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RO的影像及临床资料。
CT平扫8例RO均为单侧、单发,呈类圆形4例,分叶状4例,均突出肾轮廓外。8例肿瘤实质部分CT值约22~36 Hu,平均31 Hu。增强扫描8例均为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实质CT值103~187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94 Hu。实质期强化减低,CT值82~151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4 Hu。排泄期稍下降,CT值86~117 Hu,排泄期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0 Hu。2例肿瘤见星状瘢痕,2例节段性强化逆转,1例轮辐状强化,1例肿瘤内出血、1例点状钙化,1例少量脂肪。
当CT平扫表现类圆形或分叶状突出肾轮廓外的等、低密度影,增强表现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排泄早期不同程度的下降,皮髓质期肿瘤内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区,在实质期、排泄期逐渐减小或消失,呈进行性填充,同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无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肾嗜酸细胞腺瘤是可供选择的鉴别诊断之一。
探讨多排螺旋CT和MRI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中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3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及MRI图像。
MR显示2个椎体受累者29例,3个椎体受累者5例,4个椎体受累者2例;腰1椎体受累3例,腰2椎体受累6例,腰3椎体受累15例,腰4椎体受累24例,腰5椎体受累18例,骶1椎体受累3例;30例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累及,21例有椎间隙变窄,15例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27例有不同程度椎旁软组织肿胀。CT显示2个椎体受累27例,3个椎体受累4例,有骨质破坏椎体63个,有6例椎体骨质破坏不明显,9例椎体软组织肿胀不明显。MRI较CT更能清晰显示椎体骨髓水肿及椎旁软组织情况,但对细微骨质破坏不如CT。
MRI和MSCT相结合,能提高布氏杆菌脊柱炎侵犯程度和累及范围。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采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术前行甲状腺超声诊断技术检查,术后经病理组织标本活检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良性结节。对两组病理诊断结果、超声图像特点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内的钙化多数为微小钙化,结节边缘毛糙,结节纵横比≥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乳头状癌组的结节为Ⅳ级的个数明显多于良性结节组,乳头状癌组的结节为Ⅳ级的个数明显多于良性结节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能够准确的评价甲状腺结节的相对硬度,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及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干预对胃癌患者血浆皮质醇、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设计,将已确诊为胃癌且已完成临床治疗的78名患者,分为团体心理干预组(n=39)和空白对照组(n=39)。对干预组进行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8周的团体心理干预,同时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血浆皮质醇浓度和阿森斯(AIS)睡眠自评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当周进行评估。结果8周干预结束时,干预组脱落病号3人,对照组脱落病号5人。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SAS)得分无显著性差异(t=1.31,P>0.05),血浆皮质醇浓度无显著性差异(t=0.65,P>0.05),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AIS)无显著差异(t=0.84,P>0.05)。经团体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焦虑(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72,P < 0.01),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t=-2.44,P < 0.05),A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00,P < 0.01)。结论对胃癌患者进行团体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程度,降低血浆皮质醇浓度,减少身体不良应激,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运用和推广
对4例汉族马凡综合征(MFS)患者的原纤蛋白-1(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MFS与FBN1基因突变的关系。
提取4例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应用PCR-DNA测序的方法进行FBN1基因突变筛查和鉴定。
在2例MFS患者FBN1中均发现FBN1突变。其中1例为错义突变,即第63号外显子7892G>A(Cys2631Tyr);另1例为移码突变,即第50号外显子6258delC,该突变导致提前终止密码子。这两个突变先前均未见报道。
FBN1基因突变可能是这2例MFS患者的致病因素。
比较单腔气管插管和双腔气管插管在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中近期效果的差异。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胸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微创Mckeown术的9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单腔插管组术中出血显著少于双腔插管组(205.6±62.1 mL vs 277.9±219.9 mL,P=0.028),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3.4±5.5 vs 1.2±2.5,P=0.043)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数(19.1±14.2 vs 13.7±9.2,P=0.037)显著多于双腔插管组。两组手术时间、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清扫总数、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ICU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单腔气管插管具有费用低、操作简单、术野显露好的特点,有助于纵隔淋巴结的清扫和减少术中出血,其近期效果优于双腔支气管插管。
探讨调查分析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就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1248例,根据诊疗规范原则,在坚持原发病治疗用药基础上,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10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的依从性分为依从性好组(n=502)和依从性差组(n=518),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病与停药(或间断用药)的时间、发病人群年龄段关系进行亚组分析。
依从性差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依从性好组(P < 0.05);大于60岁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小于60岁患者(P < 0.05);发生时间大于1年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小于1年的患者(P < 0.05);病程大于5年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小于5年的患者(P < 0.05);间断用药大于1年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小于1年的患者(P < 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大于60岁,停药大于1年、发病大于5年及发生时间超过1年是发生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而且年龄大于60岁,停药大于1年、发病大于5年及发生时间超过1年是发生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治疗危重患者的生存期差异。
收集重症监护室149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BAL组及未使用BAL的对照组,对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的生存期差异。
治疗后两组的APACHE II及简化急性生理评分II评分均明显下降,且均以BAL组上述两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分别有5例及7例患者治疗1周内死亡,分别占6.94%及9.10%,第1周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68,P=0.682)。BAL组最长生存期的患者大于124周,且该例患者删失;而对照组最长生存期为104周;BAL组的生存期的算术均数及中位数分别为43.5、30.0周,而对照组分别为33.2、25.0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AL组的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χ2=4.419,P=0.036)。
尽管使用与不使用BAL短期内对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使用BAL治疗的患者的生存期显著长于不使用BAL者,提示BAL可改善危重患者的远期预后。
探索术前CD8+CD28-调节性T细胞(Treg)含量在预测肾细胞癌(RCC)患者术后复发的效能。
术前检测33例接受肾癌根治术的RCC患者外周血CD8+CD28-Treg含量,术后进行为期60个月的随访,观察CD8+CD28-Treg与复发的关系,并与术前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进行对照。
共有9例患者出现复发,占27.27%,平均复发时间均数为术后24个月;复发患者的CD8+CD28-Treg及NLR数值均大于非复发组(P=0.034、0.041)。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显示CD8+CD28-Treg及NLR均与RCC存在显著相关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及0.703(P=0.004及0.021),且当CD8+CD28-Treg为8.21%时,其预测复发的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90.5%,显著高于NLR。
术前CD8+CD28-Treg在预测RCC患者术后复发具有较理想的准确度,对于术前该细胞百分含量高于8.21%的患者需在术后2年内加强随访。
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虚拟手术设计为髋臼骨折患者制定个性化导航模块的可行性方案。
采集20例临床髋臼骨折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17.0中进行三维重建、虚拟骨折复位、内固定植入、导航模块设计。将复位骨折模型和导航模块3D打印出实物模型进行手术模拟并进行X线照片和CT扫描,比较虚拟手术与模拟手术导航螺钉长度、方向,是否进入髋关节。
所有病例均按照虚拟手术设计完成模拟手术,3D模拟手术螺钉进针位置和螺钉长度、方向与数字化设计高度一致,通过导航模块辅助植入螺钉107颗,螺钉长度进行配对t检验P=0.476(P < 0.05),螺钉方向偏差1°~5°的7颗,偏差大于5°的0颗,没有螺钉进入关节腔。
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能为髋臼骨折患者制定个性化导航模块,能有效提高内固定植入精确性。3D打印技术结合虚拟手术技术能为髋臼骨折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对比长期应用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未进行肝移植的1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62例接受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58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替诺福韦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7~42),恩替卡韦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7~44),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对比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
平均随访1年时,替诺福韦治疗组92%的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20 U/mL,57.3%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正常范围;恩替卡韦治疗组90.6%的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20 U/mL,56.5%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正常范围,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5)。末次随访阶段,替诺福韦治疗组31%的患者表现为Child-Turcotte-Pugh评分的改善且65%的患者保持稳定;恩替卡韦治疗组29.2%的患者表现为Child-Turcotte-Pugh评分的改善且63.2%的患者保持稳定,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5)。3年累计肝失代偿率、肝癌发生率和肝硬化发生率在替诺福韦治疗组分别为3.1%、1.9%和2.1%;恩替卡韦治疗组分别为2.9%、2.2%和2.4%,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5)。
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在乙肝肝硬化的长期治疗中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探讨近足月头位胎儿生长受限(FGR)的适宜分娩方式。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9月分娩孕周≥36周、单胎、头位分娩的FGR病例且符合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孕妇146例,按其分娩方式分为研究组(阴道分娩)和对照组(剖宫产分娩),并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组的孕妇与对照组相比,妊娠合并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分娩时间较对照组延迟5 d(t=3.941,P < 0.001),住院时间缩短3 d(t=-3.870,P < 0.001);而研究组的羊水混浊和新生儿窒息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490,P=0.222;χ2=0.216,P=0.642),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或病婴室的概率明显下降(59.1% vs 85.3%,χ2=12.280,P < 0.001),住院时间缩短3 d(t=-3.230,P=0.002)。
妊娠36周后的FGR病例,采取阴道分娩不增加其围产儿不良结局,并可减少母儿住院时间。
探讨硅酮凝胶敷料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13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有患者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自粘性软聚硅酮敷贴,治疗组患者采用硅酮凝胶敷料外敷患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瘢痕VSS评分,并评价疗效。
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和6个月治疗后,患处瘢痕V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 < 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采用硅酮凝胶敷料治疗3个月、6个月后瘢痕V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6个月的持续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7.7%,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两组治疗疗程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硅酮凝胶敷料防治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确切,长期预后效果与自粘性硅酮胶片无显著差异,可在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总结人体造血和淋巴系统实体肿瘤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制备的方法和成功率。
采用经过添加特定成分的RPMI1640培养基对2014~2016年的400例造血系统实体肿瘤和600例淋巴系统实体肿瘤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每份标本经过常规低渗、预固定、固定到最后的滴片处理,G显带后在Applied imaging染色体核型自动分析系统上观察处理所得铺展分散良好、长短适中的分裂象的数量和比例。
400例造血系统实体肿瘤标本中有392例培养成功,8000个分裂象中铺展分散良好、长短适中的为5790个(占72.38%),分散不良但不影响分析结果的为2050个(占25.63%),分散差,无法分析的为120个(占1.5%);600例淋巴系统实体肿瘤中有595例培养成功,12000个分裂象中铺展分散良好、长短适中的为9554个(占79.62%),分散不良但不影响分析结果的为2346个(占19.55%),分散差,无法分析的为100个(占0.83%)。
本室针对造血和淋巴系统实体肿瘤标本制备的染色体质量佳,能收获到较多的铺展分散良好、长短适中的分裂象,有利于异常染色体的检出,能满足临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需要。
探讨早期经鼻肠营养管给予四磨汤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将50例胃癌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术后6 h开始每隔8 h经鼻肠营养管注入20 mL四磨汤,再用20 mL温生理盐水冲管;对照组术后6 h开始,每隔8 h经鼻肠营养管注入40 mL温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发生率。
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2.96±4.69 h,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36.64±4.19 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9.44±4.26 h、41.84±4.00 h(P < 0.01),实验组(1/25)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25)(P < 0.01)。
早期经空肠营养管给予四磨汤有助于胃癌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探讨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发病过程中Notch配体Jagged1及Jagged2在肺组织的表达变化及布地奈德的干预作用。
清洁级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气道重塑组、布地奈德干预组,每组各10只。建立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炎症因子、气道重构和Jagged1及Jagged2表达变化,并分析它们的相关性。
哮喘气道重塑组小鼠肺组织的炎症因子IL-4/5/13、Jagged1及Jagged2表达明显增加(P < 0.01或0.001);布地奈德干预后,气道炎症、气道粘液分泌及胶原沉积明显缓解(P < 0.01),Jagged1及Jagged2表达明显降低(P < 0.05或0.01);Jagged1及Jagged2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气道重构呈正相关(P < 0.001)。
Notch配体Jagged1及Jagged2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及气道重塑。布地奈德能抑制哮喘气道炎症反应及气道重塑可能与降低Jagged1及Jagged2的表达有关。
通过对南疆小海子垦区唯一的市级医院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住院患者合并症情况分析,了解本垦区民族、性别中合并症的差异性,并探讨以上患者自我护理意识的差异。
收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343例住院患者合并症资料,并调查维汉两族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识别率,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其构成比差异性。
(1)合并陈旧性肺结核:维汉两族在性别方面比较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其中维族男女发病率差异性更大(P < 0.01,OR=0.883);(2)合并陈旧性脑梗死:汉族男女发病率均比维族高,其中两族间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合并2型糖尿病:民族内比较,维族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 < 0.01),但汉族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 < 0.01);同性别比较:维族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汉族女性(P < 0.01);(4)维汉两族的自我护理意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汉族明显高于维族(61.4% vs 33.3%,P=0.000);民族内比较显示维族患者无护理意识率明显高于有意识率(P=0.000),而汉族患者有无自我护理意识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
维汉两族在合并陈旧性肺结核、2型糖尿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后者符合疾病的区域性、饮食及生活习惯等规律;维族慢支患者在稳定期的自我护理意识较弱,这与该地区慢支急性发作频率较高有密切联系。
探索儿科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儿科护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及方法指导。
对30名护理人员实施访谈,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儿科住院患者家属进行调查,以护理依从性差者作为观察组,护理依从性佳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陪护者人数、家属心理因素及护患配合等方面的差异。
121例儿科住院患者中依从性佳者占59.5%,依从性差者占40.5%,单因素χ2分析共筛选出8个因素影响依从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家属受教育水平、家属恐惧焦虑程度、对疾病与治疗的认知程度、与护理人员的沟通、因程序太复杂未依从是依从性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提高护理效能,完善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利用好家庭社会支持,加强护患双向沟通交流是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儿科住院患者护理依从性的有效手段。
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目前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针对原因设定目标,制订相应的对策,观察对策实施前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
通过品管圈活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区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的63.01%下降至改善后的32.5%,超过改善目标值约4.32%。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减轻患者因多次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确保患者及时用药,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探讨护理干预在住院脑卒中患者跌倒的临床应用效果。
将10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活护理干预。采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对护理前后患者进行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护理前后患者平衡能力进行评定。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orse跌倒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生活护理干预对减少脑卒中患者跌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理论在降低危重症孕产妇产后出血率中的护理价值。
选择实施FMEA理论的106例危重症孕产妇为观察组。以实施常规护理的100例危重症孕产妇为对照组。实施FMEA理论分析重症孕产妇中引起产后出血的失效模式及原因,并制订改善措施。比较两组优先风险数值和产后出血率的差异。
实施FMEA后,危重症孕产妇分娩护理流程中引起产后出血的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皆降低。两组产后出血率(31.0% vs 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FMEA理论应用于危重症孕产妇分娩护理流程中,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率。
多种病因能诱发ICH,如高血压、阿兹海默病、血管畸形和凝血病。ICH后继发性血脑屏障损伤机制研究分别在分子及细胞信号领域上已取得了长足进展,而血液成分中的凝血酶、血红蛋白、铁和继发性炎症反应在ICH诱导的继发性血脑屏障功能紊乱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深入理解ICH后继发性血脑屏障功能紊乱的内在机理,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脑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来说尤为关键。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长效GLP-1RA通过改造结构延长其半衰期,每周仅需注射1次,使用便捷,正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尚未上市,国外已上市的有艾塞纳肽长效注射液、阿必鲁肽及杜拉糖肽,各系列研究均表明无论在单药治疗还是替代传统基础胰岛素及餐时胰岛素治疗方面均能有效降低HbA1c、改善体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低等优势,且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其中胃肠道反应及局部注射反应为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也是长效GLP-1RA在未来研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肿瘤来源的胞外膜泡内含各种癌症相关的分子,如过表达的癌蛋白、糖蛋白、信使RNA、各种非编码RNA和DNA片段。这些内容物与乳腺癌表型特征传递密切相关,如乳腺癌的耐药性,增强的增殖能力和侵袭性和介导抗肿瘤免疫。因此,肿瘤来源的胞外膜泡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和治疗靶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循环的肿瘤细胞不同的是体液中胞外膜泡异常丰富。相对于与循环系统中的分子标记物,胞外膜泡可以保护泡内分子标记并防止其降解。同时胞外膜泡还携带有特定表型乳腺癌的分子标签。本文总结了关于胞外膜泡作为乳腺癌标记物的研究结果,并提出基于胞外膜泡的标记物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此外本文还概述了关于乳腺癌的胞外膜泡促癌效应的最新发现并提出阻断胞外膜泡介导的信号通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腹膜透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在终末期肾病中运用日渐广泛,甚至成为肾脏替代治疗的首选方案。但长期的腹膜透析会导致腹膜功能下降、腹膜结构改变,最终演变成腹膜纤维化,甚至包裹性腹膜硬化症,使超滤失败,严重时使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包括:上皮细胞一间充质转化、腹膜透析液的生物不相容性、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氧化应激、腹膜炎症、全身微炎症状态、基因调控、生长及转化因子等,针对上述发病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实施细则第七章第二节明确要求三级医院需对有关住院重点疾病和住院重点手术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该数据进行持续改进,因此如何做到正确、及时、高效地、进行数据提取和统计分析是重要的关键节点。由于涉及的病种和手术多,统计工作需耗费统计人员大量的时间。SPS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统计软件,其日期函数、Computer命令、Merge Files命令、Identify Duplicate Cases命令和Custom Table列表能够使得此项工作变得简单。熟练应用SPSS于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能为医院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统计分析,值得推广和应用。
高校社团发展一直是各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文化社团为例来探讨专业性社团建立“双师制”的重要性。“双师制”指导下的专业型社团有多方面优势,在社团运作过程中也有着独特的运作方式。同时,“双师制”社团在建设过程中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阐述,对“双师制”指导下的专业型社团建设作一粗浅探讨。
探讨肝、肺并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
报告2例肝肺并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
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性肿瘤,肝肺并发者极为罕见,且易误诊为转移瘤。
肝肺并发EH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肝脏EHE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理仍然是确诊EHE的唯一手段。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年发病率为0.05%~0.24%,男性多于女性,以渐进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LVNC临床上罕见且诊断时往往已经到终末期,预后较差,但若能尽早诊断,积极采取治疗,也可延缓病程的进展。现报道LVNC患者一例,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效率。
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诊断水平。
东大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扫描的影像图像。
肝脏弥漫性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中央部有结节样强化,边缘始终无强化。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多分布在肝包膜下,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有肝包膜凹陷征,有病灶融合征象。无明显边缘强化,未见有钙化征象,螺旋CT检查有它独有的影像表现。
探讨超声检查在消化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
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4例消化道穿孔的超声表现,并与腹部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在64例消化道穿孔患者中,手术证实胃穿孔10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39例,阑尾穿孔14例,外伤致小肠破裂1例。术前超声提示消化道穿孔58例,病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90.6%,其中发现腹腔游离气体41例,占64%;腹腔游离积液或局限性积液54例,占84%;局部网膜聚集23例,占35.9%,直接发现穿孔部位21例,占32.8%;腹部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44例,诊断符合率68.7%,与超声检查发现游离气体的符合率相差不大。
X线和超声检查均可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但是超声还可以发现由消化道穿孔引起的腹腔积液、局部网膜聚集等征象,对腹腔脏器穿孔的检出率较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