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过刊目录

  • 2020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0
      

  • 全选
    |

  • 郑博文, 陈卫国, 秦耿耿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功能与分子影像学能够提供组织器官功能变化及细胞或分子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信息,而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功能影像学,能够使影像科医生更加高效、充分地利用得到的信息,更加深入地挖掘图像的生物学本质,在疾病早期诊断、有效治疗、预后预测、探索发病机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阐述人工智能在功能与分子影像学中图像处理、图像解释及质量控制的应用与进展。

  • 田林, 李玉娜, 胡啸, 田卫卫, 王旭
    2020,43(1): 7-1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0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癌居于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致密型乳腺是乳腺癌的风险因素之一。在致密型乳腺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非常重要。乳腺X线摄影因受组织重叠、致密腺体遮盖等影响,对致密型乳腺病变检出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功能成像技术,如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乳腺专用伽马成像,通过反映肿瘤血流动力和代谢的变化从而提高致密型乳腺病变的检出。同时,新兴的光声成像技术能提供生物组织结构信息与功能信息,在深层组织中空间分辨率高,其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超声检查、MRI检查、PET/CT检查、BSGI检查及光声成像等几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致密型乳腺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对致密型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 李香淑, 胡佳慧, 鲁海, 张春红
    2020,43(1): 12-1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0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功能磁共振技术在针刺(电针与手针)中枢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不同针刺参数及形式的刺激在大脑的响应不同。本文收集了“功能磁共振与针刺”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以针刺“刺激-响应”模式为切入点,对电针刺激量及电针与手针的的中枢响应差异作一初步的论述。结果表明,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测中,不同电针参数存在不同的中枢响应机制,并应将多个参数联合研究;其次,电针与手针在传入途径、作用机制、靶点、临床疗效等方面存在差异,也有着各自的优势病种。

  • 刘畅, 张一帆
    2020,43(1): 16-1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0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恶性肿瘤的增殖需要多种能量物质包括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重编程为恶性肿瘤提供能量,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沃伯格效应被认为是肿瘤代谢的主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利用增加,为肿瘤代谢提供能量;利用此特性18F-FDG显像因能准确反应肿瘤生物学特征、位置、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PET等分子影像已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并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此外,肿瘤还需要脂肪酸代谢产物调控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提供脂质信号分子及膜磷脂以抵抗化疗药物的作用等。利用肿瘤细胞脂肪酸合成增加这一特性,放射性核素标记短链脂肪酸可用于肿瘤显像。本文对肿瘤脂肪酸代谢及其分子影像学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谭小龙, 崔运能, 陈兰品, 钟伟杨, 李红林, 曲姗姗, 高静纯, 陈俊琦
    2020,43(1): 20-2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0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运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fcMRI)技术,探讨在健康中老年女性人群中施行头针组穴针刺后脑区激活的情况。

    方法

    本研究于2017年1~5月招募11例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健康中老年女性志愿者,年龄60~63岁(56.18±3.82岁),于顶中线、左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施行头针刺激。针刺前、后采用西门子3.0 T超导MRI获取受试者的fcMRI数据,并基于Matlab 2012a平台,使用DPABI、SPM12和Rest1.8工具包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以低频振幅比率和局部一致性(ReHo)作为结局指标。

    结果

    最终10例受试者接受国际标准头针干预后脑局部活动变化如下:以右侧小脑后叶、小脑角、悬雍垂和山坡为主的脑区低频振幅比率降低(T= ?6.576 1),而以左侧角回、楔前叶和BA7为主的脑区低频振幅比率增强(T= 6.219 3)。以左梭形回(T= ?5.609 5)为主,以左侧脑桥(T= ?6.431 6)为主,以颞上回和海马旁回(T= ?6.442 4)为主,以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T= ?5.520 1)为主和以右侧梭形回(T= ?6.477 6)为主的脑区ReHo降低,而双侧楔前叶和BA7、角回为主(T= 4.822 4、5.606 4),左颞中回和颞上回为主(T= 6.745 8),左顶下小叶和中央后回为主(T= 8.089 1),左边缘叶、扣带回、辅助运动区、中央前回、中央后回(T= 6.714 1)为主的脑区ReHo增强。

    结论

    健康中老年女性脑功能在国际标准头针首次干预后,与感觉、肢体运动、言语功能相关的脑区出现特异性改变。

  • 杨淑君, 李礼, 罗鸿昌
    2020,43(1): 25-3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0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主干射频消融治疗中的性别差异及彩色多普勒血管成像(CDFI)应用体会。

    方法

    2018年3月1日~2019年6月1日武汉某三甲医院血管外科收治72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其中70例大隐静脉曲张(94条)患者进行围手术期CDFI评估,并局麻下实施进行大隐静脉主干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治疗中CDFI的重要性及应用体会。

    结果

    72例就诊患者中70例顺利完成彩超引导下的大隐静脉射频消融,且术后均顺利出院,虽然未加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围手术期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月复查,大隐静脉主干均完全闭合。患者患肢不适症状(如水肿、疼痛、酸胀、沉重感、麻木等)均明显缓解或消失。男性/女性病人在年龄、手术部位、CEAP分级、大隐静脉主干返流时间、大隐静脉主干返流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隐静脉主干内径比较上,男性/女性病人在左下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右下肢大隐静脉内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DFI在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围手术期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术前明确病变及手术方案选择、射频术中发挥引导作用,术后复查评估综合治疗效果。无高位结扎的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具有满意的短期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女性病人右下肢大隐静脉内径明显小于男性病人右下肢大隐静脉内径。

  • 吴佩琪
    2020,43(1): 31-3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0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正逐年递增,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术前评估方面仍存在很大挑战,影像组学作为一种高通量提取特征的新技术,可提取图像深层次信息并用于建立临床诊断、预后和预测模型,在临床诊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目前,基于MRI、超声和钼靶的影像组学技术已逐步开始应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介绍了影像组学的定义、工作流程,并对影像组学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别从基于MRI的和非MRI影像的影像组学两方面展开分析,影像组学有望为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精准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 杨皓旻, 肖昀, 张运海, 倪健强
    2020,43(1): 36-4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0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双光子成像技术具有活体三维深层成像的能力,是重要的活体成像工具,在针对生物组织相关的活体、原位研究中应用广泛。通过移植细胞建立研究模型,可以在真实的细胞微环境中进行过程与机理研究。结合双光子成像技术,可以对移植细胞进行在体形态学鉴定与功能评价,避免体外培养模型带来的差异。双光子成像技术促进了疾病模型的研究,为疾病与治疗等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细胞移植已经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肌、骨髓以及抗肿瘤药物等研究模型建立中,本文对双光子成像技术的技术原理、应用领域进行综述,并探讨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双光子成像技术以其较大的成像深度、较高的成像质量等特点,满足了在体成像的需求,在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对活细胞生理、病理和药理领域的认识得到极大的发展。

  • 吴中明, 李云波, 王维戚, 魏建华
    2020,43(1): 41-4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0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外科手术仍是目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预后取决于癌肿的大小、侵犯范围、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影像学检查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术前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ET/MR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分子影像学设备,结构与功能影像的完美结合,在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鲜有报道,该综述的目的在于通过临床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PET/MR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术前评估与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

  • 张梁, 周志斌
    2020,43(1): 45-4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是一种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抑制血流信号后能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脂质核心、壁内血肿及管腔狭窄情况。HR-VWI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影像学信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就HR-VWI成像原理及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在颅内动脉夹层及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在症状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在脑小动脉病变及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 杨立光, 刘新疆
    2020,43(1): 49-5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发病率的90%以上,预后良好。但中国甲状腺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与一些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早期、准确地发现复发性疾病并应用适当的治疗策略,可改善复发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发现这些病人的复发和转移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诊断技术从系统向分子水平的过渡,多模态分子成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PET能提供肿瘤细胞的功能学信息,而CT、MRI则能提供肿瘤的解剖学信息。功能成像技术和解剖学成像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对于疾病复发和转移的诊断意义重大。随着近年来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分期、疗效及预后评估上都较常规影像学检查更具优势,而PET-MRI是继PET-CT之后又一项优秀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因其软组织高分辨率和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特性,所发挥的作用也愈发重要。因此,本文就PET-CT和PET-MRI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中临床应用及未来前景进行综述。

  • 王增奎, 庞军, 张兆福, 徐锋, 李绚梅, 魏晓华
    2020,43(1): 53-5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辅助CT在COVID-19病变筛查以及病情监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7例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28~85岁(48.9±14.3岁)。将图像输入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软件自动批量进行肺炎病灶识别和标记,并自动计算病变总体积、内部磨玻璃影体积及实变区域体积。通过PACS系统对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识别病灶进行人工诊断复核,记录软件识别区域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并通过手动修复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图像。

    结果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可对肺炎病灶进行自动识别和标记,并计算出患者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影体积及实变区域体积。通过人工复核诊断显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对病灶标记的范围与肉眼观察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例临床普通型患者均未见假阳性或假阴性病例;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中有3例患者可见局部软件标记病灶呈假阳性表现,临床患者类型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提供的随访功能可直观的以图片及图表方式呈现两次检查病灶范围及密度变化的对比情况。人工复核诊断显示2例患者可见局部病灶标识区域呈假阴性表现,3例患者可见假阳性表现,临床患者类型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智能辅助CT可有效识别COVID-19病灶,并提供病灶相关数据信息。在患者病情评估方面通过图片及图表方式可直观的显示病变范围及内部密度差异的变化,为临床评效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同时提高了影像医师的工作效率。

  • 赵双全, 周永生, 殷亮, 皮凤玲, 成官迅
    2020,43(1): 59-6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核酸检测确诊的1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CT重点观察病灶的密度、数目、分布、位置和形态,以及有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或其他伴随征象。

    结果

    确诊患者包括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31~67岁(49±12岁)。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8例),干咳或咳嗽(3例),伴有腹泻、恶心呕吐(1例)。2例出现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减低,5例出现C-反应蛋白增加。CT表现:病灶多发10例,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累及者共11例,以周围性分布(位于胸膜下或叶间裂胸膜下区)为主12例,沿支气管树分布10例,形态以团片状和斑片状为主10例,伴网格状影9例,密度以磨玻璃密度病灶为主11例,病灶临近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伴有胸膜增厚或牵拉变形(包括叶间裂扭曲)8例,无胸腔积液和纵膈淋巴结增大。

    结论

    COVID-19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发热和C-反应蛋白的增加,影像表现为肺部外周性磨玻璃影,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能早期发现COVID-19患者的肺部改变。

  • 王大伟, 董婷宇, 霍志云, 庞智英, 康智勇, 朱晓龙, 杨飞
    2020,43(1): 64-6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增强CT图像的纹理参数的预测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本院在治疗之前行胸部CT增强扫描的食管鳞癌患者,共纳入51例患者,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依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非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两组。非淋巴结转移组共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40~77岁(63.5±9.4岁);淋巴结转移组共27例,其中男25例,女2例,年龄48~74岁(63.4±6.5岁)。将增强CT 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数据导入FireVoxel软件进行纹理分析,记录各纹理参数值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异质性、偏度、峰度、熵值。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非转移组,比较两组间纹理参数差异,利用ROC曲线分析CT纹理参数鉴别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结果

    动脉期不均匀度、熵值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标准差、不均匀度、熵值纹理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不均匀度、熵值鉴别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017、3.891,曲线下面积为0.685、0.674。静脉期标准差、不均匀度及熵值对于鉴别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熵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704),其最佳临界值为3.842,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75%,对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结论

    增强CT图像(尤其是静脉期)的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为食管癌术前无创性预测淋巴结转移提供帮助。

  • 西尔艾力·吾门尔, 赵艳萍
    2020,43(1): 70-7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及人附睾蛋白4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9月在我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显像并显像前已行血清CA125及HE4值检测的65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组和18F-FDG PET/CT+CA125+HE4诊断组进行诊断并依据随访标准进行随访,各组诊断结果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分别为96.22%、66.7%、92.73%、80.0%、90.77%。18F-FDG PET/CT+CA125+HE4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分别为98.1%、66.7%、92.9%、88.9%、92.3%。复发/转移组CA125及HE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知临界值分别为20.65 U/mL、45.5 pmol/L。18F-FDG PET/CT+CA125临界值+HE4临界值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分别为98.1%、75.0%、94.6%、90.0%、93.9%。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上有优势。18F-FDG PET/CT+CA125+HE4检测在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三者联合检测优于单独检测及两者联合检测。18F-FDG PET/CT+CA125临界值+HE4临界值检测在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上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随访过程中发现血清CA125≥20.65 U/mL,血清HE4≥45.5 pmol/L,并持续增加时应保持警惕,并选择18F-FDG PET/CT显像来提高上皮性卵巢癌复发/转移检出率,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病灶。。

  • 张丽君, 邢伟, 邢士军
    2020,43(1): 76-8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在侵袭性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9年6月我院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并行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的患者共80例,包括49例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和3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依据Gleason评分(GS)将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低级别组(GS≤3+3)和中、高级别组(GS≥3+4);获得DKI表观峰度系数(Kapp)和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侵袭性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之间Kapp和ADC的差异,以及扩散峰度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参数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二者诊断效能。

    结果

    49例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共绘制肿瘤感兴趣区65个,包括低级别26个,中、高级别39个。相比低级别侵袭性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高级别侵袭性前列腺癌的ADC值较低,Kapp值较高(P<0.01)。诊断侵袭性前列腺癌和对其进行分级时,Kapp的曲线下面积均小于ADC(0.947 vs 0.978,P<0.001;0.689 vs 0.894,P=0.008);二者联合诊断侵袭性前列腺癌和对其进行分级时,曲线下面积大于Kapp(0.979 vs 0.947,P=0.013;0.934 vs 0.689,P<0.001),二者联合诊断和分级的曲线下面积大于AD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对侵袭性前列腺癌分级的特异性较单独采用Kapp要高(0.838 vs 0.730,P=0.035)。

    结论

    ADC和Kapp参数均可用于诊断和评估侵袭性前列腺癌的侵袭性,扩散峰度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和评估侵袭性前列腺癌的侵袭性并没有表现出比单独应用扩散加权成像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 袁满涓, 霍保善, 吴冠褀, 黄永光
    2020,43(1): 82-8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动态动脉弹性(Eadyn)对重症肺炎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机及剂量的指导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8例行机械通气且计划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重症肺炎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27~77岁(58.60±8.72岁)。根据是否使用Eadyn监测技术,将患者分为监测组(n=32)和对照组(n=36)。监测组患者使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持续监测,据检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计算Eadyn,随时调整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对照组患者予有创血压监测,以平衡盐溶液进行早期液体复苏目标导向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开始复苏升压治疗12 h后,监测组病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4 h后,呼吸、循环功能相关指标,监测组优于对照组;监测组各时间段的CVP、BNP低于对照组(P<0.05)。96 h胸部CT影像比较,对照组肺部渗出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9.47±2.7 d,对照组为14.42±2.9 d;监测组ICU住院时间11.31±3.2 d,对照组为20±2.9 d;从28 d统计来看,监测组死亡4例,病死率12.5%;对照组死亡8例,病死率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预后优于对照组。

    结论

    实时Eadyn可以指导重症肺炎休克患者加用去加甲上腺素的时机和剂量,根据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指导升压方案更加个体化,能够减轻脏器负荷,改善预后。

  • 李伟, 肖卫民, 符小丽, 卢志豪, 钟伙花, 陈仰昆
    2020,43(1): 88-9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伴发很可能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P-RBD)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99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88例具有完整的颅脑磁共振影像资料。采用RBDQ-HK量表筛查P-RBD,将其分为P-RBD组(RBDQ-HK评分≥18分,n=33)和NP-RBD组(RBDQ-HK评分<18分,n=66)。所有患者均进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评分及Hoehn-Yahr评定,并对其运动功能、焦虑抑郁、认知功能以及颅脑核磁共振进行评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RBD的相关因素。

    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中P-RBD发生比率为33.3%(33/99)。相比NP-RBD组,P-RBD组的平均起病年龄早、男性比例高、病程长、抗抑郁药使用率低、开-关现象多、治疗的并发症多(P<0.05),但两组在脑白质病变、全脑萎缩、额叶萎缩、顶叶萎缩及颞叶萎缩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起病年龄及使用抗抑郁药为帕金森病伴很可能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因素(P<0.05)。

    结论

    帕金森病伴很可能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较常见,男性及起病年龄小的PD患者更容易发生P-RBD,抗抑郁药的使用可减少帕金森病患者发生P-RBD的风险。

  • 肖栋, 陈莉, 庞敏, 钟苏云
    2020,43(1): 94-9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1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造影(3D-CEUS)诊断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TCRA)后重度宫腔粘连(SIUA)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TCRA术后IUA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经阴道二维三维超声检查、3D-CEUS检查,获得子宫内膜相关参数:子宫内膜厚度、容积、血管指数、血流指数、血管化血流指数。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准,分析3D-CEUS诊断TCRA术后SIUA的价值。

    结果

    本组TCRA术后确诊SIUA 36例,SIUA三维成像表现为宫腔形态异常、狭小、边缘不规则,内膜回声不连续等。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TCRA术后IUA分级准确率90.36%,与宫腔镜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95,P<0.05)。SIUA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容积、血管指数、血流指数、血管化血流指数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厚度、容积、血管指数、血流指数、血管化血流指数与TCRA术后SIUA发生显著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厚度、血管化血流指数鉴别SIUA的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4、0.856,灵敏度为80.56%、74.47%,特异度为88.89%、82.98%。

    结论

    经阴道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TCRA术后宫腔粘连程度和累及范围,为IUA分级提供可靠参考。3D-CEUS测量相关子宫内膜参数可作为SIUA诊断的定量指标。

  • 李林, 赵建设
    2020,43(1): 99-10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3D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来分析儿童单纯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经病理学证实的57例单纯型FCD患儿的MRI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6月~11.5岁。分析其主要MRI阳性征象、各种征象在不同类型FCD及各亚型中出现的频率,然后比较各种征象在不同类型FCD及各亚型中检出率是否有差异。

    结果

    Ⅰ型FCD主要MRI征象为局灶性灰白质分界模糊(轻度)(n=9,39.13%)、局灶性皮层变薄(n=9,39.13%)及节段性脑叶萎缩与局部白质体积缩小(n=8,34.78%),上述3种征象的检出率高于Ⅱ型F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主要MRI征象有:局灶性灰白质分界模糊(较明显)(n=29,85.29%)、局灶性皮层增厚(n=25,73.53%)、transmantle征(n=16,47.06%)、灰/白质内信号异常(n=17,50.00%;n=24,70.59%)及异常脑沟/回形态(n=13,38.24%),上述征象检出率高于Ⅰ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DⅡb型中局灶性灰白质分界模糊(较明显)、局灶性皮层增厚、transmantle征(自皮层下向脑室方向延伸类似锥形信号)及白质信号异常的检出率(100.00%、95.00%、80.00%、90.00%)高于FCDⅡa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DⅠ型各亚型的MRI征象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分辨成像能够在术前判断FCD类型,对FCDⅡ型各亚型也具有鉴别价值,这对指导其术前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张向向, 温哲, 刘涛, 刘斐, 杜妍妍, 王红英
    2020,43(1): 103-10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评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儿门静脉左支分流手术(Rex手术)疗效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月在我院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行Rex手术的患儿10例,手术前、后二维超声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并计算其大小变化,测量手术前后门静脉左支、术后桥血管及吻合口内径,多普勒超声评价门静脉左支、桥血管及吻合口的血流通畅情况。

    结果

    10例患儿Rex术后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变区域血流信号显著减少;术前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脾脏面积分别为98.5±3.5 mm、53.3±2.7 mm、42.9±5.9 cm2,其中,术后1周的肝右叶斜径(109.3±1.9 mm)以及术后1年的肝右叶斜径(108.7±1.0 mm)、左叶上下径(64.0±2.5 mm)、脾脏面积(28.5±3.6 cm2)较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门静脉左支、门静脉左支吻合口超声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肠系膜上静脉吻合口显示率为70%。术前门静脉左支内径为2.58±0.34 mm,术后门静脉左支内径为5.33±0.61 mm(术后6月)、6.90±0.95 mm(术后1年),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月、6月、1年的相关血管内径如下:桥血管:5.96±0.80、6.90±0.68、7.41±0.56 mm;门静脉左支吻合口:2.77±0.37、2.71±0.36、3.53±0.32 mm;肠系膜上静脉吻合口:3.26±0.16、3.40±0.17、3.63±0.11 mm。

    结论

    超声可无创、定量评估Rex手术前后肝脏和脾脏大小、门静脉左支,术后桥血管、吻合口内径,评估术后门静脉左支、桥血管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为手术效果的评估提供可靠指标。

  • 陆皓, 程祝忠, 龙海飘, 陈世容
    2020,43(1): 108-11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吸气后屏气采集配合ultra HD重建法较传统自由呼吸法在改善肺部病灶PET/CT检查受呼吸运动而导致融合不良的作用大小。

    方法

    制定入组条件:患者常规PET/CT检查CT图像可见明确占位性病灶,PET有明确与之对应的高代谢灶,患者有相应的CT需屏气采集检查史且屏气效果良好,可以对技师的屏气指令做出良好配合。按上述入组条件依次抽取2019年1~6月在某三甲医院PET/CT中心检查的患者60例,将患者常规采集所得图像作为对照组;常规检查结束后立即行肺部高代谢灶单床位吸气后屏气采集配合ultra HD重建,将所得图像作为观察组。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图像的融合质量、平均标准率摄取值(SUVavg)、40%的肿瘤代谢体积(MTV40%),病灶与肝血池SUVmax的靶本比(T/Bmax),并从成像原理的基础上加以解释分析。

    结果

    对照组融合良好17例占28.33%,观察组融合良好58例占96.67%;SUVavg观察组为8.28±2.45、对照组为6.84±2.5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50,P<0.05);MTV40%观察组为5.61±4.40、对照组为7.70±5.3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7,P<0.05),T/Bmax观察组为6.29±2.39、对照组为4.87±1.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71,P<0.05)。

    结论

    屏气采集配合ultra HD重建法得到的图像较传统法所得图像,融合良好占比更高;SUVavg、MTV40%,T/Bmax测量值受部分容积效应和移动边界扩大效应的影响更小;加之更加精确的PSF在重建过程中的运用,使上述定量指标更加精确,值得肺部疾病患者临床PET/CT采集中借鉴并有针对性的酌情使用。

  • 李红新, 苏铎华, 徐宁, 孔德煜, 杨仁, 温海明, 张茂, 薛宗锡
    2020,43(1): 112-11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ASA I~II级,年龄18~60岁择期行开胸手术肺结核患者9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各30例。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E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胸段硬膜外穿刺并留置硬膜外导管。3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维持麻醉,术毕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入手术室时(T0)、诱导插管前(T1)、切皮前(T2)、切皮后5 min(T3)、拔管后(T4)及术后2 h (T5)的MAP及HR;记录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及多巴胺使用例数;记录患者术后2、6、12、24、48、72 h安静状态下和咳嗽时VAS评分及镇痛泵的按压次数。

    结果

    P组患者MAP在T3、T4时间点较G组患者有下降(P<0.05),HR在T3、T4、T5时间点较G组患者有下降(P<0.05);E组患者MAP、HR在T1、T2、T3、T4、T5时间点较G组、P组患者均有下降(P<0.05);P组及E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较G组患者少(P<0.05);E组患者多巴胺使用例数多于G组、P组患者(P<0.05),而P组患者多巴胺使用例数多于G组患者(P<0.05);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P组患者在术后2、6、12 h评分低于G组患者(P<0.05),E组患者在术后2、6 h评分低于G组患者(P<0.05);P组、E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G组患者(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操作成功率高,镇痛效果确切,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可减少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麻醉。

  • 黄美铃, 蔡思清, 颜建湘, 任晓静, 王毅
    2020,43(1): 117-12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乳腺X线摄影(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及彩超对于结构扭曲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对比研究及结构扭曲在X线征象的分析方法。

    方法

    收集本院2013年6月~2018年12月就诊的51例乳腺疾病患者,年龄20~70岁(44.84±8.738岁),均接受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及彩超检查且发现单纯结构扭曲征象,同时具有病理结果,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进行阅片诊断,比较3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效能及结构扭曲的征象分析。

    结果

    Fisher精确算法分析显示,结构扭曲X线征象(中心密度、病灶边缘情况、病变区周围腺体结构)均在良恶性鉴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3种检查方式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均具有乳腺疾病诊断价值。3种检查方法,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敏感度 ( 67.5%)大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 62.2%)及彩超(61.9%),特异性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均高于其他两者。

    结论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相对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彩超能更好地观察结构扭曲病变,提高诊断效能。

  • 李昶荣, 陈忠
    2020,43(1): 122-12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X线、CT联合MRI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144例(144侧)急诊拟诊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女64例,年龄20~78岁(52.35±10.49岁);全部患者在常规行X线检查后,依次行CT及MRI检查。比较单独X线诊断、X线联合CT及三者联合诊断的骨折的符合率及对骨折分型诊断的符合率,并探讨各影像学诊断方式在软组织诊断方面的作用。

    结果

    X线+CT两者联合与X线+CT+MRI三者联合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单独X线诊断(P<0.05)。X线+CT与三者联合诊断胫骨平台各骨折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CT与三者联合对Ⅰ型、Ⅱ型、Ⅲ型骨折诊断的符合率均高于单独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60例存在软组织损伤,X线及CT未予诊断。

    结论

    X线联合CT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分型诊断符合率较高,但进一步联合MRI检查可对软组织损伤情况作出判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刘世兴, 唐伟亮, 王爱国, 韩彦彦, 于文海, 李玉萍
    2020,43(1): 126-12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中枢神经细胞瘤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神经细胞瘤110例,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27~81岁(51.34±4.71岁),均进行双源CT和常规平扫检查,比较二者区别。

    结果

    双源CT图像质量符合率高于常规平扫(P<0.05)。双源CT对钙化灶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平扫(P<0.05)。双源CT肿瘤组织虚拟平扫图像CT值与常规平扫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内在一致性较好(Cronbach α=0.91)。双源CT的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常规平扫,双源CT可提高病变检出率,改善图像质量,更有助于临床准确评估神经细胞瘤患者病情。

  • 周建国, 符大勇, 卢明聪, 孟云, 李士坤, 刘晓丽
    2020,43(1): 130-13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技术在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状态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2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且无其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5~76岁(52.2±15.5岁),均行3D ASL序列灌注成像检查,使用Functool软件将原始数据自动生成脑血流量(CBF)伪彩图,分别于闭塞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及镜像区额叶、顶叶、脑室旁白质区、基底节区选取感兴趣区(ROI=200±20 mm2),并对比责任颈内动脉供血区与镜像区不同标记后延迟(PLD)时间脑血流量值差异。

    结果

    入组患者中,左侧颈内动脉闭塞12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0例,3D ASL(PLD:1 525 ms)时闭塞颈内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值明显低于镜像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LD为2 525 ms时,闭塞颈内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值略低于镜像区,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 ASL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及灌注状态,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测临床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

  • 张杰, 王海霞, 王建松, 崔林, 王敏
    2020,43(1): 134-13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与异丙酚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将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136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和异丙酚为麻醉方案)与对照组(以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为麻醉方案),每组各68例。观察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44.6±8.5岁;对照组男39例,女29例,年龄43.2±6.8岁。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诱导时间、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异丙酚用量。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入镜时(T1)、镜体至会厌水平时(T2)、术毕时(T3)、术毕后5 min(T4)等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检测两组T0、T4时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指标浓度水平,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并调查内镜医师、麻醉医师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2.65%,高于对照组的72.06%(P<0.05)。观察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异丙酚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1、T2、T3 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程度大于观察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T4时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但观察组增加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动、呛咳、呼吸抑制、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内镜医师满意度、麻醉医师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与异丙酚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效果好,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不良反应少。

  • 柳伟坤, 周旋, 彭李, 王鹏龙, 段玉姣, 成蕾
    2020,43(1): 140-14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2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不明原发癌(CUP)患者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经临床诊断为CUP的121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42例,年龄30~86岁(63±12岁),回顾性分析其全身18F-FDG PET/CT显像结果。本研究的最终诊断均通过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

    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成功在121例患者中检出原发性肿瘤59例(49%)。18F-FDG PET/CT显像检测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n=31)。1例患者在18F-FDG PET/CT显像中发现两种原发性肿瘤(前列腺癌和结肠癌),肺活检显示此患者为前列腺癌,结肠癌被认为是同步的第二原发肿瘤。11例18F-FDG PET/CT显像结果为假阳性。51例患者在18F-FDG PET/CT显像中未能检测到任何原发肿瘤病灶,其中有11例患者在临床随访中检测到原发肿瘤病灶,因此认为假阴性。18F-FDG PET/CT检测原发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4%、78%和82%。

    结论

    全身18F-FDG PET/CT显像是检测CUP病灶原发肿瘤的可靠方法。除了发现原发性肿瘤外,还可帮助确定疾病的程度,并有助于患者的临床管理。

  • 叶桥钦, 梁权海, 黎子星, 文康彦
    2020,43(1): 144-14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3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对阑尾粘液囊腺瘤和类癌的CT鉴别诊断。

    方法

    选择50例阑尾粘液囊腺瘤患者和20例类癌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年龄57.15±5.28岁。通过CT检测成像系统检测阑尾粘液囊腺瘤和类癌表现症状,对患者阑尾图像阑尾壁厚度、直径、钙化情况、周围侵犯情况、阑尾壁增厚、壁异常强化、粪石发生率以及检出率和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CT检测异质性分析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结果

    阑尾粘液囊腺瘤和类癌患者CT检查图像中阑尾壁厚度、直径、钙化情况、周围侵犯情况、阑尾壁增厚、壁异常强化、粪石发生率以及检出率和准确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且类癌组患者较囊腺瘤组患者症状更显著。异质性检测结果显示,类癌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比、阴性比和诊断比值比最大,且病程、年龄和发病范围与CT评估阑尾粘液囊腺瘤和类癌诊断价值的相关性最高,而囊腺瘤体积与CT评估阑尾粘液囊腺瘤和类癌诊断价值的相关性较低。

    结论

    CT鉴别诊断阑尾粘液囊腺瘤和类癌的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广泛推广。

  • 岑晓燕, 钟艳铃, 刘振燕
    2020,43(1): 149-15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3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CA-125在子痫前期中的水平变化及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分析。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轻度子痫前期孕妇、4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以及40例正常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组见孕妇外周血CA-125的水平差异,评价CA-125用于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病的价值,分析所有患者脑MRI的情况特点,比较子痫前期孕妇中CA-125水平和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发生率关系。

    结果

    3组孕妇外周血CA-125水平比较,重度组子痫前期孕妇最高(69.25±25.70 U/mL),其次为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44.40±20.69 U/mL),健康组孕妇最低(22.58±9.32 U/m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84,P<0.001)。外周血CA-125用于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病,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95% CI:0.812?0.934,P<0.05);80例孕妇中有7例患者出现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其中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中6例,轻度子痫前期孕妇中1例。CA-125高水平组与CA-125低水平组孕妇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4,P<0.05)。

    结论

    CA-125在子痫前期孕妇中水平增高,且病情越重,水平越高,CA-125可作为子痫前期发病的预测指标,并且CA-125高水平提高了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发生率。

  • 陈寅钦, 王越贵, 刘国华, 申星, 任海龙
    2020,43(1): 153-15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3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局麻下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使用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量表(APAIS)进行术前焦虑评分、接受局麻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术前心理干预分为对照组、干预组,比较两组间不同时间点APAIS评分、VAS评分、收缩压、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分析心理干预对患者术前焦虑程度及手术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患者128例,对照组69例,干预组59例。干预组患者准备间APAIS评分(11.83±1.49)比入院时(14.12±1.83)明显下降(P=0.000),对照组患者准备间APAIS评分(13.77±1.59)与入院时(14.22±2.0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干预组患者准备间APAIS评分(11.83±1.49)低于对照组(13.77±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患者准备间收缩压、术中收缩压、出血量、手术时间均高于干预组(P<0.005)。两组之间术后VAS评分、术中是否加用镇痛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术前焦虑,减少椎间孔镜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 陈彩萍, 詹雪梅, 罗中明, 魏继红
    2020,43(1): 157-16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3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联合预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疗效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妇产科确诊为卵巢良性肿瘤的120例患者,依据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选择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共72例,年龄21~63岁(32.98±9.34岁),肿瘤直径3.69~9.78 cm(5.46±3.65 cm);对照组选择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共48例,年龄19~68岁(33.02±9.35岁),肿瘤直径3.82~9.93 cm(5.61±3.68 cm)。检测两组血清HE4、CA125及β-HCG水平,并观察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与术后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情况、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且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血清HE4、CA125及β-HC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HE4、CA125及β-HCG水平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的HE4、CA125及β-HCG水平比术后1、3 d降低(P<0.05),术后1、3 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 h、1 d、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HE4、CA125、β-HCG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20、0.736;各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57。

    结论

    血清HE4、CA125及β-HCG水平联合检测可有效评价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且达到预期疗效的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钟浩博, 刘伟乐, 孙春汉, 郑少伟
    2020,43(1): 162-16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3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3D打印技术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经X线、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完成术前设计,观察组在应用X线、CT平扫+三维重建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mimics及3D打印技术将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植入具象化,完成术前设计,两组均经缝合铆钉的方式修补内侧与外侧韧带复合体。对比两组手术疗效、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rev肘关节功能评分)、疼痛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短/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9月Broberg-Morre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9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 杨猛, 林涛, 刘星, 陆鹏, 张德迎, 刘丰, 温晟, 吴盛德, 石艳, 许俊杰, 黄一天, 倪园松, 华燚
    2020,43(1): 167-17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3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结合病例分析儿童巨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伴转移诊疗过程,总结儿童副神经节瘤的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1例副神经节瘤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

    副神经节瘤病例较少,在儿童更为罕见。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血压高,偶尔头晕头痛,偶有气促。通过手术治疗处理巨大原发灶,通过化学治疗处理肺部转移灶及椎体浸润灶。

    结论

    对伴有转移的恶性副神经节瘤,尤其是临床症状不典型并且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如果手术治疗应明确肿瘤性质、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术中减少触碰、尽可能保证瘤体包膜完整,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用化学治疗处理转移灶,短期效果理想,长期效果需要继续随访。

  • 严燕琼, 郭艳嫦, 黄燕, 陈玉霞, 郑琦云
    2020,43(1): 171-17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3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剖宫产术子宫瘢痕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于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的一种异位妊娠,子宫破裂是其众所周知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而出现子宫瘢痕双胞胎妊娠的病例实属罕见,本文报道1例子宫瘢痕双绒毛膜双胞胎妊娠合并右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更是临床上难得一见的病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子宫瘢痕妊娠合并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若能在妊娠早期行常规规范盆腔妇检,并选择经阴道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可避免延误诊治而导致相关风险。

  • 陆湛, 符兆胤, 黄志卫, 黄克刚, 高云兵, 王华
    2020,43(1): 174-17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3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冠状病毒主要分为α-冠状病毒、β-冠状病毒、γ-冠状病毒和δ-冠状病毒4个类型,其中对人类致病的冠状病毒主要集中在β-冠状病毒属。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中引起爆发流行的主要有3种: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它们在种属进化上均与蝙蝠冠状病毒密切相关,都能造成人际间传播,可引起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休克及器官功能衰竭,发展至重症时有较高的病死率。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流行,给人类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还会对全球社会经济造成极大损失,是目前世界公共卫生一大难题;新型冠状病毒致病力及传染性强,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药,主要以预防为主,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本文就21世纪以来爆发流行的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更好地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提供新思路。

  • 董凤伟, 朱劲舟, 汤静
    2020,43(1): 179-18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0.01.3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特点与分布情况分析及应用预见性干预措施的价值。

    方法

    将2016年12月~2019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60例AMI患者依照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90例(男53例,女37例,年龄56.39±8.12岁),非感染组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57.01±9.47岁)。将感染组患者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57.01±9.03岁)及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55.77±10.83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临床资料,对感染组患者感染菌种进行调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干预措施干预。

    结果

    糖尿病、慢性阻塞性疾病、心功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及年龄不同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慢性阻塞性疾病、心功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及年龄是影响细菌感染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组中革兰氏阴性菌共61例,占比最高(67.78%);观察组患者血压正常、血中正常、血糖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恶化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AMI患者并发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且糖尿病、慢性阻塞性疾病、心功能、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及年龄等因素均是导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独立性影响因素,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干预有助于提高AMI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