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朱胤琰, 辛玫, 张焱, 王悦, 万良荣, 王成, 黄钢, 张晨鹏
    2024, 47(12): 1277-128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01
    摘要 (38) HTML (40) PDF (19)

    目的 探讨18F-PI-2620 PET脑显像中脑膜瘤tau蛋白摄取、与病灶大小和钙化相关性及潜在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于本院行18F-PI-2620 PET脑检查的311例受试者,筛查出最终MRI增强诊断为脑膜瘤的患者共8例。对所有纳入者的脑膜瘤病灶,测量其大小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并以对侧正常大脑皮层为背景计算本底SUVmax以及病灶与本底的SUVmax比值(T/N),比较SUVmax、T/N值与病灶大小、钙化的相关性。 结果 8例脑膜瘤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65~78(69.8±4.86)岁。脑膜瘤与本底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组的病灶与本底的摄取比值(T/N)高于本底 (P<0.001)。脑膜瘤钙化组和非钙化组的SUVmax及T/N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的体积与摄取的T/N值呈强相关关系(R=0.89,P<0.01)。 结论 脑膜瘤中18F-PI-2620的Tau摄取值与病灶大小相关,但与病灶是否钙化无关。

  • 陈冬冬, 解翔, 詹小林, 虞红珍, 周燕, 陈芳
    2024, 47(12): 1290-129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03
    摘要 (30) HTML (16) PDF (14)

    目的 探讨基于二维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结合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创新性及有效性。 方法 分析2021年5月~2022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就诊扫15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209个结节)的二维超声图像及SWE测值,以病理为金标准,使用XGBoost算法,建立基于二维超声特征和SWE的机器学习模型。使用Shapley加性解释方法评估特征重要性。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评估XGBoost模型和SWE的诊断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和校准曲线用于评估XGBoost模型的应用价值及诊断效能。 结果 XGBoost模型在训练队列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0.776、89.6%、65.7%、83.3%、76.7%;在验证队列分别为0.913、0.788、92.7%、64.9%、82.9%、82.8%。决策曲线分析及校准曲线分析显示, XGBoost模型在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 基于二维超声特征及SWE的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高效工具。

  • 单丹丹, 邹文涛, 晋茂生, 马宜传
    2024, 47(12): 1308-131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06
    摘要 (22) HTML (14) PDF (13)

    目的 分析MRI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联合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2024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1例宫颈癌患者临床及MRI图像资料,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非淋巴结转移组(n=83)与淋巴结转移组(n=68),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淋巴结短径、宫旁浸润、阴道受累和SCC-Ag水平,结合多项指标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判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肿瘤最大径、淋巴结短径、宫旁浸润、阴道受累、SCC-Ag水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可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肿瘤最大径、淋巴结短径、SCC-Ag、宫旁浸润、阴道受累等均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肿瘤最大径、淋巴结短径、SCC-Ag、肿瘤最大径及淋巴结短径联合SCC-Ag、多项指标联合(肿瘤最大径、淋巴结短径、SCC-Ag、宫旁浸润、阴道受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8、0.972、0.682、0.979、0.988,敏感度分别为62.4%、65.7%、59.3%、78.7%、89.8%,特异度分别为76.7%、88.2%、72.1%、84.5%、86.9%。淋巴结短径、SCC-Ag截断值分别为8.5 mm、5.85 ng/mL,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652、0.543。 结论 单独用于淋巴结转移预测的MRI和SCC-Ag敏感度较低,但敏感度和特异度在多种指标联合使用时有显著改善,MRI和SCC-Ag联合使用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较高。

  • 马梦伟, 汪思娜, 曾辉, 陈卫国, 徐维敏
    2024, 47(12): 1347-135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2
    摘要 (23) HTML (14) PDF (13)

    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征象(CEM)与肿块型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0例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EM检查,并根据免疫组化将患者分为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参照CEM的影像诊断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别提取患者低能图和减影图的影像学征象,包括肿块形态、边缘、强化程度等共11个特征,分析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与CEM-BI-RADS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220例肿块型乳腺癌患者,包括Luminal A型50例,Luminal B型128例,HER2过表达型15例,三阴性型27例。在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中,仅病理类型与乳腺癌分子分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12),4种乳腺癌分子分型病理类型均以浸润性乳腺癌为主,年龄、是否绝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与乳腺癌分子分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能图中病灶肿块边缘、肿块是否伴有钙化在不同分子分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uminal A型乳腺癌肿块边缘多表现为毛刺(64.0%,32/50),其它乳腺癌分子分型肿块边缘则以模糊为主,其中大多数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66.7%,10/15)肿块多伴随钙化。减影图中肿块长径、肿块强化的边缘、内部强化与乳腺癌分子分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多数Luminal A型及Luminal B型乳腺癌的肿块长径≤2.0 cm,而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乳腺癌肿块长径以3.1~5.0 cm最为常见。虽然4种分子分型肿块强化时边缘虽以模糊最为常见,且内部强化不均匀,但相比于其它分子分型的乳腺癌,部分三阴性乳腺癌肿块内部强化可表现为环形强化(22.2%,6/27)。 结论 CEM上不同分子分型肿块型乳腺癌影像学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在指导乳腺癌诊治及预后评估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王秀梅, 徐金霞, 李雪
    2024, 47(12): 1393-139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20
    摘要 (20) HTML (10) PDF (13)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外周血D二聚体(D-D)对孕早期复发性流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孕早期复发性流产孕妇作为研究组,均随访至妊娠28周,按照妊娠结局将其分为妊娠丢失组(n=35)和妊娠成功组(n=45),另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产检的92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妊娠丢失组和妊娠成功组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指数(N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搏动指数(PI)及外周血D-D水平,将妊娠丢失组纳入阳性,妊娠成功组纳入阴性,绘制ROC曲线分析子宫动脉NI、RI、S/D、PI、外周血D-D单一及联合检测对孕早期复发性流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结果 研究组子宫动脉NI低于对照组(P<0.05);子宫动脉RI、S/D、PI及外周血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丢失组子宫动脉NI低于妊娠成功组 (P<0.05);子宫动脉RI、S/D、PI及外周血D-D水平高于妊娠成功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子宫动脉NI、RI、S/D、PI、外周血D-D联合检测预测孕早期复发性流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AUC值高于NI、RI、S/D、PI、外周血D-D单一检测(P<0.05)。 结论 子宫动脉多血流参数、外周血D-D联合检测预测孕早期复发性流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具有优势,临床后续可通过开展子宫动脉多血流参数、外周血D-D联合检测手段及时对复发性流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进行评估,以促进复发性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改善。

  • 盛洁, 曾辉, 陈卫国, 曾凤霞, 秦耿耿, 徐维敏
    2024, 47(12): 1282-128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02
    摘要 (32) HTML (23) PDF (13)

    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CEM)联合常规超声对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7月术前同时行CEM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乳腺乳头状病变70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分析病灶CEM及超声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单独CEM、单独超声、CEM+超声对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 70例患者良性病变48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高危+恶性病变22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4例及乳头状癌18例),共检出90个病灶。其中CEM+超声的AUC最高,约为0.863。CEM+超声的特异度及准确率最高,分别约为79.1%和84.2%;而CEM+超声与单独CEM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相近,分别为95.5% vs 95.5%、97.4% vs 97.1%。 结论 CEM形态学联合超声特征综合判断提高了BI-RADS 3~5类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效能,一定程度降低了良性病变的活检率,且提高了恶性病变的检出率。

  • 张懿瑶, 牛凯旋, 吕宏安, 赵士兵
    2024, 47(11): 1155-116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1.01
    摘要 (60) HTML (40) PDF (13)
    目的

    应用右室量化分析系统(RVQAS)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00例, 根据患者28 d后的预后结果, 分为生存组(n=76)和死亡组(n=24), 使用床边超声通过RVQAS记录患者右室的定量医学参数。同时采集患者入院当天血清中相关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 将上述结果纳入统计分析。

    结果

    死亡组中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高于生存组, 死亡组中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心输出量、右心室心指数、右心室每搏输出量、右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低于生存组(P < 0.05)。死亡组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高于生存组(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患者死亡与RVEDV、RVEDVI、RVESV、RVESVI、CK和cTnI呈正相关, 与RVEF呈负相关(P < 0.05)。以脓毒性休克死亡者为阳性样本, 存活者为阴性样本, ROC曲线显示单个指标RVESVI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48, 联合诊断中RVESVI联合CK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9, 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最高。

    结论

    通过RVQAS测定患者右室功能可以为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其中RVESVI联合CK对患者死亡预测价值最高, 应更早应用于临床, 为患者早期诊疗带来较大获益。

  • 许想, 茅译尹, 陆春雄, 谢敏浩
    2024, 47(12): 1399-140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21
    摘要 (21) HTML (18) PDF (11)

    程序性死亡受体和程序性死亡配体(PD-1/PD-L1)通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肿瘤治疗的新方法,而且肿瘤PD-L1表达水平与这种免疫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临床上以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的表达水平,但该方法是有创的,且 PD-L1在肿瘤部位的表达具有时空异质性,该方法不能全面的反映肿瘤PD-L1的表达情况。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可以无创、实时、动态、可视化监测机体内PD-L1的表达情况。锝-99m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成像最常用的核素,具有价廉易得,能量和半衰期适中等特点,而SPECT是核医学最常用的影像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因此,靶向PD-L1的锝-99m标记分子探针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针对靶向PD-L1的锝-99m标记分子探针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寻找新型靶向PD-L1的SPECT显像探针提供指导。

  • 段丽芬, 叶裕丰, 陈秋梅, 郭广源, 黄益
    2024, 47(12): 1335-134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0
    摘要 (22) HTML (17) PDF (11)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和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BTI)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分期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分期预测性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2022年7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检查的196例患者的检查信息和BTI图像信息,随机性将数据集划分为3个部分:训练集占约70%( n=136),验证集与测试集各约占15%( n=30)。手动对实验组图像进行人工勾画矩形框,然后将对应的病变区域最小外接矩形框进行裁剪、统一尺寸、切片并输入深度学习模型中,基于ResNet50、ViT和EfficientNet构建3个下肢DVT分期预测模型,计算准确率、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性能。 结果 ResNet50、ViT和EfficientNet-b0在测试集上的准确度分别为0.693、0.733、0.787,EfficientNet-b0在测试集上展现出了最优的分类性能;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568~0.811)、0.778(0.652~0.875)、0.850(0.737~0.914)。 结论 结合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图像,利用深度学习预测模型在DVT分期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这为DVT的精准分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路径。

  • 杨易, 潘博, 汪世存
    2024, 47(12): 1303-130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05
    摘要 (29) HTML (35) PDF (11)

    目的 探讨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3年3月经病理确诊的14例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用手划感兴趣区法分析全身肌肉摄取程度,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14),测量对照组肌肉摄取值,比较二者肌肉摄取值的差异。 结果 14例皮肌炎患者,伴发胃癌4例,卵巢癌3例,淋巴瘤2例,肺癌、食管癌、鼻咽癌、乳腺癌各1例,不明来源低分化腺癌1例;以上皮肌炎患者的肌肉摄取平均值为3.5±1.8,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值(1.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不仅能通过肌肉的弥漫性摄取程度判断疾病活跃程度,为病变的活检提供依据,还能够对伴发的恶性肿瘤进行分期和评估,为临床精确诊治提供重要的影像学参考。

  • 耿其楠, 王曼曼, 邵超, 汪洁, 江舒, 陈望
    2024, 47(12): 1377-138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7
    摘要 (21) HTML (16) PDF (10)

    目的 探讨术前血液炎症指标及增强CT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其对GIST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2024年3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并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8改良版标准分级的148例GIST患者的资料,分析其术前的血清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及CT增强图像特征[肿瘤长径、肿瘤部位、强化方式、肿瘤形态、瘤内坏死或囊变、钙化、溃疡],并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n=73,极低危、低危)与高风险组(n=75,中危、高危),比较低、高风险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炎症指标、增强CT特征与GIST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NLR、PLR、SII、肿瘤长径、肿瘤部位、瘤内坏死或囊变、强化方式、肿瘤形态与危险度分级呈正相关,其诊断为高风险组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NLR>2.285(AUC=0.741),PLR>167.135(AUC=0.654),SII>410.495(AUC=0.711),肿瘤长径>4.65(AUC=0.931),多指标联合预测效能最高(AUC=0.941)。 结论 基于术前血清炎症指标联合增强CT可以较好地预测GIST的危险度分级,以联合诊断效能最优,为患者制订个性化方案提供参考。

  • 马兰, 朱锋, 刘益民
    2024, 47(12): 1383-138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8
    摘要 (22) HTML (11) PDF (8)

    目的 分析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评估的效果。 方法 收集2022年3月~202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直肠癌患者,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均行128排螺旋CT检查(飞利浦,扫描膈肌至耻骨下缘部位,并配合增强扫描)、Discovery 3.0T(GE)磁共振成像检查(扫描耻骨联合下缘到髂血管分叉水平),分析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效果。 结果 经金标准结果显示,阳性例数为85例、阴性例数为5例,CT检查结果显示,阳性例数为60例,阴性例数为30例,CT及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阳性例数为84例,阴性例数为6例;CT检查与CT联合磁共振成像诊断直肠癌淋巴转移的敏感度、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联合磁共振成像诊断更高(P<0.05),两种方式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的淋巴结直径、数量、短长径比值、静脉包绕征、浆膜面浸润、直肠周围脂肪混杂信号征高于阴性患者(P<0.05)。 结论 对于老年直肠癌患者而言,采用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进行干预,敏感度、准确率良好,可以有效判断疾病的征象。

  • 王晶晶, 赵新斌, 康绍叁, 郭笑颜, 李亨然
    2024, 47(12): 1322-132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08
    摘要 (27) HTML (16) PDF (8)

    目的 分析MRI定性及定量参数联合前列腺健康指数(PHI)鉴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阳性前列腺病灶良恶性的价值。 方法 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4月~2024年6月收治的行前列腺MRI检查的346例PSA阳性患者,前列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PI-RADS)3~5分。以穿刺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组(良性前列腺病变, n=118)和恶性组(前列腺癌, n=228)。比较2组的PI-RADS评分、表观扩散系数(ADC)、慢速ADC(D)、快速ADC(D *)、灌注相关体积分数(f)和PHI。采用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分类法构建上述参数的模型,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曲线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 恶性组的PI-RADS 5分占比、前2肽PSA和PHI均高于良性组,ADC、D、D *和f均低于良性组( P<0.05)。模型4B(决策树分类模型,纳入PI-RADS、PHI、ADC、D、D *和f,最终保留PHI、ADC、D和D *)的ROC曲线下面积与模型3B(决策树分类模型,纳入PI?RADS、ADC、D、D *和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高于其他模型(模型1A~4A、1B、2B, P<0.05)。模型3B和模型4B的校准曲线与对角线重合度高,其他模型的校准曲线与对角线重合度偏低。模型4B的净收益在全阈值范围内均高于其他模型。 结论 由PHI、ADC、D和D *构建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在鉴别PSA阳性且PI-RADS 3~5分的前列腺病灶良恶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 韦家旭, 施若洋, 蔡振杰, 顾雨伦, 王誉, 王嵇
    2024, 47(12): 1298-130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04
    摘要 (23) HTML (15) PDF (8)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运动校正重建算法(MCR)在高心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0例心率≥80次/min的患者资料,所有纳入标准的患者均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比标准重建(STD)最佳期相及MCR图像,比较2组图像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采用5分法评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结果 两组间CNR、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动脉SD值、左冠状动脉前降支CT值、左冠状动脉回旋支CT值在STD和MC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右冠状动脉CT值上STD为346.46±60.17,MCR为363.54±54.40(P<0.05)。在图像噪声、冠状动脉节段的主观评分上STD和MCR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CR算法可在不增加额外扫描的情况下有效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并增加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功率。

  • 赵子晴, 徐红卫
    2024, 47(12): 1361-136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4
    摘要 (21) HTML (8) PDF (7)

    目的 评估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半暗带的诊断价值,并对患者预后进行预测。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11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行3T MRI常规序列、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及APT检查。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及动脉自旋标记测量核心梗死区(IC)、缺血半暗带区(IP)及对侧正常白质区(CNAWM)的APT值,并分析差异。患者入院第1天由神经内科医生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评分,3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预后情况,评估患者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应用评分衡量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24,mRS <2分)和预后不良组(n=34,mRS≥2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计算两组IC和CNAWM区域的APT值,并计算IC和对侧CNAWM信号强度的差异(ΔAPT);绘制ROC曲线,计算基于ΔAPT值的AUC;分析ΔAPT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APT可以用于区分患者IC、IP、CNAWM区(P<0.05)。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患者IC区域的APT值、ΔAP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其余临床资料以及CNAWM区域的A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ΔAPT能较好预测患者预后(AUC=0.732,截断值为1.00,95%CI:0.605~0.860)。ΔAPT与患者入院第1天的NIHSS评分存在相关性(r=0.569,P<0.001)。 结论 APT可以用来更精确定义患者的缺血半暗带并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 苑璐, 孙勇, 郭景, 杨润
    2024, 47(12): 1372-137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6
    摘要 (15) HTML (6) PDF (7)

    目的 分析MRI未见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病例,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9月截止在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住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进行微血管减压术且术前MRI未见责任血管压迫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74例。以微血管减压术中获得的内镜图像及术后随访作为参考标准,由具有5年以上资历的影像科医师单独阅片,针对MRI术前检查未发现责任血管的图像进行分析。使用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强度评分评估术后疗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差异。 结果 7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30例(40.5%)术中单纯静脉压迫、15例(20.3%)静脉压迫合并蛛网膜粘连、12例(16.2%)动脉分支压迫、11例(14.9%)单纯蛛网膜粘连、3例(4.1%)肿瘤压迫、3例(4.1%)术中无血管压迫或蛛网膜粘连。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均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常用于三叉神经痛术前的诊断,可清晰显示神经血管相互作用。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三叉神经痛应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对于无血管压且继发原因未知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需要运用特定的检查序列,影像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应认真查看病史、综合分析,提高诊断正确率。

  • 郭巧玲, 刘海龙, 陈瑛, 石秀英
    2024, 47(12): 1387-139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9
    摘要 (21) HTML (10) PDF (6)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定量联合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对胎儿颜面部畸形的筛查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4年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筛查的123例孕中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检查与血清指标检测,以引产或妊娠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产前超声定量参数、血清指标对胎儿颜面部畸形的诊断价值。 结果 123例孕妇最终发现胎儿颜面部畸形71例(57.72%),52例胎儿未出现颜面部畸形(42.28%)。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项透明层厚度(NT)、β-HCG、AFP及uE3水平均是胎儿颜面部畸形的危险因素(P<0.05)。超声NT诊出胎儿颜面部畸形61例,血清指标诊出胎儿颜面部畸形56例,联合检测诊出胎儿颜面部畸形67例,超声NT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对胎儿颜面部畸形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单一检测,组间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特异度、准确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T、β-HCG、AFP及uE3水平异常均提示胎儿颜面部畸形发生的高风险性。产期超声定量参数联合血清 β-hCG、AFP、uE3可明显提高对胎儿颜面部畸形的检出敏感度,对产前颜面部畸形筛查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吴惠言, 李集源, 陈添辉, 梁颖心, 李曙佳, 张奕文
    2024, 47(12): 1314-132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07
    摘要 (20) HTML (15) PDF (6)

    目的 探讨与传统间断无创袖带动脉压监测(NCAP)相比,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CNAP)对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剖宫产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开展CSEA下行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选284例产妇,随机分机两组,142例/组,由于体动、寒战或其他原因14例产妇被剔除研究,最终NCAP组139例、CNAP组131例产妇进行分析。NCAP组:手术过程中使用间断袖带监测血压,每隔3 min测量1次血压;CNAP组:使用 CNAP连续监测血压。当收缩压低于基础值的80%或平均动脉压低于65 mmHg,立即通过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6~10 μg纠正低血压,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适时重复给药。记录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产妇不良反应、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和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 结果 与NCAP组相比,CNAP组能更早发现低血压(P=0.008),低血压检出率更高(P =0.024);因CNAP组能更早更频繁地发现低血压,并及时阻止血压进一步下降,产妇严重低血压发生率更低(P=0.005),需要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中位剂量(P=0.014)和使用频率(P=0.012)更高。在麻醉后4~28 min内,CNAP组的收缩压始终高于NCAP组(P<0.05);CNAP组在麻醉后的多个时间点(第7、10、13、16、19、22、25分钟)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NCAP组(P<0.05);与NCAP组相比,CNAP组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17);胎儿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脐动脉阻力指数、脐动脉搏动指数均较麻醉前升高,且麻醉后3 min NCAP组比CNAP组升高更明显(P<0.001),而对于平均动脉压低于60 mmHg的产妇,NCAP组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 pH 低于CNAP组(P=0.026);麻醉后6 min的胎儿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脐动脉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 pH 值、BE、PaO2 和 PaCO2 等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NAP能通过提供产妇的实时血压情况,有效提高麻醉医生对血流动力学波动的快速识别及应对能力,减少术中产妇低血压发生,提高手术安全及舒适性,降低新生儿酸中毒风险。

  • 尤云峰, 韩晓兵, 程鸿琦, 林雅萍, 康晓强, 彭伟生, 黄莹
    2024, 47(12): 1367-137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5
    摘要 (24) HTML (14) PDF (6)

    目的 探讨T2 mapping定量分析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术前与术后远期关节软骨退变情况。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进行距腓前韧带(ATFL)修复或重建治疗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TFL修复组( n=30)和ATFL重建组( n=30),另选择3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ATFL修复组、ATFL重建组于术前和术后1年均进行MRI T2 mapping扫描和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踝-后足功能系统(AOFAS)、踝关节Karlsson评分(KAFS)评估,对照组进行MRI T2 mapping扫描,测量和计算3组距骨顶前内侧、外侧和中央内侧、外侧以及后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 结果 ATFL修复组术前距骨顶中央内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ATFL修复组术后1年距骨顶中央内侧、外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ATFL修复组术后1年距骨顶中央内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术前( P<0.05)。ATFL重建组术前距骨顶中央内侧、外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ATFL重建组术后1年距骨顶中央内侧、外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ATFL重建组术后1年距骨顶中央外侧及前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术前( P<0.05)。ATFL修复组与ATFL重建组术前、术后1年各软骨区域T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ATFL修复组、ATFL重建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均大于术前( P<0.05),VAS评分均低于术前( P<0.05),AOFAS、KAFS评分均高于术前( P<0.05)。 结论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ATFL修复或重建治疗后仍会发生距骨软骨退变,主要是距骨顶前侧和中央,通过T2 mapping定量分析可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术后距骨软骨退变情况。

  • 徐敬轩, 杨操, 葛畅, 张文杰, 栾新平
    2024, 47(12): 1329-133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09
    摘要 (21) HTML (10) PDF (6)

    目的 探讨MRI中瘤周水肿区与肿瘤核心区体积比值(VPE/VTC)这一新指标在脑胶质瘤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5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数据及临床资料,包括22例低级别胶质瘤(LGG)和29例高级别胶质瘤(HGG)。利用3D-Slicer软件对通过不同MRI序列配准后半自动勾画肿瘤核心区与瘤周水肿区,并手动调整确保准确性。构建核心区和水肿区的三维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VPE/VTC比值。 结果 HGG组VPE/VTC比值高于LGG组(P<0.05)。VPE/VTC比值在区分HGG与LGG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851),最佳截断点为0.929, Youden指数达到最高值0.771,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90.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VPE/VTC比值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在预后评估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 VPE/VTC比值作为一种新颖的评估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脑胶质瘤患者个性化治疗和手术方案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 黄祚, 林宁
    2024, 47(12): 1341-134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1
    摘要 (19) HTML (10) PDF (6)

    目的 探究脐动脉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在胎儿生长受限(FGR)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妇产科确诊的50例孕晚期FGR孕妇作为FGR组,另选50例同期胎儿宫内发育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对比FGR组与对照组孕妇及胎儿基线资料与临床指标;对比FGR组与对照组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末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收缩期/舒张期末流速(S/D)]。根据妊娠结局分为良好组(n=14)与不良组(n=36),对比良好组与不良组胎儿脐动脉PI、RI、PSV、EDV、S/D;采用二元Logistic方程分析影响FGR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评估脐动脉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在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价值。 结果 FGR组顺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体质量、Apgar、头围、双顶径、股骨径低于对照组(P<0.05);FGR组PI、RI、S/D高于对照组(P<0.05),EDV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S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PI、RI、S/D高于良好组(P<0.05),EDV低于良好组(P<0.05),两组PS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动脉PI、RI、S/D、EDV均与不良妊娠预后相关(P<0.05);当PI、RI、S/D临界值为1.365、0.679、3.115、13.638时,AUC分别为0.704、0.925、0.760、0.734,联合诊断不良妊娠结局的AUC为0.980,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结论 脐动脉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对FGR的诊断具有一定评估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参考依据。

  • 王晓彦, 沈利利, 汪益, 马新伟, 庞洪权, 杜昊, 徐文静
    2024, 47(12): 1355-136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2.13
    摘要 (18) HTML (9) PDF (6)

    目的 探讨进行3.0T磁共振足部检查采用抑脂序列时,使用自制辅助装置(由底座固定装置和米袋两部分组成)减少因抑脂不均匀造成的伪影给诊断带来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4年4月~8月我院招募的健康志愿者30例以及患有足部病变志愿者30例。健康志愿者组分别采用常规固定方式(常规组)及自制辅助装置(实验组)进行足部三维各向同性自旋回波质子加权频率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VIEW-PDWI-SPAIR)矢状位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并比较分析;患足部病变志愿者组则单独使用自制辅助装置进行3D-VIEW-PDWI-SPAIR序列矢状位扫描,对所得图像仅进行主观评价。 结果 对于健康志愿者组,主观评价法中,实验组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 P<0.01);通过客观评价法比较23个感兴趣区域的信噪比,实验组均高于常规组( P<0.01)。患病志愿者组的主观评价显示93.33%的图像达到最高质量评级。 结论 在3.0T MR足部抑脂序列扫描中,应用自制辅助装置具有均匀抑制脂肪作用,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适配各类头部线圈使用,具有创新性和潜在的临床推广价值。

  • 陈菲, 李茂林, 蒋玉婷, 李康安
    2024, 47(11): 1170-117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1.03
    摘要 (48) HTML (29) PDF (6)
    目的

    探讨基于V-Net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胰腺及其肿瘤自动识别和分割任务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9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且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186例患者的增强CT影像资料, 经过筛选, 共纳入108例胰腺癌病例, 随机搜集同期37例正常胰腺病例用于对照, 最终共纳入145例数据, 构成本研究的数据集。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 在动脉期CT图像上进行人工标注感兴趣区域(ROI), 包括胰腺头颈部、体尾部和肿瘤, 通过计算敏感度、特异度、F1分数等指标评估模型对胰腺肿瘤的识别能力, 并进行Kappa一致性验证。采用Dice系数定量评估模型的分割能力, 并获取可视化结果进一步评估。

    结果

    基于V-Net的模型识别胰腺肿瘤的敏感度为0.852、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0.698, F1分数高达0.920。一致性验证显示, Kappa系数为0.746(P < 0.05)。在分割任务中, 胰腺肿瘤、胰腺体尾部和胰腺头颈部的Dice系数分别为0.722±0.290、0.602±0.175、0.567±0.200。

    结论

    本研究构建基于VNet的深度卷积网络模型, 有效完成了胰腺及其肿瘤自动识别与分割, 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为探索胰腺肿瘤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 潘星朵, 王雅君, 李铭, 李燕燕, 周小燕, 张贞, 刘传豪, 吴垠, 林增如
    2024, 47(11): 1183-118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1.05
    摘要 (53) HTML (28) PDF (3)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段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表现,并基于MRI成像采集各年龄段失眠患者脑核磁数据,比较其丘脑亚区的体积差异,探讨睡眠障碍与丘脑亚区体积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3年7月~2024年6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原发性失眠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75岁),20例/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各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失眠程度,并采用西门子3.0T Prisma核磁成像系统,采集患者3D T1结构像数据,自动分割并测量丘脑及6个亚区的体积,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丘脑亚区的体积差异;同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患者睡眠障碍表现与丘脑亚区体积的相关性。

    结果

    不同年龄段的原发性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及失眠程度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侧丘脑、外侧丘脑、后部丘脑和丘脑总体积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效率与后部丘脑体积呈负相关(r=-0.274,P=0.038)。

    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障碍表现不同,利用MRI成像采集并分析失眠患者脑核磁数据发现可能与丘脑系统部分脑区灰质结构萎缩有关,这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改善临床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乔吉灵, 张泽平, 隋昌盛, 杨爱佳, 杨婧
    2024, 47(11): 1249-125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1.16
    摘要 (49) HTML (26) PDF (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主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特征复杂,风险程度各异,因此早期诊断及精准的危险度评估对于后续的治疗至关重要。影像组学可以从不同模态的影像数据中提取并分析具有强代表性的定量影像特征,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结合临床数据,完成对病变诊断和预测等工作。现有研究表明,影像组学不仅能用于GIST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预后判断,还在基因突变状态评估和治疗反应预测方面展现出潜力。本文就影像组学在GIST早期鉴别诊断、危险度分级、基因突变预测、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综述,并报告其局限性,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 吐逊江·帕哈提, 杨来红, 常玉山, 何雄, 郭辉
    2023, 46(3): 560-56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32
    摘要 (36) HTML (24) PDF (3)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加速推进,脊柱疾病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随着人工智能与脊柱医学的交叉融合,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脊柱影像及诊疗领域热门研究方法。然而,深度学习在脊柱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及进步空间。本文将从深度学习在脊柱图像识别、分割及测量,脊柱疾病的诊断及脊柱手术预后评估3个方面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综述,助力脊柱影像及脊柱诊疗研究的更深入、更高水平发展。

  • 王妍, 梁瑞景, 魏梦莹, 赵倩颖, 丁蕾, 纪晓惠
    2023, 46(4): 669-67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4.16
    摘要 (28) HTML (18) PDF (2)
    目的

    探讨多基因检测对甲状腺细针穿刺(FNA)意义不明确类型结节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56例符合甲状腺C-TIRADS 4类结节FNA诊断为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行多基因检测。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56例FNA诊断意义不明确类型结节中TBSRTC Ⅲ级42例,TBSRTC Ⅳ级12例,TBSRTC Ⅴ级2例,均取得基因检测结果报告。比较BRAF V600E突变结果和多基因检测结果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56例FNA诊断意义不明确类型结节中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2例(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甲状腺腺瘤),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54例(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4例甲状腺髓样癌),C-TIRADS 4A类结节直径22.5±23.3 mm,其中结节的直径≤10 mm的2例,C-TIRADS 4B类结节直径8.0±7.1 mm,其中结节的直径≤10 mm的14例,C-TIRADS 4C类结节直径7.0±6.2 mm,其中结节的直径≤10 mm的36例。BRAF单基因检测诊断意义不明确类型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25.0%、56.7%、91.3%、3.45%;多基因检测结合C-TIRADS分类诊断意义不明确类型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86.4%、75.7%、93.3%、65.5%,多基因检测方法比BRAF单基因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结论

    多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甲状腺细针穿刺意义不明确类型结节的诊断。

  • 那孜木古丽·木塔尔别克, 张奇洲, 秦永德, 李毓斌, 张磊
    2023, 46(6): 964-96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6.02
    摘要 (25) HTML (17) PDF (2)
    目的

    分析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和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11C-CFT)PET显像联合诊断、病情评价、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7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口服美多芭有效性初步诊断为PD的患者作为PD组,另选取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18F-FDG和11C-CFT PET显像。11C-CFT分析:将PD组分为H&Y 1~2(早期)和H&Y 3~5(晚期)2个级别,测得PD组和正常对照组尾状核、前壳核、后壳核的11C-CFT标准摄取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D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再将尾状核、前壳核、后壳核分为3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对比。18F-FDG分析:结合患者的运动症状进行壳核、丘脑、尾状核及额顶颞枕叶的代谢改变情况分析。

    结果

    11C-CFT PET显像:H & 1~2(早期)时起病肢体对侧后壳核为低摄取(P < 0.05),与正常组比较部分患者起病肢体对侧前壳核、起病肢体同侧后壳核呈低摄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起病肢体同侧前壳核、尾状核基本正常,H & 3~5(晚期)时起病肢体对侧后壳核摄取更低(P < 0.05),起病肢体对侧和同侧后壳核、前壳核均呈不均匀性低摄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尾状核、前壳核、后壳核三者组间比较,见早、晚期时起病肢体对侧和同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8F-FDG PET显像:107例PD患者表现为81.31%壳核代谢增高、54.20%丘脑代谢增高、26.17%尾状核代谢增高,大脑皮层的代谢减低区见89.72%顶叶代谢减低、57.94%额叶代谢减低、68.22颞叶代谢减低、14.02%枕叶代谢减低。

    结论

    18F-FDG联合11C-CFT PET双核素影像能够为临床提供客观的数据,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价PD。

  • 闫文荟, 张朋来, 任军, 赛汗其其格, 王雪梅
    2024, 47(11): 1254-125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1.17
    摘要 (42) HTML (21) PDF (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但可有多系统受累和并发症,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RA的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PET越来越多地用于RA的诊断、监测治疗反应、预测缓解和诊断亚临床并发症。在这篇文章中,总结针对RA关节滑膜内的不同细胞所产生的因子进行分类综述,并对最近的研究热点,如PET/MRI及RA中的免疫细胞进行分析比较。尽管PET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评估和管理RA的工具,但在将PET纳入RA的标准临床管理之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 阿丽耶·阿卜力孜, 安鹏, 王普清, 高平
    2024, 47(11): 1271-127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1.20
    摘要 (42) HTML (22) PDF (2)

    在帕金森病(PD)领域,睡眠障碍被公认为是最常出现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与该疾病运动性及非运动性症状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研究表明PD伴睡眠障碍(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较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疾病进展更快,且大多数睡眠障碍患者最终都会进展为PD。目前对于睡眠障碍与PD发病机制间的关联尚未充分阐明,因此及早发现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异常结构及功能变化,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及预防睡眠障碍向PD的转化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诸多神经影像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在PD伴非运动症状患者的研究中,如弥散张量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黑色素敏感成像、SPECT/PET及经颅超声等,它们在帕金森病的研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在疾病早期诊断、监测及明确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上述神经影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更全面地理解PD伴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 李鑫, 徐龙, 贾永军, 于楠, 于勇, 段海峰
    2024, 47(10): 1091-109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0.10
    摘要 (37) HTML (16) PDF (2)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在超低剂量肺部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4年3~4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肺部CT平扫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GE Revolution CT扫描,固定管电压100 kVp,第1次采用噪声指数(NI)=15的常规辐射剂量扫描,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图像;第2次采用NI=45的超低辐射剂量扫描,中、高等强度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M、DLIR-H)进行对比。在3组重建图像上测量左上肺乏血供区域CT值与标准差值(SD),SD代表噪声,计算信噪比(SNR)。由2位放射科诊断医师采用5分法进行主观评价,比较3组客观数值和主观评分。

    结果

    NI=45组约减少93.7%辐射剂量;DLIR强度影响超低剂量条件下客观指标,DLIR-H较DLIR-M有更低的噪声,更高的SNR(P < 0.05);2位医师对3组图像质量一致性评价好(Kappa值为0.952、0.846、0.903);对比3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合格率及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减少93.7%辐射剂量条件下,DLIR能够获得与常规剂量接近的肺部图像,进一步减低了肺部疾病筛查的辐射剂量。

  • 邹梦梦, 周欣冉, 马春雨, 吕娜, 朱林, 高圆圆, 郭飞
    2024, 47(10): 1046-105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10.04
    摘要 (39) HTML (18) PDF (2)
    目的

    基于临床-MRI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16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12)和验证集(n=56)。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相关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于T2WI和T1WI增强序列矢状位手动勾画感兴趣区,提取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对影像特征降维并筛选最优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结合临床预测因子与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两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其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932(95% CI:0.862~0.984)、0.896(95% CI:0.803~0.990)显著高于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可以术前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指导。

  • 艾莉, 鲁宏
    2022, 45(2): 294-29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2.27
    摘要 (28) HTML (13) PDF (2)

    创伤半暗带是存在于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核心区外周的一可挽回区域,是影响脑损伤患者预后和后期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创伤半暗带,可有效阻止其内的脑组织向有害方向发展,从而达到降低创伤性脑损伤所致的高致残率。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颅脑疾病诊断的手段,具有分辨率高、精确度高、无侵袭性等优点。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弥散加权成像、脑灌注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及磁共振波谱)能了解创伤半暗带的存在、范围以及其内的物质与能量代谢情况等,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疗效与预后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随着多模态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界定创伤半暗带的磁共振方法也出现了多样化。本文主要就创伤半暗带与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序列、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评估创伤半暗带等方面进行综述。

  • 杨皓旻, 肖昀, 张运海, 倪健强
    2020, 43(1): 36-4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08
    摘要 (28) HTML (12) PDF (1)

    双光子成像技术具有活体三维深层成像的能力,是重要的活体成像工具,在针对生物组织相关的活体、原位研究中应用广泛。通过移植细胞建立研究模型,可以在真实的细胞微环境中进行过程与机理研究。结合双光子成像技术,可以对移植细胞进行在体形态学鉴定与功能评价,避免体外培养模型带来的差异。双光子成像技术促进了疾病模型的研究,为疾病与治疗等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细胞移植已经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肌、骨髓以及抗肿瘤药物等研究模型建立中,本文对双光子成像技术的技术原理、应用领域进行综述,并探讨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双光子成像技术以其较大的成像深度、较高的成像质量等特点,满足了在体成像的需求,在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对活细胞生理、病理和药理领域的认识得到极大的发展。

  • 冯晓玄, 冯颖青
    2022, 45(6): 957-96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6.32
    摘要 (38) HTML (22) PDF (1)

    心肌做功(MW)技术通过结合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与无创肱动脉血压得到左室压力应变环,产生四个主要的参数评价心肌收缩功能。相比于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左室射血分数,MW在应变基础上具有更好地减少负荷对心肌功能评估的影响、提供整体与局部心肌功能信息和早期识别心血管疾病心肌功能受损情况等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MW原理及主要参数,归纳不同人群中MW参数正常参考值范围研究结果,对MW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心肌收缩功能评价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做出综述,最后分析了MW的局限性,并对该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 孙浩, 张国建, 王雪梅
    2023, 46(1): 7-1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1.02
    摘要 (35) HTML (15) PDF (1)
    目的

    探讨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结合增强CT评估胸部肿块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前瞻性招募41位患有可疑肺部病变的受试者,分别行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和增强CT影像学检查,并行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记录上述各项检查对肺部肿瘤淋巴结转移检出情况,以患者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情况作为确诊依据。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99mTc-3PRGD2显像、肺部增强CT及二者联合判断肺部恶性肿瘤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能力,分析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

    99mTc-3PRGD2显像、增强CT及二者联合诊断肺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6%(6/11)、68.4%(13/19)、63.3%(19/30)、50.0%(6/12)、72.2%(13/18),72.3%(8/11)、47.4%(9/19)、56.7%(17/30)、44.4%(8/18)、75.0%(9/12)和81.8%(9/11)、89.5%(17/19)、86.7%(26/30)、81.8%(9/11)、89.5%(17/19)。99mTc-3PRGD2显像的诊断能力相对增强CT的特异性高,敏感度低。两种方法联合诊断胸部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预测指标均高于单独应用增强CT(χ2=6.914,P=0.009)和99mTc-3PRGD2显像(χ2=7.751,P=0.005)。Kappa检验显示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增强CT和二者联合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0.225、0.177、0.71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胸部增强CT联合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对于诊断肺部肿瘤淋巴结的转移有很高的准确性,有助于患者的手术决策。

  • 李志刚, 文戈, 杜立新, 王攀, 赵云辉, 兰鹏
    2020, 43(2): 242-24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2.13
    摘要 (29) HTML (12) PDF (1)
    目的

    探讨T2*mapping辅助MRI技术对差异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程度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病变组,共4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22~69岁(41.19±15.53岁);另将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3~64岁(42.05±15.28岁)。两组均行膝关节MRI常规扫描及T2*mapping序列扫描,分别比较两组不同区域软骨T2*值,分析病变组软骨损伤程度、各区域浅深层软骨以及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负重区与非负重区的T2*值。

    结果

    病变组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T2*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重度患者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T2*值均高于轻度患者(P < 0.05)。病变组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浅层软骨的T2*值均高于深层软骨(P < 0.05)。病变组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负重区的T2*值均高于负重区(P < 0.05)。

    结论

    T2*mapping辅助MRI技术在诊断差异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程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为患者病情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 徐启兰, 彭传勇, 吴宗山, 李运运
    2022, 45(2): 261-26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2.02.20
    摘要 (19) HTML (7) PDF (1)
    目的

    探究高分辨MRI (HR-MRI)对于直肠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60例,收集其术前HR-MRI检查影像资料以及术中样本病理检测结果,对比HR-MRI检测、手术病理检测结果。

    结果

    60例直肠癌手术病理检测显示,T1~2期、T3期、T4期肿瘤患者分别有患者20例、32例、8例,术前HR-MRI检测结果为17例、38例、5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012,P=0.914)。HR-MRI诊断T1~2期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5.00%、100.00%,检测T3期肿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3.75%、71.43%,T4期分别为62.50%、96.15%,3种分期的敏感度、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异性:χ2=0.302、P=0.289;敏感度:χ2=0.408、P=0.378)。病理检测显示,60例直肠癌患者病理、HR-MRI检测同时存在的淋巴结有289枚,病理检测有129枚淋巴结呈转移阳性,占比44.64%,转移阴性160枚(55.36%)。HRMRI诊断淋巴结转移阳性113枚(39.10%)、淋巴结转移阴性176枚(60.90%),HR-MRI诊断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特异性/敏感度为72.87%、88.13%,诊断符合率为81.31%。

    结论

    HR-MRI可精确诊断评估直肠癌术前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手术病理检测结果相似,可为临床制定直肠癌手术方式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重视。

  • 李学兵, 牛静, 王晋, 公卫宁, 靳潇潇, 王璐霞
    2023, 46(2): 342-34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2.29
    摘要 (33) HTML (14) PDF (1)
    目的

    探讨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半定量参数对可疑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根据乳腺癌分子分型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8月于我院接受检查的70例可疑乳腺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析乳腺癌Luminal阳性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型3种分子亚型与T/N值的相关性;分析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及Ki67表达情况与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关系。

    结果

    70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乳腺癌51例(72.86%),病理分型为Luminal阳性型22例,Her-2阳性型20例,三阴性型9例。乳腺良性病变24例(27.14%)。乳腺癌患者病变侧T/N值高于良性病变患者(3.96±0.82 vs 1.16±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26,P < 0.05)。诊断特异性为84.21%(16/19),敏感度为82.35%(42/51),准确率为82.86%(58/70),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0.755~0.913),诊断临界值为1.56,即T/N值≥1.56时判定为恶性病变。Her-2阳性型的T/N值高于三阴性型(P < 0.05)。Her-2表达阳性患者的T/N值高于Her-2表达阴性的患者(P < 0.05)。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Ki67表达阳性和表达阴性患者的T/N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半定量指标在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方面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且Her-2阳性型患者T/N值明显升高,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乳腺病变,为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和治疗有相应的指导作用。

  • 李霞, 杨磊, 杨日赠, 吴德华
    2023, 46(3): 448-45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3.03.10
    摘要 (35) HTML (17) PDF (1)
    目的

    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宫颈癌后装治疗中高危靶区和危及器官位置预测方法。

    方法

    构建基于U-net3+的端到端自动分割框架,对两个中心213例已进行后装高剂量率治疗的宫颈癌患者进行勾画,并按照7: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勾画的内容包括高危临床靶区、膀胱、直肠和小肠,分别用豪斯多夫距离及戴斯相似系数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

    膀胱自动勾画的戴斯相似系数为0.953,直肠、小肠分别为0.885、0.857,危及器官的平均值是0.898,豪斯多夫距离平均为5.4 mm;高危临床靶区戴斯相似系数是0.869,豪斯多夫距离为8.1 mm。

    结论

    基于U-net3+的宫颈癌后装治疗中靶区和危及器官位置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同时训练耗费时间少,有望在临床进行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