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声造影特征及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差异性。
回顾性分析142例乳腺癌患者(142个癌灶)的超声造影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B型(管腔上皮型)、三阴型、HER-2过表达型4个分型,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特征及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
Luminal A型表现为低或等增强比例为80.8%(21/26),出现放射状汇聚比例为69.2%(18/26);Luminal B型出现低或等增强比例为60.3%(35/58),出现放射状汇聚比例为56.9%(33/58);HER-2过表达型出现高增强比例为90.0%(27/30),内部出现灌注缺损比例为73.3%(22/30),周边有穿入血流比例为70.0%(21/30),三阴型表现为高增强比例为92.9%(26/28),增强后边界清楚比例为92.8%(26/28)。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在增强边界、增强强度、穿入血流、灌注缺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增强后范围扩大、造影剂分布、造影剂增强顺序、造影模式与分子分型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型、HER-2过表达型峰值强度高于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病灶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曲线下面积、消除斜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存在差异,可为术前乳腺癌分子分型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探讨MRI在儿童先天性TORCH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经证实的36例TORCH患儿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男19例、女17例,年龄5 d~3岁,所有患儿均行头颅MRI扫描。
弥漫性囊性脑软化20例及穿通囊肿7例;27例脑实质不同程度钙化,呈条状及斑点状,以及少许脑回样融合性钙化,主要位于室管膜下及脑室周围;小头畸形,平滑脑11例,巨脑回畸形15例,小脑发育不全3例,脑裂畸形6例;积水性无脑畸形3例;脑实质脱髓鞘及胶质增生13例;脑积水17例,硬膜下积液9例及弥漫性脑萎缩21例。
MRI能够对TORCH综合征中的各种征象进行直观显示,为本病的一种首选影像学检查。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评价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治疗前后心室功能改变。
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3D-STE分别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24 h、化疗第2周期及化疗第4周期结束24 h内进行左心室功能检测,对各参数在这3个时间点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其与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的相关性,以及对检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所致心脏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性。
3D-STE的左室整体面积应变(3D-GAS)、整体长轴应变(3D-GLS)在化疗第2周期与化疗第4周期结束24 h内均低于化疗前24 h(P<0.05);左室整体圆周应变(3D-GCS)在化疗第4周期结束24 h内低于化疗前24 h(P<0.05);而左室整体径向应变(3D-GRS)于整个化疗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在检测左心室功能早期损害方面,3D-GAS的敏感性为81.23%,特异性为81.98%;3D-GLS的敏感性为62.15%,特异性为65.02%;3D-GCS的敏感性为66.09%,特异性为55.08%;3D-GAS、3D-GLS、3D-GCS与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成负相关(P<0.05)。
3D-STE评价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治疗前后心室功能改变值得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推广使用,是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功能损害的一种敏感、可靠的影像学手段。
探讨超声检查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48例妊娠患者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年龄20~41岁(30.5±4.7岁),所有患者均在妊娠期超声检查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卵巢肿瘤,总结超声检查在妊娠期卵巢肿瘤诊治的价值。
48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经超声发现病灶共51例,其中成熟性畸胎瘤28例,粘液性、浆液性囊腺瘤分别为8例、10例,黄体囊肿并出血2例,浆-粘液性肿瘤并内膜样囊肿、单纯性囊肿、甲状腺肿各1例,超声检查可显示各类型病灶特征。肿瘤直径2.2~12.1 cm(5.5±2.1 cm),超声上提示恶性病变3例,提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并发肿瘤蒂扭转或黄体囊肿出血7例。因患者意愿终止妊娠并肿瘤切除3例,因妊娠急腹症、可疑恶变、肿瘤体积较大等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卵巢肿瘤共12例,采用期待疗法33例,在剖宫产分娩时进行卵巢肿瘤切除,大部分患者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超声检查可测量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病灶大小、判断良恶性、鉴别组织学来源、有无合并症、并对妊娠过程中卵巢肿瘤进行动态监测,为临床决策提供关键证据。
评价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退行性膝关节软骨损伤2年的效果。
对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的54例退行性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进行2年随访结果分析: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显性失血量、住院时间,观察治疗有效率;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24月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SS膝关节功能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手术前后的MRI检查结果。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显效+有效)和无效组(无效),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手术后48 h显性失血量为92.3±11.8 mL,住院时间为8.3±2.5 d。术后总有效率为79.63%。术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降低,HSS评分、Tegner评分增加(P<0.01)。术后3月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有所降低,术后6月恢复正常。MRI检查显示,术后6月,19例患者出现修复组织厚度高于正常软骨厚度;术后12月,6例患者仍存在修复软骨肥厚;术后24月,2例患者存在软骨肥厚,后接受关节镜手术干预。术后检查未见其他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有效组患者43例,无效组患者11例。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病程、软骨损伤程度、术后关节负重、术后关节运动是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病程>1年、软骨损伤Ⅲ~Ⅳ级、术后关节过度负重、术后关节活动过早或过少是影响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退行性膝关节软骨损伤效果较高,在术后应遵循康复训练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分析高频超声对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显像特点及引导微创治疗,提供一种对该病的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86例超声诊断为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病例,并与MRI、关节镜对照,并对8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微创治疗,探讨高频超声对膝关节半月板囊肿及其撕裂情况的的诊疗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半月板囊肿的86例,与MRI、关节镜对照,超声对半月板囊肿的敏感性很高,但是误诊1例,特异性约98.83%;82例半月板囊肿合并撕裂病例中超声明确显示合并半月板撕裂78例,漏诊4例,敏感性约95.12%。行超声引导下微创治疗8例,术后效果均改善,1例复发,暂未见明显临床症状。
高频超声对膝关节半月板囊肿及其撕裂情况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并可行超声引导微创治疗。
探讨平扫T2脂肪抑制序列(FS T2WI)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患者共61个乳腺结节FS T2WI图像。绘制纹理参数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结节的ROC曲线,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60例患者的61个乳腺结节,FS T2WI纹理参数灰度区域矩阵重点运行高灰度级判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AUC值(0.701)最大且诊断准确率高,其诊断恶性乳腺结节的敏感度为65.52%(19/29),特异度为71.88%(23/32),误判率为31.15%(19/61)。FS T2WI图像诊断乳腺恶性结节敏感度为71.43%(20/28)、特异度为63.64%(21/33)、误判率为32.79%(20/61);两者联合应用敏感度为64.29%(18/28),特异度78.79%(26/33),误判率为27.87%(15/61),与单独T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55,P=0.000)。
平扫FS T2WI序列结合纹理分析能够提高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特异度,降低误判率,提高乳腺平扫诊断的准确度。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类型,原发于淋巴结外的器官和组织中,最常见部位为胃肠道,而以呼吸道症状首诊的相关报道较少。个案报道中以呼吸道症状首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是肺部及纵膈原发的淋巴瘤。现报道1例以呼吸道病变首诊的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提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从而避免延误治疗。
研究大分子阳性亲淋巴对比剂二氨基乙基乙二醇醚-DTPA酰胺共聚物钆配合物(Gd-poly-DTPA-EOEA)增强MR淋巴造影对肿瘤转移、炎性增生淋巴结显像的鉴别诊断价值。
本研究共14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7只于后肢注射完全型免疫佐剂,建立腘窝淋巴结的炎性增生组模型,另7只于后肢肌肉内接种VX2瘤,建议腘窝淋巴结肿瘤转移模型,对侧正常腘窝淋巴结作为对照。实验兔在接种前后行2次MR淋巴造影检查。图像3D重建后,选取兔腘窝淋巴结中直径最大者测量其各观察时间点的信噪比。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比较每一观察时间点的正常对照侧、炎性增生侧、肿瘤转移侧淋巴结之间的信噪比差异,并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
1只兔接种肿瘤未成功,其他接种均良好。全部模型兔均完成二次MR淋巴造影检查。在MR淋巴造影图像上,炎性增生组在各扫描时间点,炎性侧与对照侧腘窝淋巴结信噪比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组在各扫描时间点,肿瘤侧与对照侧腘窝淋巴结信噪比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比较炎性侧和肿瘤侧腘窝淋巴结,在各扫描时间点,炎性侧与肿瘤侧腘窝淋巴结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基于大分子阳性亲淋巴对比剂Gd-poly-DTPA-EOEA增强的MR淋巴造影是特异性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检查方法。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在疾病诊断、评估、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造影剂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多数情况下造影剂肾病是可逆的,但任其发展会增加肾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造影剂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减少高危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成为现阶段心血管介入诊疗并发症防治研究的热点。结合2018年欧洲心脏协会血运重建指南中造影剂肾病的防治推荐,本文对当前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早期损伤标志物、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
综合评价我国MRI设备现状,为政府制定MRI设备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为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与管理MRI设备提供参考。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应用加权秩和比对全国124家医院的275台MRI设备进行综合评价。
将MRI设备综合评价效果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各等级的MRI设备分别有46、178、51台。WRSR结果显示:我国MRI设备配置结构不合理,0.5 T场强的MRI设备多来自国产厂家与基层医院,3.0 T场强则相反;MRI设备的地区差异性不明显;MRI设备进口依赖性较高,进口设备总体优于国产设备;场强越高,综合评价越好。
各级卫生部门应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分配卫生资源,科学配置MRI设备,对MRI配置场强进行管控,避免盲目引进高端机型。此外大力推进MRI配置国产化,发挥其优越性。
心包恶性间皮瘤是起源于心包浆膜层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其影像学表现更是缺乏特征性。我院2018年确诊了1例心包恶性间皮瘤患者,其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全面,患者通过X线检查发现心影异常,CT及MRI进一步检查可以明确病灶的位置、形态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因此,影像学检查对于临床确诊心包间皮瘤起到关键作用。
探讨睾丸癌平卧位腹腔镜下经腹途径双侧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方法。
采用经腹途径性腹腔镜下双侧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例,复习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
3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分别清扫双侧腹膜后淋巴结22个,及盆腔淋巴10个,术中出血少,术后安返病房。
腹腔镜下经腹途径双侧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广,上至肾动脉水平,下至髂总下约2 cm,解剖标志清晰,可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切除范围,仰卧位能同时清扫双侧腹膜后淋巴结及盆腔淋巴,避免中途左右转换体位的麻烦,降低手术风险,可应用于非精原细胞瘤的淋巴结诊断及治疗。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三房心或合并其它心血管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1例三房心合并主动脉瓣二叶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
患者高考前体检,超声提示左房内隔膜样回声将左房分隔成二腔形成左房三房心;另外主动脉瓣左、右冠瓣间融合嵴形成,瓣叶呈功能型二叶。
三房心的隔膜上通常存在交通口,无血流动力学意义者多无症状,可以不需要治疗;交通口小或无交通口者通常需要外科干预矫正。超声心动图是三房心影像诊断中最简便的有力工具。
探讨化生性脑膜瘤及典型脑膜瘤、颅内软骨肉瘤的影像学差异。
通过1例化生性脑膜瘤误诊为颅内软骨肉瘤的病例,分析二者CT、MRI上的差异及误诊原因。
化生性脑膜瘤CT、MRI特点均不明显,容易跟软骨肉瘤混淆。
化生性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主要依据不在肿瘤本身,而在脑外征象。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和Bax水平与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
纳入60例稳定期慢性心衰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采用qRT-PCR法测量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和Bax mRNA相对含量;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功能,并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LVEF。
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Bax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 mRNA水平与NHYA心功能呈负相关(P<0.05),与LVEF呈正相关(P<0.01);Bax mRNA水平与NHYA心功能呈负相关(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ax mRNA水平与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浓度呈正相关(P<0.01)。Bcl-2 mRNA水平与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浓度不相关(P>0.05)。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ax mRNA水平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P<0.05),Bcl-2 mRNA水平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不相关(P>0.05)。
Bcl-2和Bax这一对凋亡相关基因在慢性心衰稳定期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各种病因所致的CHF可能导致这一对凋亡相关基因共同的改变,且mRNA水平与CHF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成为CHF预后因子之一。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为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788例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的788例MPTC患者,年龄8~81岁(46.28±12.49岁),其中男性138例(17.51%),年龄43.58±13.62岁;女性650例(82.49%),年龄46.86±12.17岁。≤45岁的287例(36.4%),>45岁的501例(63.6%)。双侧多灶患者495例(62.8%),单侧多灶293例(37.2%)。肿瘤直径>1 cm 377例(47.8%),肿瘤直径≤1 cm 411例(52.2%)。病灶数为2个的524例(66.5%),病灶数≥3个的264例(33.5%)。双侧多灶组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肿瘤直径>1 cm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多灶组(P<0.01)。双侧多灶、包膜侵犯更倾向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1)。多灶组中随着癌灶数的增加,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P<0.01)。病灶总直径>1 cm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约是≤1 cm的3.805倍(P<0.01);病灶数≥3个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是≤2的9.848倍。
男性、肿瘤最大径>1 cm及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者易发生双侧多灶性甲状腺癌,且随着癌灶数量的增加,双侧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比例明显增高。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双侧多灶,包膜侵犯更倾向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随着癌灶数的增加,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性别、病灶数量、大小、双侧分布均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临床诊治策略的选择。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8月解放军总院海南医院肝胆外科2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外科诊治情况。
20例均行外科手术,4例行左(右)半肝切除+胆管取栓,7例行肝脏肿瘤切除+胆管取栓,4例行肝脏肿瘤射频消融+胆管取栓,3例单纯行胆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2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术后随访至今,其中左(右)半肝切除及胆管取栓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6.2月,肝脏肿瘤切除及胆管取栓平均生存时间34.6月,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及胆管取栓平均生存时间28.2月,单纯行胆管取栓平均生存时间13.6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减黄平均生存时间5.8月。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早期诊断,积极切除肿瘤及清除胆管癌栓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牙槽嵴是一种牙齿支持结构,随着牙的萌出而发育,拔牙后可发生体积和形态的改变,尤其是前牙美学区牙槽嵴吸收更明显,这可能会限制后期的种植或传统修复治疗。应用位点保存可以防止骨吸收从而减少拔牙后的骨量丢失,其中生物屏障膜在位点保存术中起着关键作用,可阻止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向骨缺损区生长,确保骨缺损区的成骨过程不受上皮组织的干扰。本文就位点保存的意义和屏障膜的理想性能,以及屏障膜在位点保存中的临床应用等3个方面,对口腔屏障膜在位点保存术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肿瘤是儿童时期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但随着儿童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及发展,儿童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在不断提高,长期生存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肿瘤治疗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及不良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长期生存者的生存质量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儿童肿瘤的放射性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治疗等方式及对长期生存者生存质量管理进行综述,并对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多发性骨髓瘤起源于浆细胞,是一种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从而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的恶性肿瘤。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是极少见的一种骨髓瘤类型,目前根据国外报道IgD型MM约占所有类型骨髓瘤的2%,国内报道发生率则为4%~8%,预后相对较差。关于IgD型MM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生存情况等国内尚无大样本的研究。故本文是针对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生存及预后进行综述,目的是加强对该类型多发性骨髓瘤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帮助临床医生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及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患者预后。
局部晚期结肠癌由于不可手术切除、姑息性手术切除、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差。新辅助治疗通过缩小肿瘤、降低分期从而增加局部晚期结肠癌手术切除机会,提高R0切除率,但是新辅助治疗模式尚未形成统一。局部晚期结肠癌手术治疗遵循整块切除原则,以R0切除为目的,以全结肠系膜切除为标准术式。辅助化疗在降低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作用已充分论证。本文从新辅助治疗、手术切除、辅助化疗3个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局部晚期结肠癌围手术期提供有价值的治疗选择和参考,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效果和生存获益。
叉头框K1(FOXK1)是近年来广受研究关注的F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OXK1与生殖、神经和消化等多种系统的肿瘤密切相关,FOXK1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细胞自噬以及介导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各个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影响肿瘤侵袭、转移及患者的预后。FOXK1在各个系统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为肿瘤的诊治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FOXK1的基因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各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并作展望。
代谢性酸中毒是慢性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病人一旦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血清碳酸氢盐浓度会显著降低,从而加重病情。代谢性酸中毒纠正对血透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清碳酸氢盐浓度过低会显著加快肾脏疾病病程,浓度过高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现阶段关于血清碳酸氢盐浓度的最优临床参考值尚无定论。针对代谢性酸中毒与血透预后的研究多集中于代谢性酸中毒发展的不良后果,对于血清碳酸氢盐水平的临床纠正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少有讨论。本文主要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的影响因素、不良后果以及临床治疗需要考虑的因素展开论述,旨在通过汇总分析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结论,探讨纠正血清碳酸氢盐水平的行之有效的临床方案。
筛选和鉴定肝癌血清特异标志物Dickkopf-1核酸适体(Apt)。
采用配体指数级富集系统进化(SELEX)技术,以DKK1为靶蛋白,羧基化琼脂磁珠为筛选介质,从随机ssDNA文库中筛选出一组能够特异性与其结合的核酸适体。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核酸适体进行序列分析和二级结构预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分析测定核酸适体的亲和力。
经过6轮消减SELEX筛选,次级ssDNA文库与DKK1靶标蛋白的亲和力趋向稳定,将第 6 轮筛选产物经PCR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DKK1核酸适体与DKK1的结合解离常数均在纳摩尔级水平,Apt-5的Kd值最小,亲和力最高,Apt-26和Apt-28核酸适体亲和力相对较弱。二级结构预测分析表明,茎环和茎凸环结构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圆二色光谱分析结果显示,3个候选核酸适体(Apt-5, Apt-26, Apt-28)能特异形成G-四链体结构识别DKK1靶标蛋白。
获得了与DKK1靶标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体,为后续核酸适体的应用研究以及 DKK1蛋白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分析心脏术后反应脑功能损害的指标神经特异性烯醇(NSE)与术前、术后各个因素的相关性,探寻导致心脏术后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方法,分析心脏术后反应脑功能损害的指标NSE与术前、术后各个因素的相关性。
心脏术后NSE水平与气管插管时间(r=0.366,P=0.001)、术前氧合指数(r=0.921,P=0.011)、术前ALT有相关性(r=0.193,P=0.008)、术后1 h血肌酐水平(r=0.188,P=0.005)、术后第1天血肌酐水平(r=0.407,P=0.001)、术后第2天血肌酐水平(r=0.370,P=0.001)及术后第3天血肌酐水平(r=0.324,P=0.003)呈正相关,与术后12 h氧合指数(r=?0.421,P<0.01)呈负相关关系。
术前氧合指数下降、肝功能不全、术后12 h缺氧、术后出现肾功能障碍、年龄、术前心功能不全是心脏术后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
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保存液(PS)污染情况。
根据捐献肝脏PS培养结果将2016年3月~2017年10月广州某三甲医院78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受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围手术期序贯应用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疗程为1周;阴性组停用亚胺培南。对保存液污染病原菌分布、术后3月感染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78例肝移植患者中,32例PS培养阳性,阳性率41.03%,共分离出33株病原菌。分离出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9株,27.27%)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糖球菌(9株,27.27%)。培养液阳性组和阴性组肝移植术后感染率分别为31.25%和13.04%(χ2=3.837,P=0.048)。感染例次最多的部位是下呼吸道和腹腔(5例,31.25%),其次是手术切口(4例,25.00%)。不同肝功能CTP、MELD评分以及手术方式患者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1.28%)术后3周发生与PS污染相同的病原菌感染,并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在术后随访3月内,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13%(1例)、4.35%(2例)和6.25%(2例)、10.87%(5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公民逝世后捐献肝脏PS经常受到污染,PS污染是受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早期针对性抗菌素治疗对降低公民逝世后捐献肝脏PS污染相关的感染有着积极作用。
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解脲脲原体(UU)核酸进行方法学评价。
依据CNAS-GL039性能评价要求文件及厂家声明,对本法重复性、准确度、测定下限和抗干扰能力进行验证;检测2018年1~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UU标本共22 468例并统计分析。
该方法检测结果精密度均小于允许变异度;准确度与基因测序金标准符合率为100%;最低检测限为1×103 copies/mL;常见生殖道感染微生物不会产生交叉反应,4%的内源性红细胞对检测结果没有干扰;总UU阳性率为59.8%;女性UU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χ2=525.613,P<0.01),女性<30岁检出率较高,与>30岁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q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抗干扰力强,检测下限符合要求,可用于临床检测;本研究为UU感染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EFNA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关系。
随机选取湘南学院附属医院84例结直肠病例,分结直肠癌、结直肠良性肿瘤和正常结直肠组织3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3组中EFNA3的表达情况。
EFNA3在结直肠癌组中的表达强度为3.6±1.3,相比良性结直肠肿瘤组(5.1±0.6)和正常结直肠组(4.9±1.3)较低(P<0.05)。高分化组EFNA3表达量高于低分化组(4.2±0.4 vs 3.3±1.6,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肿瘤组织中EFNA3的表达量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3±1.7 vs 4.13±0.28,P<0.05);TNM分期Ⅲ+Ⅳ者肿瘤组织中 EFNA3表达量低于Ⅰ+Ⅱ者(3.3±1.7 vs 4.13±0.28,P<0.05)。
EFNA3随着癌症发生过程的逐渐深入而表达递减,表明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有关并在其中起到了类似抑癌基因的作用。
探讨耳前区域性连续整块切除术治疗儿童感染性耳前瘘管的疗效。
回顾性分析16例儿童感染性耳前瘘管的病例资料,应用耳前区域性连续整块切除术彻底清除耳前瘘管及疤痕肉芽组织。
所有患者均I期愈合,术后未见耳廓畸形、化脓性软骨膜炎、面瘫、腮腺漏等并发症,随访12~48月,无复发病例。
耳前区域性连续整块切除术治疗感染性耳前瘘管无需术中解剖瘘管组织,没有染色剂污染术腔的担忧,且对手术设备要求简单,手术安全有效,适合年轻医生进行手术,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