,通过干扰SPAG5分析其在胃癌细胞生长中的生物学作用。 方法 结合TCGA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分析SPAG5及MKi67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利用胃癌细胞AGS和MGC803进行体外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干扰组,采用慢病毒干扰,其中空白对照转染shCtrl,干扰组转染shSPAG5。通过Celigo、MTT和克隆形成实验、凋亡检测分析敲减SPAG5基因后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 Proteinatlas数据库、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发现SPAG5在胃癌中高表达,KM-plot及GEPIA数据库分析SPAG5在肺腺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宫颈癌、膀胱癌中高表达,免疫组化发现SPAG5在胃癌中高表达(P<0.001),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共聚焦证明SPAG5与MKi67存在显著相关性(R=0.393,P<0.001)。Real time-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PAG5在MKN74、BGC823、MGC803、SGC7901和AGS等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P<0.01)。敲减SPAG5后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降,Celigo、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敲减SPAG5抑制胃癌细胞增殖(P<0.01),流式凋亡分析发现敲减SPAG5促进胃癌细胞凋亡(P<0.001)。 结论 SPAG5和M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干扰SPAG5基因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SPAG5与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成为胃癌的潜在标志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抑郁样小鼠额叶体积的减少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下降有关
    崔维维, 龚莉雅, 陈纯辉, 唐佳渝, 金 欣, 李紫欣, 靖林林, 文 戈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6): 1041-1046.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6.22
    摘要1418)   HTML17)    PDF(pc) (2616KB)(307)    收藏
    目的 研究抑郁样小鼠灰质体积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方法 将24只6周龄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与造模组(n=12),利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对小鼠进行35 d的抑郁造模。通过小动物磁共振对两组小鼠进行成像,观察抑郁小鼠较对照组小鼠灰质体积的结构变化。利用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小鼠相应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 造模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在矿场实验中在中央位置的行走距离下降(P<0.05),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增加(P<0.05)。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造模组小鼠的额叶皮质体积下降(P<0.001,当团块水平≥10756时,过P=0.05的FDRc矫正)。在蛋白印迹实验中,额叶皮质内成熟BDNF的表达下降(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BDNF 在造模后表达下降,并且VBM 分析得到的差异团块的体积大小与蛋白印迹实验中成熟BDNF 表达水平的高低存在相关(P<0.05)。结论 抑郁造模后小鼠额叶皮质体积的下降与额叶皮质内成熟BDNF 表达下降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放疗计划定量评估在宫颈癌外照射精准放疗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郭雨军, 李 婷, 杨 鑫, 祁振宇, 陈 利, 黄思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6): 1035-1040.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6.21
    摘要1405)   HTML9)    PDF(pc) (883KB)(411)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宫颈癌外照射放射治疗计划的量化评估,探究放疗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临床,降低出错几率,提高放疗计划质量,完善放疗流程。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放射治疗的227例宫颈癌患者,将经临床批准且实施的放疗计划通过计划系统至Plan IQTM工作站。根据ICRU83号报告、GEC-ESTRO工作组的推荐指南及本中心临床要求制定评估指标,经高资历临床医生批准后对计划进行量化评估。总结记录放疗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评分较低的计划重新再计划,分析再计划前后的差异性。结果 通过对277例宫颈癌放疗计划分析得出:(1)靶区得分不及格主要是大体肿瘤GTV、计划靶区PGTV(CI、V66Gy),分别为10.6%、65.2%、1%。得分0的有:计划靶区PGTV(CI)、大体肿瘤GTV、计划靶区PCTV(D98%、HI),分别为0.4%、10.1% 、0.4%、0.4%。OARs中不及格的主要是肠道(直肠、小肠、结肠),比例≥20.7%。且直肠、小肠、结肠、肾、股骨头存在得分为0的情况;(2)资深剂量师在PGTV(V60 Gy、D98%)、PCTV(CI)、CTV(D98%)上优于初级剂量师(P≤0.046),且在脊髓和小肠的保护方面一致性优于初级剂量师(P≤0.034);(3)俯卧位组计划在满足靶区要求的情况下,肠道的剂量明显低于仰卧位组计划(P<0.05)。选择得分低的20例放疗计划进行再计划,结果再计划靶区的GTV(Dmin)、PTV(V45 Gy、D98%)高于原计划(P<0.05)。在OARs中,小肠(V40 Gy和V30 Gy)、结肠(V40 Gy和V30 Gy)、膀胱(D35%)的剂量均明显低于原计划(P<0.05)。结论 放疗计划的量化评估在提高放疗计划质量的同时,可实现放疗计划质量及放疗流程的风险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化橘红配方颗粒通过维持铁稳态并抑制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缓解斑马鱼脂肪性肝病
    张榆雪, 蓝洁莹, 马昕怡, 周琼, 秦梦晨, 高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12): 2265-2275.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12.01
    摘要1403)   HTML57)    PDF(pc) (9786KB)(749)    收藏

    目的 探讨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FLD)的药效作用和具体机制。 方法 将受精后3 d的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化橘红配方颗粒处理组(16、32、64 μg/mL),分别构建斑马鱼幼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ALD)模型,采用生存分析、病理组织切片、全鱼油红O染色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评价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FLD的药效,并从CAV1和铁代谢及铁死亡角度探讨其治疗FLD的具体机制,通过普鲁士蓝染色、DCFH-DA活体探针、丙二醛含量检测、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和CA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化橘红配方颗粒治疗FLD的药效验证和具体机制。 结果 化橘红配方颗粒能减轻斑马鱼幼鱼NAFLD和ALD模型中的脂质累积,减少脂肪酸合成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表达水平,升高载脂蛋白A1和PPARα表达水平。化橘红配方颗粒可以减少斑马鱼幼鱼NAFLD和ALD模型中肝脏的铁沉积,减少幼鱼体内的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P<0.05)。NAFLD状态下,不同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升高Tf、TfR、FPN和SLC7A11表达(P<0.05),中、高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P<0.05);ALD状态下,斑马鱼幼鱼的Tf、TfR和FPN表达升高,不同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降低这些基因的表达(P<0.05)。化橘红配方颗粒对ALD状态下SLC7A1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高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升高GPX4的表达(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结果显示,在NAFLD和ALD状态下,斑马鱼幼鱼肝脏的CAV1升高,而中、高浓度的化橘红配方颗粒可明显改善评价两种脂肪肝状态下斑马鱼幼鱼肝脏的CAV1表达。 结论 化橘红配方颗粒可减轻NAFLD和ALD的脂质累积和炎症反应,并通过减少CAV1的表达纠正NAFLD和ALD的铁稳态失衡、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低强度脉冲超声联合制霉菌素可协同抑制兔阴道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感染
    谢梦瑶, 杨敏, 李欣, 杜永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96-303.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10
    摘要1394)   HTML3)    PDF(pc) (3346KB)(82)    收藏

    目的 探索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联合制霉菌素(NYS)对阴道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感染的治疗效果。 方法 建立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模型,同时将体外培养成熟的生物被膜用自动微移液管接种至20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阴道内,以建立兔阴道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感染模型,实验分为Control组、NYS组、US组和联合治疗组。体外实验采用XTT法检测生物被膜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染色定量生物被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被膜活性,扫描电镜(SEM)观察形态学变化,DCFH-DA检测活性氧(ROS)。体内实验通过观察兔外阴症状,HE染色和透射电镜(TEM)观察治疗前后阴道组织病理结构变化。 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联合治疗组MIC50和MIC80相比NYS组均降低2倍(P<0.05),此外,联合治疗组生物被膜清除率分别比NYS组和US组增加约26%和68%(P<0.001),同时联合治疗组生物被膜活性更低、结构破坏更严重,ROS产量更多。体内实验表明,与NYS组和US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兔外阴症状与炎症浸润显著改善(P<0.05),阴道残留菌丝/菌株减少,上皮超微结构明显改善。 结论 LIPUS联合NYS对体内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有显著的协同抗真菌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清心解瘀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学及调控机制
    张珊苑, 蔡巧燕, 祁江晗, 殷恺馨, 何晨晨, 高铸烨, 张铃, 褚剑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8): 1518-1528.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08.10
    摘要1390)   HTML4)    PDF(pc) (10066KB)(433)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心解瘀颗粒(QXJY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药效学及其调控机制。 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挖掘QXJYG抗AS的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采用高脂喂养合并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式构建AS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13.15 mg·kg-1·d-1)、低剂量组(0.99 g·kg-1·d-1)、中剂量组(1.98 g·kg-1·d-1)、高剂量组(3.96 g·kg-1·d-1),每组6只;另外将6只SD大鼠给予正常饮食作为对照组。实验动物干预8周后,通过小动物超声检测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内径、血管壁厚度、脉冲波传播速度、搏动指数,通过HE染色检测大鼠腹主动脉病理形态,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每组大鼠的血脂水平,通过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中AngⅡ、ET-1、TXA2、PGI2、ox-LDL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腹主动脉中LOX-1、PPARγ、RXRα、p-P65、VCAM-1、ICAM-1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腹主动脉血管壁厚度、脉冲波传播速度、搏动指数升高(P<0.05),血管内径减小(P<0.05),且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TC、LDL-C、AngⅡ、ET-1、TXA2含量显著升高(P<0.05),HDL-C、PGI2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QXJYG和阿托伐他汀干预后,显著降低腹主动脉血管壁厚度、脉冲波传播速度、搏动指数(P<0.05),增大血管内径(P<0.05),减轻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情况,显著降低TC、LDL-C,AngⅡ、ET-1、TXA2(P<0.05),显著升高HDL-C、PGI2含量(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QXJYG可能通过调控脂质,PPAR和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抗AS的作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ox-LDL含量、LOX-1、p-P65、VCAM-1、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PARγ、RXR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QXJYG干预后,ox-LDL含量、LOX-1、p-P65、VCAM-1、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PARγ、RXRα表达显著升高(P<0.05)。 结论 QXJYG显著改善AS大鼠脂代谢紊乱,扩大腹主动脉血管内径,减小腹主动脉血管壁厚度,抑制腹主动脉血管病理损伤,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QXJYG发挥抗A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血脂中ox-LDL水平,降低LOX-1的表达,激活PPARγ、RXRα蛋白,抑制P65的磷酸化,从而降低VCAM-1、ICAM-1蛋白表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深度注意力机制结合临床特征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
    巩 高, 曹 石, 肖 慧, 方威扬, 阙与清, 刘子蔚, 陈超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5): 839-851.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5.21
    摘要1356)   HTML16)    PDF(pc) (2775KB)(549)    收藏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微血管浸润(MVI)存在的一致性和诊断性能,以及深度学习注意力机制和临床特征在MVI分类预测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158例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实验,包括常规MRI序列(T1WI、T2WI、DWI)、增强MRI序列(AP、PP、EP、HBP)、合成MRI序列(T1mapping-pre、T1mapping-20min)得到MRI图像以及可能与MVI相关的临床数据。基于EfficientNetB0和注意力模块分别建立单序列深度学习模型和融合模型,并且通过深度学习可视化技术显示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高危区域。结果 基于T1mapping-20min序列和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结果要优于其他融合模型。准确度为83.76%,AUC为85.01%,敏感度为83.78%,特异度为87.02%,且深度可视化技术可以显示MVI高危区域。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基于多个MRI序列的单序列模型和融合模型,并验证了深度学习算法结合注意力机制和临床特征对MVI分类预测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机器学习模型和Cox回归模型预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的效能
    高凯绩, 王一豪, 曹海坤, 贾建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6): 952-963.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6.10
    摘要1345)   HTML14)    PDF(pc) (2472KB)(568)    收藏
    目的 探讨机器学习和传统Cox回归模型在预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术后生存能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287例AEG患者,排除失访及临床资料缺失者,共筛选出20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经过对数据的赋值等处理,转换成满足R语言分析数据的要求的数据。将203例患者数据使用随机数表法按照3∶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和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绘制出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DCA)。为评估4种机器学习模型之间的预测效能,进行机器学习模型的内部验证。通过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的性能,校准曲线反映模型的拟合情况,并通过DAC判断其临床意义。结果 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机验证集中3年生存率的AUC值分别为0.870、0.901、0.791、0.832、0.725,验证集中5年生存率的AUC值分别为0.915、0.916、0.758、0.905、0.737。4种机器学习模型内部验证分别是:极端梯度提升(AUC=0.818)、随机森林(AUC=0.772)、支持向量机(AUC=0.804)、多层感知机(AUC=0.745)。结论 机器学习模型对于AEG患者生存率预测的表现优于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尤其在不满足等比例假设或线性回归模型下,并能够包含较多的影响变量。在内部验证中,XGBoost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好,支持向量机次之,随机森林出现过拟合,多层感知机受数据量影响可能拟合效果较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可预测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的1p/19q共缺失状态
    卢明君, 屈耀铭, 马安东, 朱建彬, 邹 霞, 林耕耘, 李榆欣, 刘昕孜, 温志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6): 1023-1028.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6.19
    摘要1294)   HTML33)    PDF(pc) (1023KB)(533)    收藏
    目的 应用多模态MRI影像组学特征无创性预测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2022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的104例患者的MRI数据,并从T2WI、T1WI、FLAIR、对比增强T1WI和DWI序列提取535个组学特征,包括70个形态学特征,90个一阶统计学特征以及375个纹理特征。构建逻辑回归(LR)、基于逻辑回归的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Rlasso)、支持向量机(SVM)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模型,经十折交叉验证后,比较4组模型的预测效能。两位影像医师根据MRI图像来预测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来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和影像医师预测效能。结果 LR、LRlasso、SVM、LDA模型在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33、0.819、0.824、0.81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 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效能均高于住院医师(AUC=0.645,P=0.011、0.022、0.016、0.030),并与主治医师相仿(AUC=0.838,P>0.05)。结论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模型可以非侵入性地预测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肾病III号方治疗慢性肾脏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
    罗冠峰, 刘华熙, 谢 钡, 邓伊健, 谢鹏辉, 赵晓山, 孙晓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6): 924-934.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6.07
    摘要1293)   HTML18)    PDF(pc) (4146KB)(1482)    收藏
    目的 观察肾病III号方对5/6肾切除大鼠肾功能、肾脏病理的改善作用及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肾病III号方抗慢性肾脏病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从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30只制作5/6肾切除模型,造模2周后测血清肌酐,并将造模组随机分为肾病III号方组、氯沙坦组、模型组。肾病III号方组予肾病III号方灌胃,氯沙坦组予氯沙坦钾灌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16周后测定血清肌酐、尿素氮,HE染色及免疫印迹法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和纤维化相关因子。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索肾病III号方抗慢性肾脏病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免疫印迹法验证核心靶点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肾病III号方治疗后,5/6肾切除大鼠的血清肌酐、尿素氮降低(P<0.05),肾组织的病理损害减轻,且肾组织中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经治疗后也得到相应改善。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肾病III号方主要活性成分有金合欢素、芹菜素、异泽兰黄素、槲皮素、山奈酚、木樨草素等,关键靶点为STAT3、SRC、CTNNB1、PIK3R1、AKT1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肾病III号方的活性成分与STAT3、SRC、CTNNB1、PIK3R1、AKT1靶点都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免疫印迹法验证发现肾病III号方能恢复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中STAT3、PI3K、AKT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 肾病III号方能减轻5/6肾切除大鼠所致的肾脏损伤,其主要的药效成分可能通过调控STAT3、PIK3R1、AKT1等多靶点发挥抗慢性肾脏病肾脏纤维化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Ag₂Se纳米颗粒通过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食管癌恶性进展
    赵亚莉, 李佳怡, 谷变利, 陈攀, 张理, 张小漫, 杨平娟, 石林林, 高社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45-253.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5
    摘要1289)   HTML5)    PDF(pc) (15333KB)(77)    收藏

    目的 探讨Ag2Se纳米颗粒清除食管癌胞内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有效性,并研究清除P. gingivalis后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 方法 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Ag2Se纳米颗粒,通过荧光染色分析和菌落形成实验,评估Ag2Se纳米颗粒对P. gingivalis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构建P. gingivalis感染的小鼠食管癌皮下荷瘤模型,通过RNAscope原位杂交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治疗后肿瘤组织中P. gingivalis的丰度,并监测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变化,以评估Ag2Se纳米颗粒清除肿瘤组织中P. gingivalis后对小鼠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通过评估小鼠肝肾功能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以评估Ag2Se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 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Ag2Se为直径50 nm左右的均匀分散球形纳米颗粒。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g2Se纳米颗粒能降低P. gingivalis的活力和克隆增殖能力,且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体内实验结果证实,经Ag2Se纳米颗粒治疗后,小鼠肿瘤组织中P. gingivalis的丰度降低、恶性增殖能力得到抑制(P<0.01)。治疗期间小鼠的肝肾功能和主要脏器未出现明显损伤,提示Ag2Se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结论 Ag2Se纳米颗粒对P. gingivalis具有显著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在体内可有效清除胞内P. gingivalis,抑制食管癌的恶性进展,为食管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激活小鼠ZI 区GABA 能神经元可促进七氟醚和丙泊酚的麻醉诱导而对麻醉维持及觉醒无影响
    曹福羊, 郭永馨, 郭舒婷, 周志康, 曹江北, 仝 黎, 米卫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5): 718-726.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5.06
    摘要1273)   HTML27)    PDF(pc) (3997KB)(435)    收藏
    目的 探索未定带区(ZI)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对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觉醒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48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8组(6只/组)。研究七氟醚麻醉时,化学遗传学实验分为hM3Dq组(注射携带hM3Dq的腺相关病毒)和mCherry组(注射仅携带mCherry的对照病毒);光遗传学实验分为ChR2组(注射携带ChR2的腺相关病毒)和GFP组(注射仅携带GFP的对照病毒),注射剂量均为100 nL。研究丙泊酚麻醉时,化学遗传学实验分为hM3Dq组和mCherry组;光遗传学实验分为ChR2组和GFP组。上述各组处理方法同七氟醚。通过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技术激活ZI区GABA能神经元,观察其对七氟醚和丙泊酚的麻醉诱导及觉醒的调节作用,通过脑电监测观察其在七氟醚麻醉维持中的作用。结果 在七氟醚麻醉中,与mCherry组比,hM3Dq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缩短(P<0.05),与GFP组比,ChR2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缩短(P<0.01),而两实验中麻醉觉醒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丙泊酚麻醉中,hM3Dq组比mCherry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缩短(P<0.05),ChR2组比GFP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缩短(P<0.01),而两实验中麻醉觉醒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遗传激活ZI区GABA能神经元没有改变七氟醚麻醉维持时的脑电频谱。结论 ZI区GABA能神经元能够促进七氟醚和丙泊酚的麻醉诱导,而对麻醉维持及觉醒无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aFaster RCNN:一种基于平扫 CT 的多疾病阶段胰腺病灶检测模型
    梁利渡, 张浩杰, 鲁 倩, 周陈杰, 李淑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5): 755-763.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5.11
    摘要1252)   HTML19)    PDF(pc) (1773KB)(308)    收藏
    目的 研究基于平扫CT的胰腺病灶检测算法,实现低成本和精准的胰腺病灶自动检测。方法 以Faster RCNN为基准模型,构建了名为advanced Faster RCNN(aFaster RCNN)的基于平扫CT胰腺病灶检测模型。该模型使用残差连接网络Resnet50为特征提取模块来提取胰腺病灶的深层图像特征;并针对胰腺病灶形态重新设计了9种检测锚框尺寸来构建RPN模块;同时,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病灶形状和解剖结构约束的新型Bounding Box回归损失函数来约束RPN模块回归子网络的训练过程;最后,利用第二阶段的检测器来生成检测框。模型使用来自国内四家临床中心的728例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训练(518例,约占71.15%)和测试(210例,约占28.85%);并通过消融实验,以及与3种经典目标检测模型SSD、YOLO和CenterNet进行比较的对比实验来验证aFaster RCNN的性能。结果 aFaster RCNN胰腺病灶检测模型在测试集图像水平和病人水平上分别获得了73.64%、92.38%的召回率以及45.29%、53.80%的平均精度,均高于所有被比较模型。结论 本文方法可以有效提取平扫CT中的胰腺病灶特征来检测胰腺病灶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百蕊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调控EGFR/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小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徐皓男, 张放, 黄钰莹, 姚其盛, 管悦琴, 陈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 (2): 285-295.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5.02.09
    摘要1238)   HTML7)    PDF(pc) (5812KB)(108)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探究百蕊草(TCT)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收集百蕊草与AAD的共有靶点与基因,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使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关键信号通路,使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使用GROMACS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以验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静态及动态结合变化。动物实验部分采用灌胃盐酸林可霉素建立AAD小鼠模型,40只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自然恢复组(NR)、TCT低剂量组(TCT-L)、TCT高剂量组(TCT-H),雌雄各半(n=10)。实验期间每天分别灌胃给予1%羧甲基纤维素钠和1.5 g/kg和3 g/kg的百蕊草凝胶溶液,观察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和腹泻情况。使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病理变化,使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使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EGFR、p-EGFR、PI3K、p-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 结果 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66个百蕊草活性成分,并预测得到998个相关靶点,与1304个AAD靶点基因取交集得到68个潜在靶点,其中核心靶点有EGFR、STAT3、PIK3CA等。KEGG富集分析提示百蕊草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EGFR与coniferin结合自由能最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EGFR与coniferin在10 ns时保持稳定的构象,Gibbs自由能结果显示,当蛋白质回旋半径值为3.11~3.15且均方根偏差值为0.35~0.5时,EGFR与coniferin复合物处于相对稳定的构象状态。动物实验显示,百蕊草可改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减少炎症因子分布,降低结肠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P<0.001);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P<0.05),调节关键菌群如联合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等的丰度;降低结肠组织p-EGFR、p-PI3K、p-Akt蛋白水平(P<0.01)。 结论 百蕊草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调控EGFR/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TNF-α和IL-6炎症因子水平,达到治疗AAD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电针通过促进突触再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林如辉, 夏金言, 马小涵, 李钻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 (12): 2317-2326.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4.12.07
    摘要1210)   HTML6)    PDF(pc) (2267KB)(374)    收藏

    目的 探讨电针百会、神庭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12只/组。采用Longa法制备局灶性缺血损伤大鼠模型。电针干预大鼠百会、神庭穴7 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变化、学习记忆功能、海马CA1区病理变化、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并计数突触密度、血清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海马组织中GABAARα1、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Ⅱ)、突触素1(SYN1)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SYN1和PSD-95表达水平。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5±0.45 vs 1.50±0.67,P<0.05);脑梗死体积降低(11.25±6.22 vs 3.51±2.21,P<0.05);逃避潜伏期降低下降(62.65±5.12 vs 51.83±6.19,P<0.05)及穿越平台次数增加(1.17±0.75 vs 3.17±0.75,P<0.05);缺血侧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增加;突触间隙宽度相对变小,突触小体相对增加(2.00±0.11 vs 4.00±0.25, P<0.05);血清中GABA含量上升(3.90±0.75 vs 5.54±0.35,P<0.05);海马组织中GABAARα1、SYN1和PSD-95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CaMKⅡ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 结论 电针百会、神庭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突触再生,上调GABAARα1、SYN1和PSD-95表达,下调CaMKⅡ表达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肾小球超微结构分割算法:基于区域级对比学习的深度模型
    林国钰, 张桢泰, 路艳蒙, 耿 舰, 周志涛, 路利军, 曹 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3 (5): 815-824.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3.05.18
    摘要1209)   HTML22)    PDF(pc) (2543KB)(536)    收藏
    目的 为了提高深度模型对电子显微镜图像中肾小球超微结构的分割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微结构语义相似性的区域级自监督对比学习方法USRegCon。方法 USRegCon使用大量无标记数据对模型进行预训练,该预训练过程包括3个步骤:(1)模型对图像中超微结构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并根据超微结构的语义相似性自适应地将图像划分为多个区域;(2)依据所划分的区域,使用区域池化操作提取出每个区域的一阶灰度区域表示和深度语义区域表示;(3)对于一阶灰度区域表示,构建了灰度损失函数,目标为最小化区域内的灰度差异和最大化区域间的灰度差异。对于深度语义区域表示,构建了语义损失函数,目标为最大化表示空间中正区域对的相似性和负区域对的差异性。这两个损失函数将联合对模型进行预训练。结果 基于私有数据集GlomEM,USRegCon在肾小球滤过屏障三层超微结构的分割任务中,对基底膜、内皮细胞和足细胞均获得了良好的分割结果,Dice系数分别为85.69±0.13%、74.59±0.13%和78.57±0.16%。该结果优于现有的多种图像级、像素级和区域级自监督对比学习方法,并逼近基于大规模标记数据集ImageNet的全监督预训练方法。结论 USRegCon促进模型从大量无标记数据中学习有益的区域表示,弥补了标记数据不足的缺陷,提升了模型对肾小球超微结构的识别和边缘分割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