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声引导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Hepa1-6瘤鼠的疗效及免疫效应。
选取健康C57BL/6J小鼠建立肝癌Hepa1-6小鼠移植瘤模型。将40只Hepa1-6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外科手术组及复合式冷热消融治疗组,10只/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周,采用超声评估各治疗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体积变化,采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检查各组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数百分比。于治疗2周后随机处死各治疗组小鼠各3只,并对治疗后病灶行HE染色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组织CD4+、CD8+细胞光密度值。
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的肿瘤组织逐渐增大,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复合式冷热消融组肿瘤体积在治疗后各时间点肿瘤逐渐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复合式冷热消融治疗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血清CD4+T、CD8+T细胞水平均升高,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外科手术组(P < 0.05)。冷冻治疗组血清CD4+T、CD8+T细胞水平在治疗后3周出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冷冻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肿瘤组织CD4+、CD8+细胞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超声引导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Hepa1-6瘤鼠具有很好的治疗疗效,同时还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探讨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特征构建脓毒症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的效果。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训练集。以治疗后28 d时患者存活情况为分组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在患者入组时搜集血清样本进行质子核磁共振特异性代谢标志物分析,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排名前4的产物构建脓毒症患者短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最后纳入2023年1~12月于我院ICU治疗的脓毒症患者49例作为测试集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
死亡组患者APACHE II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显示原始模型的预测能力大于任何1次随机排列Y变量的预测能力,证明模型有效。无监督主成分分析得分散点图共解释了57%的变量(PC1=50%,PC2=7%),脓毒症患者经PCPA造模后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发生了显著变化。OPLS-DA图示模型拟合效果好,不存在特异点,两组的分布区域完全分开。载荷矩阵图显示L-天门冬氨酸、吲哚乙酸、丙氨酸等水平升高,异亮氨酸、亮氨酸等水平下降。提取OPLS-DA模型中VIP值最大的前50个变量进行非参数检验,最后得到3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 < 0.05),共有19个与脓毒症死亡最有可能相关的特征代谢物。死亡组患者血清苯丙氨酸、肌酸、乙酰乙酸、谷氨酸、蛋氨酸、尿素、乳酸及氧化三甲胺显著高于存活组(P < 0.05)。使用LASSO筛选出的4个高相关的代谢产物,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脓毒症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C-index分别为0.993(95% CI: 0.931~0.999)。列线图模型预测训练集的脓毒症患者短期死亡风险(AUC=0.993,95% CI: 0.978~1.000,P < 0.001)具有一定价值;将列线图模型预测测试集的脓毒症患者短期死亡风险(AUC=0.934,95% CI: 0.863~1.000,P < 0.001)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模型对训练集预测的准确率分别为96.66%,敏感度分别为94.11%,特异度分别为97.60%。模型对验证集预测的准确率分别为90.62%,敏感度分别为88.23%,特异度分别为91.48%。
基于血清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特征构建脓毒症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对于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前列腺癌Ki67的表达。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2月1日~2023年6月30日经病理证实、磁共振数据完成的PCa患者176例,按照7:3的比例分配到训练组(n=140)及验证组(n=36)。从PACS工作站中导出患者T2加权成像、T2加权脂肪抑制成像、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的DICOM图像,在4个序列图像中勾画出病变区域的三维感兴趣区,并提取其中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LASSO回归对特征进行降维和选择,利用筛选出的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利用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阐述模型的诊断意义,并通过验证组对诊断效能施行验证。
共提取1834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得到20个组学特征与Ki67表达状态相关。在互相独立创建的8个影像组学模型中,分别为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K-近邻、随机森林、极度随机树、极致梯度提升、轻量级梯度提升机和多层感知机,此中轻量级梯度提升机模型效益最优,训练组的AUC值为0.948(95% CI:0.913~0.982),测试组的AUC值为0.832(95% CI:0.698~0.967)。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预测Ki67表达状况,且轻量级梯度提升机模型最好。
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胎儿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时右心室功能的变化。
选择2019年1月~2023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经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明显心脏畸形的101例胎儿,根据三尖瓣反流程度将其分为无反流对照组(n=41)、轻度反流组(n=30)、中度反流组(n=30)。计算左、右心室心内膜下心肌整体纵向应变,左、右心室面积变化率,右室游离壁应变,三尖瓣环位移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对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轻度反流组与对照组的右心室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中度反流组右心室功能各指标均比对照组减小(P < 0.05);中度反流组与轻度反流组比较,右心室心内膜下心肌整体纵向应变、右室游离壁应变数值减小(P < 0.05),右心室面积变化率和三尖瓣环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胎儿左心室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斑点追踪技术可评价单纯三尖瓣反流胎儿右室功能是否受损,右心室心内膜下心肌整体纵向应变、右室游离壁应变是较为敏感的指标。
通过联合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影像组学特征及深度学习特征预测乳腺癌HER-2状态。
回顾性分析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3月~2023年12月经临床手术或穿刺活检的乳腺癌患者FFDM、临床及病理资料。FFDM图像手工勾画肿瘤感兴趣区并提取组学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分别经过LASSO特征筛选后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综合模型。计算各模型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效能,并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各模型在实际临床决策中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35(95% CI:0.761~0.898)和0.781(95% CI:0.701~0.857),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04(95% CI:0.855~0.955)和0.883(95% CI:0.823~0.939),综合模型在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21(95% CI:0.872~0.967)和0.890(95% CI:0.828~0.942)。决策曲线分析显示3种模型相比于全部认为HRE-2阳性或阴性可获得更好的净收益,其中综合模型在风险阈值下可获得最大净收益。
基于FFDM影像组学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的联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预测乳腺癌HER-2状态,显著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探究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的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CT征象、临床特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预测中晚期肺腺癌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
回顾性收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经病理学(纤维支气管镜、淋巴结、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的172例中晚期肺腺癌(临床分期Ⅲ~Ⅳ期)。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CT征象及双能量CT(DECT)参数。根据EGFR基因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比较组间的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逐步建立基于临床特征、常规CT征象、DECT定量参数及联合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联合模型预测效能。
172例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表达阳性者80例,阴性者92例。动脉期IC、NIC、斜率K40-100keV及静脉期IC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空气支气管征及胸膜牵拉征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动脉期IC、NIC、斜率K40-100keV、静脉期IC、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与EGFR基因突变相关;DECT联合参数模型Model1、DECT模型联合临床特征模型Model2、DECT模型联合临床特征及CT征象模型Model3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敏感度63.75%,特异度92.39%)、0.787(敏感度65.00%,特异度91.30%)、0.819(敏感度77.50%,特异度82.61%)。经DeLong检验,3个模型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联合临床特征、CT征象的DECT模型能有效预测中晚期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且优于单一模型。
分析基于CT平扫征象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3年6月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69例,根据24 h内复查CT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n=55)和非扩大组(n=114)。分析血肿的基线CT征象,并建立“密度异常组”“、形态异常组”及“联合征象组”3种征象组合,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征象及征象组预测血肿扩大的价值。
每个病例收集了11个影像特征及3种组合特征,其中血肿初始体积及“混合征”“、黑洞征”“、漩涡征”“、岛征”“、密度异常组”“、联合征象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密度异常组”“、联合征象组”为血肿扩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31)“;混合征”“、漩涡征”中相对低密度区的体积及“岛征”中最大岛屿的最大径大者更易出现血肿扩大;血肿初始体积及“混合征”“、黑洞征”“、漩涡征”“、岛征”、“密度异常组”“、联合征象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6、0.668、0.588、0.693、0.627、0.758、0.713。
CT平扫检查中,代表血肿密度异质性的“密度异常组”及代表密度、形态异常的“联合征象组”对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分析嗜酸性筋膜炎(EF)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其误诊原因,加强对该病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的认识。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1例EF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发病年龄16~71岁。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资料、治疗等情况进行分析。
11例EF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皮下肿胀/紧硬(90.9%)、关节痛/炎(63.6%)、棍棒感(63.6%)、色素沉着(45.5%)、祈祷手(36.36%)、沟壑征(18.18%)、肌痛肌无力(9.09%)等。11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可见肌肉MRI检查受累肌筋膜增厚,1例发现肌肉受累异常信号且活检病理提示合并肌肉受累。11例患者行全层皮肤及肌肉活检,病理多可见筋膜增厚,伴慢性炎性反应、纤维素样变性、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7例见嗜酸粒细胞浸润。其中10例行骨髓穿刺活检,7例有嗜酸性粒细胞增生骨髓象,均未见血液系统肿瘤。
EF是一种罕见的结缔组织病,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具有许多相似性,易误诊,深入了解临床、影像特征,分析误诊原因,避免误诊误治。
利用逆概率加权法探寻房间隔增厚率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就诊的标准心房颤动患者265例,将房间隔增厚率按照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第1组(0.01~0.089)、第2组(0.089~0.317)、第3组(0.317~0.690)。利用逆概率加权法均衡混杂因素后,调整组间差异。通过加权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研究房间隔增厚率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变化趋势。
逆概率加权法分析显示,房间隔增厚率第2组相对于第1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无明显变化(P=0.584),第3组相对于第1组概率下降86%(OR=0.144,95% CI:0.055~0.380,P < 0.001)。加权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显示,房间隔增厚率0.321为其临界值,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呈下降趋势。
房间隔增厚率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概率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
探讨基于临床及CT影像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病理分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
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23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21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资料,包括临床信息、CT影像和病理结果,并根据简化病理分型将患者分为低危型(A、AB、B1型)和高危型(B2、B3、胸腺癌)。以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59)和验证集(n=62);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危组和高危组临床及CT特征的差异性,应用逐步回归和LASSO回归进一步降维筛选特征,构建4种机器学习模型(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在验证集中通过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预测效能。
221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中105例为低危型(训练集74例,验证集31例),116例为高危型(训练集85例,验证集3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性别、胸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逐步回归法选取3个CT影像特征(肿瘤强化程度、心包或大血管侵犯、胸膜侵犯)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LASSO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8个临床及CT影像特征构建随机森林、决策树及支持向量机模型。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0.854、0.761、0.816,在验证集上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0.742、0.710、0.811。结果表明Logistic回归模型泛化性优于其他3个模型。
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病理分型上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有望协助临床早期无创性识别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
采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数坤科技智慧平台(AI)分析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无创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斑块特征的相关性。
根据AI测量的CACS数值,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208例患者分为低度钙化组(n=73,0分<CACS<100分)、中度钙化组(n=64,100分≤CACS≤400分)和高度钙化组(n=71,CACS>400分)。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及AI测量下的犯罪血管及犯罪斑块的特征参数,并分析特征参数与CACS组别的相关性,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单一指标及联合指标对两个组别(低度钙化组-中度钙化组、中度钙化组-高度钙化组)的诊断效能。
AI测量下,CT-FFR、斑块长度、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MLA)在不同CACS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类型在低度钙化组-中度钙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钙化组-高度钙化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T-FFR、斑块体积、MLA是更高CACS组的危险因素,斑块体积与CAC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37,P<0.001),CT-FFR、MLA与其呈负相关(r=-0.640,-0.658,P<0.001)。ROC曲线显示,在低钙化积分组-中钙化积分组,CT-FFR、斑块体积、MLA及联合指标的AUC值分别为0.731、0.678、0.748、0.824;在中钙化积分组-高钙化积分组,CT-FFR、斑块体积、MLA及联合指标的AUC值分别0.741、0.670、0.746、0.840。CT-FFR、斑块体积、MLA三个联合指标在两个组别的诊断效能均大于单一指标。
AI测量下,CT-FFR、斑块体积、MLA在不同CACS组均有显著差异,是更高CACS组的危险因素,CT-FFR、MLA在不同CACS组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CT-FFR、斑块体积、MLA联合时诊断效能明显提高。
应用断层径照放疗系统(Onrad系统)进行宫颈癌放疗,研究Onrad系统在兆伏级CT(MVCT)扫描时pitch选择对摆位误差的影响。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放疗科接受Onrad系统放疗的16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患者放疗时MVCT扫描采用pitch的不同,分为两组:Normal组(n=8)与Coarse组(n=8),每日行MVCT扫描,与定位CT图像匹配获取XYZ三维平移误差及绕Y轴滚动误差Roll,记录扫描时长及获得的误差数据并整理分析。
Normal组与Coarse组各获得摆位误差数据200组,Normal组三维平移误差分别为X=1.80±1.28 mm、Y=2.22±1.43 mm、Z=1.78±1.30 mm,滚动误差为Roll=0.32±0.41°;Coarse组三维平移误差分别为X=1.98±1.18 mm、Y=2.38±1.34 mm、Z=1.96±1.27 mm,滚动误差为Roll=0.31± 0.47°;两组摆位误差相比较,平移误差X、Y、Z(P=0.15、0.23、0.17)及滚动误差Roll(P=0.7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效率方面,pitch选择Normal较Coarse扫描时间明显延长(253.4±9.7 vs 173.3±7.9 s,P<0.001)。
Onrad系统宫颈癌放疗,行MVCT图像扫描时,pitch选择Normal或Coarse进行位置校准,XYZ三维平移误差及滚动误差Roll均无差异,但pitch选择Coarse扫描效率更高,推荐选用Coarse。
探讨CT三维重建辅助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接受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9例/组。对照组予以常规PFNA治疗,观察组予以CT三维重建辅助下PFNA治疗,两组均持续于术后进行随访12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随访12月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及术后6、12月)、血栓弹力图参数(术前及术后7 d)、血清因子(术前、及术后3月)、研究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12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12月,两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升高,其中观察组更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 d,两组凝血反应时间、凝血形成时间均缩短,其中观察组更短,血凝块形成速率均增大,其中观察组更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月,两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更低,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值则均缩短,观察组更短,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均升高,其中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CT三维重建辅助下PFNA治疗可有效提高骨折愈合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性良好的同时疗效显著。
评价吡格列酮(PIO)介入后,18F-FDG PET/CT多时相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价值。
收集东莞东华医院核医学科2020年10月~2023年1月共86例SPN患者,对其行 18F-FDG PET/CT多时相(1 h、2 h、4 h)显像,PIO介入后显像的42例为实验组(PIO组),常规显像的44例为对照组(非PIO组),分别测量各结节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1、SUVmax2、SUVmax4),计算2 h、4 h延迟显像滞留指数(RI2、RI4),结合病理及随访,分析实验组是否提高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ROC曲线分析数据。
各组SUVmax2、SUVmax4分别与SUVmax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O组内恶性SPN的SUVmax1、SUVmax2、SUVmax4、RI4均高于良性SP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2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非PIO组内恶性与良性SPN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性病变的RI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其余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良性病变以上各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RI>10%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PIO组诊断SPN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非PIO组,4 h各指标均高于2 h。ROC曲线显示,PIO组RI4诊断恶性SPN的曲线下面积为0.732,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SPN经PIO作用后,4 h 18F-FDG PET/CT延迟显像可一定程度提高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
半月板作为保持膝关节生物力学平衡的重要结构,其再生能力却极为有限。对于不可修复的半月板损伤,传统半月板切除术和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都存在局限性。因此基于组织工程的人工半月板支架似乎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半月板各向异性的复杂结构、困难的再生过程以及特殊的生物力学性能等诸多挑战仍然是临床应用的障碍。本综述旨在从半月板解剖、生理着手,结合目前半月板损伤的治疗策略,总结人工半月板支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及影像学手段在半月板移植中的应用,以考量其在半月板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及面临的临床转化难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工作。目前临床上治疗LDH的方法很多,绝大多数轻中度患者经保守治疗即可缓解症状,甚至康复。经保守治疗失败或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等需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具体种类方式繁多,且每种疗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种治疗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联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LDH手术治疗的各种文献并进行总结,从传统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LDH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是一种属于铃蟾肽受体家族的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分布于整个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与其配体胃泌素释放肽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近年研究发现,GRPR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并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一种通过检测放射性标记物质在人体内部的分布和浓度来提供图像的医学成像技术,能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已有研究表明靶向GRPR的PET显像在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开发特异性强、亲和性高的GRPR探针对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本文针对已报道的新型GRPR靶向PET分子探针的种类及肿瘤显像的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GRPR靶向PET分子探针的研发及临床转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如何预测其术后复发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多种模式影像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影像学在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方面的价值。本文通过综述了传统影像技术(CT、MRI)、多模态影像学以及影像组学在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认识。
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MGT)是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中新定义的一种罕见的良性胶质神经元肿瘤,属于WHO Ⅰ级。过去,MGT由于在组织学形态上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相似而被诊断为“透明隔中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样肿瘤”。随着技术的发展,MGT的研究在影像学、病理学以及基因检测方面都有了新进展,尤其是PDGFRA的Lys385密码子处的热点突变,使MGT被定义为一个新的胶质瘤类型。本文对MG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以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整合了与可能误诊的疾病的鉴别诊断,提出了该疾病可以发展的研究方向和潜在的治疗措施,旨在为MGT的诊治提供帮助,减少该疾病的漏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