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 全选
    |
  • 毛迪龙, 魏毅, 缪立威, 陈俊威, 曹星海, 和庆钢, 于聪聪, 王菁, 曹淑霞, 豆晓锋, 钟燕, 金晨涛, 张宏
    2025,48(2): 131-13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0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利用{[2-(2-氯苯基)-3-{4-[(2-18氟乙基)氧基]苯基}-5,6,7,8-四氢氧杂环庚熳并[3,2-c]吡唑-8-基]氨基}甲烷酸甲酯([18F]JR-1001)作为示踪剂,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研究恐惧记忆模型鼠大脑中大麻素1型受体(CB1R)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融合型自动合成仪制备[18F]JR-1001并且进行质量检测;同时,根据恐惧记忆模型鼠建模方式进行建模。开展体外稳定性测试,采用MicroPET/CT显像和伽马计数仪对脑区摄取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经检测,合成物质为目标产物,并且符合医学使用要求。根据恐惧记忆模型鼠的检测方式,确定建模成功。进行体外稳定性得到的数据显示[18F]JR-1001在体内表达稳定,并提示可通过肝脏代谢。MicroPET/CT显像及伽马计数仪数据表明实验组(恐惧记忆模型老鼠)与空白组(正常C57小鼠)在全脑各区对[18F]JR-1001的摄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恐惧记忆模型鼠在多个脑区的[18F]JR-1001摄取值高于正常C57小鼠。 结论 合成得到产品为[18F]JR-1001,其质量检测、体外稳定性检测均符合医学研究要求,且MicroPET/CT显像及伽马计数仪数据提供了CB1R的PET技术为恐惧记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不仅验证了恐惧记忆与CB1R表达的关联性,还揭示了CB1R在恐惧记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张中旭, 马萧童, 周锋, 杨艺超, 王志群, 郑运松
    2025,48(2): 138-14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0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图论及连边分析方法探讨原发性痛经(PDM)患者针灸前后脑功能网络改变。 方法 纳入35例女性PDM患者,所有患者于经前7 d接受针灸治疗至月经来潮,取关元穴、双侧三阴交,每天治疗30 min。收集PDM患者针灸前后经期视觉模拟评分(VAS)、痛经症状评分(CMSS)、焦虑自评分(SAS)、抑郁自评分(SDS)及颅脑fMRI数据。使用GRETNA软件对PDM患者针灸前后的脑功能数据进行图论及连边分析,并与临床评分作相关分析。 结果 针灸后,PDM患者经期VAS、CMSS、SAS、SDS减低(P<0.05);脑网络全局效率增高,平均集聚系数、平均路径长度减低(P<0.05);右侧脑岛与右侧额中回间、左侧中央沟盖与右侧颞上回间的功能连接(FC)增强;右侧中央前回与双侧丘脑、右侧豆状核间,右侧中央后回与左侧额中回、左侧补充运动区间,右侧前扣带回与左侧前扣带回、右侧后扣带回间,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丘脑间,右侧后扣带回与左侧颞中回间,左侧中央后回与左侧丘脑间的FC减弱(P<0.001);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丘脑间FC变化与SDS变化呈正相关(r=0.516,P=0.002)。 结论 本研究针灸疗法有较好的疗效,针灸可能使PDM患者脑网络镇痛相关的信息整合效率得到提高,疼痛相关的信息传递效率得到抑制;针灸起效涉及的神经通路可能为丘脑-感觉运动皮层回路、扣带皮层回路、突显网络,3条主线共同担负起镇痛、舒缓情绪和疼痛注意力转移的任务。

  • 陈媛, 李东, 罗晓琴, 凌苑娜, 欧阳伟
    2025,48(2): 145-15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0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基于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及临床特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用于诊断预测冠心病的患病风险。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2023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99mTc-MIBI SPECT/CT门控心肌静息灌注显像检查的116例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GMPI参数和临床特征,其中男性77例、女性39例,年龄23~93(62.66±12.22)岁。通过Stepwise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的预测因子并构建诊断预测模型,以列线图形式展示;通过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进行内部验证,通过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Stepwise回归显示,GMPI参数中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峰值充盈率、直方图偏度和直方图峰态为冠心病的有效诊断预测因子,联合临床特征(性别、吸烟史、心肌肌钙蛋白、高血压)后构建预测模型,其AUC为0.731(95% CI:0.636~0.825),特异度为0.735,敏感度为0.642。k折交叉验证法的平均AUC为0.699。校准曲线显示冠心病诊断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基于99mTc-MIBI GMPI参数及临床特征(性别、吸烟史、心肌肌钙蛋白和高血压)诊断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评估,为开发更个性化的冠心病诊断策略提供可能性。

  • 吴春红, 胡丛阳, 许晓燕, 胡雪超, 周永
    2025,48(2): 152-15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0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术前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TET的171例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组(n=120)和测试组(n=51)。对所有临床风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临床模型。利用ITK-SNAP勾画患者增强胸部CT薄层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利用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采用二分类逻辑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可视化最佳模型。 结果 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在训练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0、0.867、0.890,测试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2、0.834、0.851。3组模型中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 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模型在术前预测TET Ki-67表达水平中有一定的价值,且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优于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的单一模型。

  • 张高龙, 黄炫彰, 赵文平, 秦越婷, 黄健源
    2025,48(2): 159-16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0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预测因子并构建基于超声影像学特征的定量模型,旨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借鉴。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并符合C-TIRADS分级3~5级甲状腺结节患者375例453个结节,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结节性质,将患者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预测因子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基于超声影像学特征构建定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效能分析。 结果 453个结节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恶性257个,良性196个,恶性检出率为56.7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最大径、病灶回声质地、病灶回声类型、病灶结构、病灶位置、病灶局部强回声、病灶边缘、病灶声晕厚度、病灶后方回声特征及病灶弹性评分均可能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病灶回声、病灶局部强回声、病灶边缘、病灶后方回声特征、病灶弹性评分及病灶声晕厚度均是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独立预测因子(P<0.05);对患者甲状腺结节的性质进行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0.639、0.747、0.544、0.605、0.796。上述因子合并所构建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敏感度为91.05%,特异度为88.78%,约登指数为79.83%。 结论 病灶回声、病灶局部强回声、病灶边缘、病灶后方回声特征、病灶弹性评分及病灶声晕厚度在内多种超声影像学指标均可指导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利用以上6项影像学特征构建的定量模型在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预测中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为临床防治甲状腺癌提供帮助。

  • 栗春莉, 李亚洲, 宋雨, 许费昀, 王新方, 张平洋
    2025,48(2): 167-17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0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颈部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和31例淋巴瘤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比较两组患者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的声像特征,探讨各指标在两种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 结果 常规超声发现结核组淋巴结最大长径、短径较淋巴瘤组小,内部囊性回声及边缘型或无血流的淋巴结占比多,存在条状或网格状回声、门型或混合型血流少于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结核组多表现为向心性、不均匀增强、有无增强区,淋巴瘤组多表现为非向心性、均匀增强、不伴无增强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及二者联合诊断淋巴结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0.0%、80.6%、86.4%,94.0%、87.1%、91.4%,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的80.0%、71.0%、76.5%。 结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瘤患者基于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的声像特点有显著的异同性,两者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胡斯茵, 何振多, 杜勇兴, 林晓鑫, 欧阳裕锋, 黄裕立, 陈海雄
    2025,48(2): 173-17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0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重构参数与心率变异性(HRV)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4年3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确诊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4例及同期健康者23例的临床资料、心脏磁共振(CMR)及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分析其左室重构指标、心肌纤维化程度及HRV指标差异。左室重构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LVSVI)、心指数(CI)、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HRV指标包括NN间期标准差(SDNN)、5 min NN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平方均值的平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数目占总NN间期数的比例(pNN50)、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根据SDNN≥100及SDNN<100,将DCM患者分为HRV正常亚组及HRV降低亚组,比较两亚组之间左室重构指标的差异。根据室性早搏Lown分级分为低危VA亚组及高危VA亚组,探讨发生高危VA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DCM组的LVEF、LVSVI、CI低于对照组,LVEDVI、LVESVI和LVMMI高于对照组,DCM组91%出现心肌纤维化,HRV指标中DCM组的SDNN、SDANN、LF、HF、LF/HF低于对照组(P<0.05)。在HRV降低亚组中,LVEF低于HRV正常亚组,LVESVI、LVMMI则高于HRV正常亚组(P<0.05)。与低危VA亚组相比,高危VA亚组心肌纤维化程度更严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肌纤维化程度是高危V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DCM患者出现左室重构,HRV不同程度降低,其左室重构和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具有相关性,心肌纤维化程度是发生高危VA的独立危险因素;CMR检查有助于风险分层,为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依据。

  • 任洁, 杨冬妹, 黄向阳, 张超学, 汪春林, 何小燕
    2025,48(2): 180-18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0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产前诊断为大动脉失调但最终没有发生主动脉缩窄(CoA)的胎儿的产后结局。 方法 从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个胎儿产前超声诊断中心提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所有产前诊断为主动脉-肺动脉比例失调的275例患者的资料,根据产后随访情况,其中93例(34%)确诊CoA作为CoA组,182例(66%)没有发生CoA作为非CoA组。另外选取正常妊娠149例作为正常组。分析3组病例的产前资料、产后随访情况以及胎儿的生存曲线,探讨产后结局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 在非CoA组中,排除合并心内或心外畸形的胎儿后,单纯性大动脉比例不协调胎儿的预后良好,远期生存率与正常胎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A组与非CoA组中活产的婴儿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生存率较好。合并心内和心外畸形是大动脉比例不协调胎儿产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与正常组相比,二叶式主动脉瓣婴儿的主动脉瓣环偏小,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偏快(P<0.05)。 结论 产前诊断大动脉失调胎儿的预后与合并的心内和心外畸形密切相关,单纯性主动脉、肺动脉比例不协调胎儿预后良好。主动脉瓣先天二叶式畸形的婴儿建议长期随访。

  • 刘芳欣, 任永凤, 李健, 程刚, 陈飞, 陆静
    2025,48(2): 186-19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0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及妇科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GI-RADS)超声分类在卵巢-附件肿物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0月在我院手术的150例卵巢-附件肿物患者超声图像资料,评估所有肿物声像图特征,分别进行O-RADS及GI-RADS分类,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绘制两种分类方法诊断的ROC曲线,分析两种分类方法诊断效能。 结果 150例卵巢-附件肿物良性115例,恶性35例;GI-RADS分类诊断阈值为GI-RADS 4b类,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分别为71.43%、90.43%、86.00%、0.904;O-RADS分类诊断阈值为O-RADS 5类;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分别为71.43%、98.26%、92.00%、0.934;O-RADS诊断准确度及AUC略高于GI-RAD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ADS诊断特异度高于GI-RA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O-RADS及GI-RADS分类对卵巢-附件良恶性肿物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O-RADS具有更高的特异度。

  • 何艺琳, 邓耿颖, 何念慈, 宋诗倩, 陈伟, 张慧
    2025,48(2): 191-19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下的区域性软脑膜侧支(rLMC)评分、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序列下的动脉到达伪影(ATA)评分与脑功能受损情况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0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脑部T1WI、T2WI、T2 FLAIR、3D TOF MRA、3D-ASL检查的48例患者,根据rLMC评分和ATA评分对患者软脑膜侧支状态进行评估,采用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作为评估脑功能状态的参考指标,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不同rLMC分级的组别之间在ADL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A评分与ADL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A评分与ADL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rLMC评分和ATA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LMC评分和ATA评分均可作为评估脑功能受损的重要影像学指标,良好的侧支循环能为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带来积极的影响,其中二级软脑膜侧支状态的变化可用以预测或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以期在临床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孟影, 王书芹, 张志雅, 刘信信, 岳凤辉, 傅文悦, 朱广辉
    2025,48(2): 197-20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并验证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实现术前对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预测。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21年1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病理确诊宫颈鳞癌的21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51)、验证组(n=65),在训练组患者选取矢状面T2WI、T1WI增强及横轴位扩散加权成像图像,在病灶最大层面边缘勾画获取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特征,应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算法建立影像组学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分期、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淋巴结短径为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影像组学评分建立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并用验证组数据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运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应用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基于临床参数及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0.912)的诊断效能高于临床特征模型(AUC=0.872)及影像组学模型(AUC=0.777)。 结论 联合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是一种简单、有效、可靠的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方法。

  • 李佳璇, 戴世学, 谢宏民
    2025,48(2): 205-21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经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抗乙肝病毒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转换为替诺福韦(TAF)治疗后对门静脉高压、血浆内皮素-1(ET-1)及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月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LAM联合ADV转换为TAF的患者100例给予TAF治疗,随访24月,比较入组前(T1)、治疗第6月末(T2)、治疗第12月末(T3)、治疗第18月末(T4)及治疗第24月末(T5)共5个时间点的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及病毒指数、门静脉相关参数、腹部超声、肾功能、ET-1及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 结果 TAF可降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DNA(HBV-DNA)表达含量,可提高血清白蛋白(ALB)含量(P<0.05);TAF治疗后T1~T5时间点的门静脉直径、门静脉压力、门静脉血栓、脂肪肝及脾肿大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肌酐及尿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1~T5时间点的ET-1、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42)。相关性分析显示,ET-1均与门静脉直径、门静脉压力、门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LAM+ADV转换为TAF后可降低ET-1含量,并改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降低病毒荷载、改善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且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 王子玥, 栗河舟, 吴娟, 王新霞, 张君玲, 杨坡, 齐芳芳, 刘芝姣
    2025,48(2): 211-21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心动图评估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儿童右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4年1~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MPP急性期儿童45例(MPP组)和同期健康儿童50例(对照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STI)技术测定右心室应变参数及三尖瓣环位移(TAD)参数,并应用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频谱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成像(TDI)等不同超声评估方法进行右心室功能检查。对比两组儿童右心室径线(RVT、RVL)、三尖瓣频谱多普勒参数(TVE、TVA、TVE/A)、肺动脉瓣频谱多普勒参数(PVAT、PV)、三尖瓣环组织多普勒参数(s、e、a、IVCT、ET、IVRT、TDI-Tei指数)、右心室纵向应变参数(RV4CSL、RVFWSL)与TAD参数(T1、T2、Tm%、Tm)。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MPP组患儿应变参数和TAD参数与心肌酶谱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MPP组TVE和TVA增快、ET缩短、TDI-Tei指数增大(P<0.05),但TVE/A、三尖瓣环e/a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纵向应变参数(RV4CSL、RVFWSL)及TAD参数(T1、T2、Tm%、Tm)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MPP组应变和TAD参数与心肌酶谱结果呈负相关,其中Tm%与LDH,RV4CSL与LDH,Tm%与CK-MB,Tm%与CK,RV4CSL与CK-MB的相关性均较好(r=-0.706、-0.658、-0.664、-0.654、-0.636,P<0.05)。 结论 MPP患儿右心室整体功能减低,主要为收缩功能受损,舒张功能无影响;STI技术测定右心室应变参数及TAD参数有助于早期发现并量化评价MPP的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障碍;MPP患儿心肌酶谱水平越高,右心室应变参数及TAD参数越低,其右心室亚临床心肌受损程度越严重。

  • 席晓旭, 陈志晔
    2025,48(2): 218-22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光谱CT定量增强参数动脉增强分数(AEF)和细胞外容积(ECV)在肾细胞癌(RCC)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2021年1月~2024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诊断科行肾脏光谱CT三期增强的RCC患者(n=27)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n=27)的能谱基数据进行处理,生成AEF图及ECV图,分别测量肿瘤及对侧正常肾脏皮质的AEF及ECV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 结果 RCC的AEF及ECV值大于RAML的AEF及ECV值(PAEF<0.0001,PECV<0.0001),RCC的AEF值与对侧正常肾脏皮质的AEF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RCC的ECV值小于对侧正常肾脏皮质的ECV值(P<0.0001),RAML的AEF及ECV值均小于对侧正常肾脏皮质的AEF值(PAEF<0.0001,PECV<0.0001)。AEF、ECV值诊断RC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6、0.992,AEF敏感度为37.1%、特异度为85.2%,ECV敏感度为96.3%、特异度为100%;AEF、ECV值诊断RAML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1.000,AEF敏感度为77.8%、特异性为88.9%,ECV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为100%。 结论 光谱CT定量增强参数AEF及ECV不仅可检出RCC及RAML,且对于两者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田燕, 许亚萍, 崔运福, 王丹, 曹新山
    2025,48(2): 223-22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技术(IDEAL-IQ)定量骨髓脂肪含量及铁含量在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AA患者44例(AA组)、MDS患者25例(MDS组)、健康对照组志愿者28例(对照组),定量测定右侧髂骨骨髓脂肪含量及铁含量,通过计算组间相关系数(ICC)对3位数据检测者进行一致性分析,非参数检验比较AA组、MDS组及对照组之间骨髓脂肪含量及R2*值的差异。 结果 AA组骨髓脂肪含量高于MDS组及对照组,MDS组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组、MDS组及对照组骨髓铁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磁共振成像IDEAL-IQ技术可根据骨髓脂肪含量的变化从影像学角度无创性的对初步鉴别诊断再障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评估骨髓脂肪含量,辅助临床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 陈宗桂, 肖瑶, 钟志明, 唐琦, 曹湘玉, 黄民江
    2025,48(2): 229-23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去金属伪影算法在减少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金属伪影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23年6月~2024年8月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4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需行能谱头颈CT检查患者的原始数据,分别重建出40~140 keV单能级图像、140 kVp混合能量图像及40~140 keV联合去金属伪影算法重建的图像。选择受伪影影响的脑组织区域作为实验组,不受伪影影响的脑组织区域作为对照组,测量CT值及标准差,计算该区域的伪影指数及信噪比;由2名诊断医生采用Likert 5分量表法对金属伪影严重程度及周围组织的清晰度进行主观评分。 结果 伪影指数随着单能级的增加逐渐降低,信噪比逐渐增高。在相同的keV条件下,单能量联合去除金属伪影算法组的伪影指数低于单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能量联合去除金属伪影算法组的信噪比高于单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能级100~140 keV时,单能量联合去除金属伪影算法组的信噪比达到最高且趋于稳定,而伪影指数达到最低且趋于稳定。相同keV下,单能量联合去除金属伪影算法组的主观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去金属伪影算法有效减少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金属伪影,优化血管显示,提高图像质量。

  • 孙瑶, 谢国柱
    2025,48(2): 235-24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已成为疾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影像技术不仅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定位,还能通过分子成像提供疾病的分子特征,为精准医学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尽管传统影像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但其依赖的对比剂和标记探针仍存在局限性。纳米抗体源于骆驼科动物的重链抗体,因其小分子量、高稳定性、高特异性等特点,在医学影像中展现了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纳米抗体的特性及其在影像诊断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其在肿瘤成像、感染监测和炎症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本文还讨论了纳米抗体在临床转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当前解决方案。未来,结合技术优化和多模态成像,纳米抗体有望成为精准医疗的重要工具,推动个性化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 李静, 王静, 姚娟
    2025,48(2): 242-24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及科技的迅猛发展下,医学影像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解剖成像,功能成像、分子成像等也成为目前影像学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影像组学技术应运而生。而人工智能也正以强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力,逐渐改变着医疗行业的格局。基于MRI的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在宫颈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术前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概述及发展现状、影像组学联合人工智能在宫颈癌中的应用、未来挑战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韩颜遥, 蔡亮
    2025,48(2): 247-25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2.1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心肌纤维化是一种心脏间质的重塑过程,是心脏受到损伤后出现的一种普遍的愈合反应。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FAPI)是一种靶向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并具有高靶标与背景比的新型药剂。研究表明,FAPI在心肌纤维化的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已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FAPI PET显像的应用、心肌纤维化的形式及FAPI PET在各类心脏疾病心肌纤维化中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以揭示FAPI PET在无创监测、早期干预及改善心肌纤维化预后方面的价值,有助于其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