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基础研究

  • 刘亚男, 胡磊, 霍文艳, 王立凯, 王海锋
    2024,47(6): 563-56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0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牙槽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PCL/HA支架的骨缺损再生修复效果。

    方法

    培养牙槽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BMSCs)膜片和长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on-BMSCs)膜片,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制作PCL/HA支架。取新西兰大白兔共9只,建立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按植入材料将其分为PCL/HA支架组(A组)、Lon-BMSCs膜片复合PCL/HA支架组(B组)、AlBMSCs膜片复合PCL/HA支架组(C组),3组共得到18个样本,6个/组。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下颌骨组织,行大体观察、锥形束CT分析、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各组成骨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锥形束CT结果显示C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量均高于A组和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C组成骨最为活跃,有较多的新生骨和血管形成。

    结论

    牙槽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PCL/HA支架具有良好的早期成骨效果,为颌面部骨缺损再生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王雅飞, 高琴, 李科, 徐钰叶, 程梓荷, 潘奇
    2024,47(6): 569-57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0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靶向肝癌的MRI纳米探针IR-PEG-FA-Gd(IPFG),评估其近红外光热转化性能,探讨其光热治疗肝癌的效果。

    方法

    用物理螯合法将Gd3+螯合至IR-PEG-FA纳米粒子中,制备靶向肝癌的MRI纳米探针IPFG;使用808 nm激光器监测其体内外光热升温性能;构建原位肝癌小鼠模型,利用IVIS成像和MRI监测IPFG光热治疗肝癌的效果。

    结果

    在808 nm激光照射下,IPFG溶液在4 min内温度可达87.3℃;皮下瘤模型中IPFG组3 min内瘤体温度达到48.0℃。即便覆盖3 mm鸡胸肉组织模拟生物环境,IPFG溶液仍能在4 min内升温至47.3℃;经光热治疗后,IPFG组肿瘤信号几乎消失,显著优于IPG组及对照组,且IPFG组MRI成像分辨率更高。

    结论

    IPFG具有良好的近红外光热转换效能,其在肝癌光热治疗中展现出优异的MRI成像和光热治疗效果,为肝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 临床研究

  • 乔佳业, 谢宗玉, 马宜传
    2024,47(6): 575-58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0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门脉期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6例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完整术前增强CT扫描图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分化组和非低分化组,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45)及验证组(n=61)。采用ITK-SNAP软件从门脉期手动分割肿瘤,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法对特征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使用100次留组交叉验证检验模型的可靠性;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最终得到9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0.740、0.784,在验证组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4、0.692、0.724。

    结论

    基于门脉期CT影像组学模型对于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病理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的价值。

  • 薛梦华, 李婷婷, 薛继平, 周林燕, 王丹, 李海康, 王瑞琪, 冯婷华
    2024,47(6): 582-58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0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在接受碘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全切术后患者腮腺、颌下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11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核医学科门诊复诊的60例接受131I治疗1年以上有口干症状的PTC全切术后患者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upersonic Aixplorer超声诊断仪对所有受试者双侧腮腺及颌下腺进行常规超声及SWE检查。分别测量对照组、治疗组腮腺厚度、颌下腺体积及其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

    结果

    两组腮腺厚度与颌下腺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及治疗组腮腺、颌下腺Emean值分别为:8.56±0.71、8.41±1.00 kPa及13.25±2.98、11.92±2.06 kPa,组间相同部位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组内不同部位比较,治疗组腮腺Emean大于颌下腺EmeanP < 0.05),对照组腮腺、颌下腺Emea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受试者腮腺和颌下腺Emean双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腮腺Emean、颌下腺Emean均与随访时间、累计用药剂量及用药频次呈线性相关(P < 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累计用药剂量均与腮腺Emean、颌下腺Emean呈独立正相关(P < 0.001)。

    结论

    SWE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简便、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可定量评估经131I治疗的PTC全切术后患者的腮腺和颌下腺的硬度。累计用药剂量越大,腮腺及颌下腺Emean值越高,组织硬度越大,组织受损程度可能越大。SWE可能为临床评估经131I治疗的PTC全切术后患者的腮腺、颌下腺的组织损伤提供定量监测参考指标。

  • 杨淑辉, 沈海洋, 张鹏举, 钟燕, 邢新博, 刘文潇, 马丽颖, 李天然
    2024,47(6): 587-59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0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面部美容注射术后致视力障碍患者眼部并发症的MRI影像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3年5月因在外院行面部美容注射术后出现单眼视力急剧下降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就诊的73例患者的眼眶高分辨MRI表现。左眼视力障碍38例,右眼视力障碍35例。MRI的观察内容包括有无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缺血损伤、眼外肌缺血水肿、上眼睑缺血水肿、球后渗出、眼球萎缩、眼球突出及MRI表现。

    结果

    73例(100%)均在MRI上出现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8例表现为视神经眶内段局灶性病变,其中2例表现为多节段;35例累及视神经眶内段全程;73例在高清弥散Resolve序列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ADC图上信号减低;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52例(71.2%)出现视网膜缺血损伤,在高清弥散Resolve序列上表现为视网膜弧形高信号影。45例(61.6%)出现眼外肌缺血水肿,表现为受累眼外肌增粗、肿胀,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21例(28.8%)出现球后渗出,表现为在横轴位T2WI-FS上眼球后方肌锥内斑片状稍高信号影。33例(45.2%)出现上眼睑缺血水肿,表现为上眼睑肿胀,在横轴位T2WI-FS上呈稍高信号。7例(9.6%)出现眼球萎缩变形。4例(5.5%)出现眼球突出。

    结论

    面部注射美容术致视力障碍患者眼部并发症在MRI上可表现为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缺血损伤、眼外肌缺血水肿、上眼睑缺血水肿、球后渗出、眼球萎缩及眼球突出。

  • 郭中园, 杨冬妹, 陈凯旋
    2024,47(6): 593-59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0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2D-STI)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估肺叶切除术患者右心功能的变化规律。

    方法

    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77例,完成随访45例,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2D-STI和3D-STI检查,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采集肺叶切除术患者心脏全容积图像,采用TomTec成像系统进行脱机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1、3、6月各检查参数的差异。

    结果

    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右心影响较左心大。2D-STI技术较3D-STI技术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右心功能评估更敏感,且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右室游离壁影响比间隔侧影响大,与术前相比,术后1月、3月二维右室纵向应变绝对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月基本恢复术前水平;与术前相比,术后1月二维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三维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绝对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术后3月基本恢复术前水平。三维右室间隔侧应变术后1、3、6月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肺叶切除降低右心收缩功能,术后1月最为显著,术后6月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 余晨帆, 窦家庆
    2024,47(6): 598-60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0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BRAFV600E基因突变和增强CT特征的TI-RADS 3类及以上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4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251例TI-RADS 3类及以上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资料,以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及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其中良性结节177个,恶性结节74个。通过LASSO回归法筛选变量和选择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

    结果

    采用LASSO回归法选取4个变量,分别为年龄、BRAFV600E基因、增强CT中的边界模糊、包膜不连续特征,基于这些变量构建BRAFV600E基因突变联合增强CT预测模型并进一步验证。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816,高于单独增强CT预测模型(AUC=0.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8.7%,特异度为63.5%,准确度为81.7%,Hosmer-Lemeshow拟合检验P=0.4564。联合预测模型与单独增强CT预测模型相比的净重新分类指数为0.308(0.151~0.465)(P < 0.001),综合判别改善指数为0.114(0.060~0.167)(P < 0.001)。决策曲线分析及校正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性能。

    结论

    BRAFV600E基因联合增强CT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对甲状腺TI-RADS 3类及以上良恶性结节的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蒋玉娇, 陈志晔
    2024,47(6): 605-60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0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钙抑制(CaSupp)技术在鼻窦炎评估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鼻窦炎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工具。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2023年9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的鼻窦炎患者30例,患者在1周内行鼻窦光谱CT和MRI检查,30例患者6组鼻窦[上颌窦(左、右)、筛窦(左、右)、蝶窦、额窦],共纳入174个鼻窦。根据患者所行检查技术,将患者分为钙抑制组和MRI组;CaSupp组根据其钙抑制指数分为40、50、60钙抑制组,并对CaSupp图像和MRI图像进行定性诊断和定量分析。基于CaSupp图像及MRI图像对鼻窦炎进行定性诊断,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一致性检验。基于不同的钙抑制图像和MR图像对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鼻窦黏膜厚度进行测量,采用Pearson法及组内相关系数进行可靠性检验。

    结果

    CaSupp图像显示阳性鼻窦(有炎症的鼻窦)151个,阴性鼻窦(无炎症的鼻窦)23个;MRI图像显示阳性鼻窦155个,阴性鼻窦19个;CaSupp图像与MRI图像对鼻窦炎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aSupp指数为40、50、60钙抑制组对鼻黏膜厚度的测量结果与MRI组具有相关性(P < 0.001);组内相关系数分析证实其组内相关系数系数分别为0.947、0.847及0.920。

    结论

    双层探测器光谱CT钙抑制技术对鼻窦炎的定性诊断和定量分析具有较高价值,且CaSupp指数为40时钙抑制图像在定量分析上与MRI图像的相关性最高。基于光谱CT的钙抑制技术为鼻窦炎的临床诊断及评估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新方法。

  • 张子秋, 张宇萌, 夏丹丹, 年晶晶, 刘胜中, 李德春
    2024,47(6): 609-61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0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罂粟乙碘油子宫输卵管造影(HSG)2 h、6 h延迟片对输卵管通畅度和盆腔粘连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22年8月~2023年8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罂粟乙碘油HSG的86例女性不孕症患者,年龄30.30±4.59岁,不孕时间2.12±2.45年,孕次1.26±1.50次,产次0.43±0.56次;其中14例患者有盆腔炎性疾病病史,6例患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9例患者有阑尾炎病史,19例患者有输卵管妊娠病史,11例患者有剖宫产手术史,17例患者有其他盆腔手术史。嘱患者在碘油HSG术后6 h内步行超6000步,将碘油HSG术后2 h、6 h延迟片与24 h延迟片相对比,采用Kappa检验评估其对输卵管通畅度和盆腔粘连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HSG术后24 h延迟片为参照,对2 h、6 h延迟片诊断结果进行混淆矩阵分析,将曲线下面积(AUC)作为首要评估指标,结合精确率、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F1值评估2 h及6 h延迟片的诊断价值。

    结果

    2 h与24 h延迟片对输卵管通畅度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0.599,P < 0.001),诊断效能中等(AUC=0.836);6 h与24 h延迟片对输卵管通畅度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934,P < 0.001),诊断效能较高(AUC=0.979)。2 h与24 h延迟片对盆腔粘连程度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 0.374,P < 0.001),诊断效能较低(AUC=0.670);6 h与24 h延迟片对盆腔粘连程度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80,P < 0.001),诊断效能中等(AUC=0.870)。

    结论

    当罂粟乙碘油HSG术后6 h内步行超6000步时,6 h延迟片可以替代24 h延迟片进行输卵管通畅度及盆腔粘连程度的诊断,2 h延迟片暂不能替代24 h延迟片进行诊断。

  • 王雪燕, 曹云太, 韩千程, 颜梅, 韩玲, 温生宝
    2024,47(6): 616-62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及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评估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结构及功能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164例,按居住地海拔进行分组,其中2000~3000 m为A组(n=83),3000 m以上为B组(n=81),再将两组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细分为50%~60%亚组(n=84)和61%~70%亚组(n=80)。将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数据导入AI辅助诊断及CT-FFR测量系统,以冠脉造影及冠脉传统血流储备分数(FFR)为金标准,分别评价AI及CT-FFR在高海拔地区冠脉临界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结果

    以FFR为金标准,CT-FFR与FFR的一致性为83.75%。B组钙化斑块、易损斑块高于A组(P=0.037、0.020);B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61%~70%狭窄程度发生率均高于A组(P < 0.05);A组、B组在61%~70%亚组钙化斑块、易损斑块发生率均高于50%~60%亚组(P < 0.05)。B组CT-FFR值低于A组(0.76±0.04 vs 0.88±0.05,P < 0.01);A、B两组在61%~70%亚组CT-FFR值≤0.80、 < 0.70的发生率高于50%~60%亚组(P < 0.05)。

    结论

    AI诊断系统及CT-FFR对评估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结构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结果与冠脉造影、FFR一致性高,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

  • 李炜, 王金花, 杨忠现, 刘于宝
    2024,47(6): 622-62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基于光谱CT各参数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结节组(n=106)及良性结节组(n=79),提取10个光谱CT参数构建6种机器学习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价各模型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效能,比较模型曲线下面积的差异。

    结果

    预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学习模型、逻辑回归及决策树的AUC值分别为0.833、0.814、0.813、0.807、0.799、0.776,敏感度分别为0.833、0.833、0.800、0.733、0.767、0.733,特异度分别为0.808、0.769、0.731、0.846、0.808、0.731,准确度分别为0.821、0.804、0.768、0.786、0.786、0.732。

    结论

    基于光谱CT各参数构建预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学习模型效能较好,最优预测模型为XGBoost。

  • 王德超, 杨冬妹
    2024,47(6): 627-63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右室定量系统与右心导管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间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8月~2023年5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的2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均接受超声、右心定量系统及右心导管检查,分析传统超声参数、右室定量系统参数及右心导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包括三尖瓣外侧瓣环运动位移(TAPSE)、三尖瓣外侧瓣环运动速度(TASPV)、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心输出量(RVCO)以及导管热稀释法测量右室的心输出量(TDCO)。

    结果

    TAPSE与RVCO、RVEF呈正相关(r=0.698、0.678,P < 0.01);TASPV与RVCO、RVEF呈正相关(r=0.451、0.507,P < 0.05);RVFAC与RVEF呈正相关(r=0.971,P < 0.01);TAPSE与TDCO呈正相关(r=0.680,P < 0.01);TASPV、RVFAC与TDCO无相关性。RVCO与TDCO呈正相关(r=0.918,P < 0.01);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RVCO与TDCO差值均值为-0.198 L/min(95% CI:-1.29~0.89 L/min,P > 0.05),两种测量方法一致性高。

    结论

    右室定量系统与导管评估右室收缩功能具有良好相关性,二者在测量心输出量上无明显差异,右室定量系统可以作为无创评估右室功能新方法。

  • 曹英武, 陆海涛, 陈盈君, 赵乐
    2024,47(6): 632-63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骨密度和临床特征分析老年髋部骨折CT影像特征及危险因素预测模型构建。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在本院体检的50例老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常采用定量CT方法测量骨骼的CT值并将其转换为骨密度值进行分析。计算髋部和脊柱的骨密度Z值和T值,通过分析骨密度、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BMI等临床特征,建立一个预测模型以评估老年髋部骨折的风险。

    结果

    CT影像图显示,体积骨密度下降的妇女更容易发生骨折,且骨折类型可能更加多样化。在体积骨密度下降的患者中,骨折周围软组织可能更容易受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体质量、身高、BMI、髋部骨密度和脊柱骨密度Z值和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性别、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吸烟和饮酒、家族遗传史例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建模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BMI、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吸烟和饮酒、家族遗传史、脊柱骨密度Z值、脊柱骨密度T值均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的高危因素(P < 0.05)。

    结论

    通过分析骨密度和临床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年髋部骨折的CT影像特征和危险因素,从而提高预测和治疗的效果,预测老年髋部骨折的风险,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髋部骨折的风险。

  • 曹佳丽, 韩永昌, 张月, 李璠, 李圣年, 沈蒙蒙, 姚皓月, 张仙虎, 刘冲
    2024,47(6): 638-64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小血管病(HT-CSVD)患者抑郁与影像学标志物及总负荷的关系,并分析抑郁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3年5~12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41例HT-CSVD患者,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49)与非抑郁组(n=92)。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MRI图像、实验室检查及认知功能评分等临床资料,分析HT-CSVD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以及抑郁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结果

    抑郁组患者腔隙、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BG-EPVS)、CSVD影像学总负荷高于非抑郁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腔隙、BG-EPVS是HT-CSVD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HT-CSVD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组MoCA总评分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和定向力等认知领域的单项评分均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抑郁评分与MoCA评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腔隙、BG-EPVS是HT-CSVD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HT-CSVD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关系密切。HT-CSVD患者抑郁与总体认知功能、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功能下降相关。

  • 陈辉艳, 梁莎, 王映飞, 马慧, 黄华驰, 黄卫保
    2024,47(6): 644-64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GE 3.0T SIGNA Architect多模态MRI技术在儿童癫痫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2021年6月~2024年4月临床诊断癫痫疾病0~12岁的MRI检查患者110例,男58例,女52例,年龄6.15±0.66岁。根据不同的检查设备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Philips 1.5T Achieva,n=55)采用矢位T2WI,轴位T1WI、T2WI、T2 FLAIR及DWI序列观察灰白质结构、脑回脑沟发育、颞叶海马结构大小体积及颅脑信号等;B组(GE 3.0T SIGNA Architect,n=55)采用轴位全脑BRAVO T1等体素薄层扫描序列,轴位CUBE T2 FLAIR等体素薄层扫描序列,轴T2WI扫描双侧海马,矢位T2WI,轴位MUSE DWI、ASL、DTI序列及MRS单体素或多体素,观察灰白质结构、脑回脑沟发育、颞叶海马结构大小体积及颅脑信号、ASL灌注情况、DTI神经纤维素及FA值增减、MRS代谢产物谱线增减等。

    结果

    A组海马硬化/缩小5例(9.1%),皮层发育不良6例(10.9%),自身免疫性脑炎6例(10.9%),巨脑回畸形3例(5.5%);B组海马硬化/缩小15例(27.3%),皮层发育不良16例(29.1%),自身免疫性脑炎14例(25.5%),巨脑回畸形10例(18.2%),ASL异常灌注23例(41.8%),波普代谢异常9例(16.4%);扩散张量成像异常减少5例(9.1%);A组和B组头颅癫痫在海马硬化/缩小、皮层发育不良、自身免疫性脑炎、巨脑回畸形、ASL灌注、MRS、DTI的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3.0T多模态MRI扫描技术对癫痫患者颅脑形态及功能具有更全面和精确的影像评价。

  • 黄翔, 何畅, 陈莲环, 凌文峰, 张志强, 朱志强, 陈小凤, 杨志企
    2024,47(6): 649-65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联合血清学标记物和CT特征模型在评估肝细胞癌(HCC)组织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梅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1月~2023年10月共206例HCC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训练组144例(包括42例低分化HCC和102例中高分化HCC),验证组62例(包括21例低分化HCC和41例中高分化HCC)。比较低分化HCC和中高分化HCC组间血清学标记物及CT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筛选HCC分化程度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

    结果

    相比中高分化HCC,低分化HCC的AFP阳性率(P=0.001)、乙肝发生率(P=0.003)、低密度环征(P=0.015)和癌栓发生率(P=0.001)较高,平扫CT值较低(P= 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AFP(OR=0.269,P=0.027)、低密度环征(OR=0.273,P=0.047)、癌栓(OR=0.191,P=0.005)和肿瘤平扫CT值(OR=1.091,P=0.009)是HCC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联合AFP、低密度环征、癌栓和肿瘤平扫CT值的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和0.620。

    结论

    AFP、低密度环征、癌栓和肿瘤平扫CT值是HCC组织分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对HCC组织分化程度具有较好诊断价值。

  • 综述

  • 樊妮妮, 马步云
    2024,47(6): 655-66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内胸腺癌是发生在甲状腺内的胸腺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临床以进行性增大的颈部肿块为特点,常与甲状腺肿瘤相混淆。影像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免疫组化检测CD5和CD117呈高表达,基因检测不存在BRAF基因突变,少数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确诊需要依靠术后病理学,辅以免疫组化检测,治疗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可以有效延长生存期和降低复发率。本文通过对甲状腺内胸腺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特点以及目前的治疗方式等作一综述,旨在帮助提高临床医生对甲状腺内胸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 齐硕, 陈康, 周磊, 刘昌军, 田秉璋, 彭创, 成伟
    2024,47(6): 661-66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胆管癌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肿瘤,具有早期诊断率低、预后不良等特点,临床上手术切除是根治胆管癌的有效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而放化疗、介入治疗疗效尚不尽满意。光动力疗法利用光敏剂和激光进行肿瘤治疗,在胆管癌应用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关于光动力疗法对癌细胞的作用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光动力疗法在胆管癌治疗中免疫治疗、血管生成抑制、抗氧化剂及热休克蛋白等机制,以及对光动力疗法联合靶向药物/放射治疗联合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上胆管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参考,以期为临床上胆管癌的综合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薛岩, 王玲, 黄志洪, 朱雪, 王柯
    2024,47(6): 665-67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4.06.1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强且预后不良的肿瘤类型,其预后和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时疾病的临床分期。PET/CT是一种放射性核素示踪医学影像技术,利用癌细胞的特异性标志来获取有关肿瘤的信息,用于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18F-FDG PET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原发及转移灶的显像,然而其对恶性黑色素瘤的微小转移灶和非代谢活性病灶的检出率低且其为泛肿瘤探针。进一步开发新型的恶性黑色素瘤特异性PET分子影像探针仍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基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预后信息及诊疗现状,对现有报道的恶性黑色素瘤新型PET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