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声成像技术具有光学成像高分辨率和超声成像高穿透深度的优点,能同时获取生物组织结构信息与分子、细胞和血氧饱和度等功能信息,可提供活体深层组织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近年来,光声成像技术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新的成像系统陆续出现,各种纳米探针在手术导航的精确度越来越高,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边界界定及探针技术将会涌现。本文将对光声成像原理、光声成像系统进行介绍,并概括光声成像系统在肝癌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临床对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探讨1.5 T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前列腺癌(PCA)的筛查价值。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本院病理确诊的PCA患者40例作为PCA组,同期选取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60例作为良性组,两组均给予1.5 T-MRI检查,比较两组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及ADC值、eADC值。
PCA组eADC值高于良性组、ADC值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与良性组PI-RA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在诊断PCA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方面,PI-RADS评分以>3分为临界值为55.00%、83.33%、72.00%,ADC值以<0.95 mm2/s为临界值为85.00%、75.00%、79.00%,PI-RADS评分联合ADC值为95.00%、70.00%、80.00%,二者联合敏感度高于二者单独,其准确度及Youden指数也大于二者单独。
1.5 T-MRI的ADC值可作为PCA筛查的重要指标,且可有效提高PI-RADS评分对PCA的筛查效能,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探讨胸部高分辨率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作用。
将80例支气管扩张并咯血住院病人以单纯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分A、B两组;分别对其MS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采用多平面重组及最小密度投影联合应用,并以不同层厚及窗口技术进行观察。
广泛性支气管扩张A组占60.00%,以囊状型(蜂窝样)及混合型为主。2~4肺叶支气管扩张B组占约66.66%,以柱状型(柱状、杵状)及混合型为主;肺结核继发支气管扩张约占17.50%。
CT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薄层及最小密度投影3~5 mm厚度层块(厚块)对诊断支气管扩张有明显优势,利于发现病变支气管,减少诊断时耗。
比较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容积调强治疗(VMAT)不同布野方式在鼻窦鼻腔癌放疗计划中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治疗选择最佳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10例鼻窦鼻腔癌病例,分别进行IMRT 5野、7野偏分野、均分野和VMAT偏分弧、全弧共面计划设计,综合评估靶区的覆盖率、均匀性HI和适形性CI,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和治疗效率。
IMRT计划和VMAT计划均能满足临床上对靶区覆盖的要求,但VMAT的靶区覆盖较IMRT略高,且较IMRT的5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TV1的CI,VMAT(包括偏分弧和全弧)较IMRT(包括偏分野和均分野)更好。危及器官受照剂量中,脑干:VMAT较IMRT计划Dmax和D1%都较低,偏分弧D1%较全弧低;晶体、视交叉:VMAT较IMRT有相同或更好的保护效果,Dmax和D1%大部分更低;同侧视神经:VMAT较IMRT的Dmax低;同侧腮腺:VMAT较大部分IMRT的Dmean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的平均机器跳数为IMRT的1/3;VMAT的偏分弧要比全弧跳数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MRT的偏分野可作为鼻窦鼻腔癌放疗射野设计的考虑方案,在机器条件允许下,VAMT的偏分弧比IMRT偏分野更有优势。
分析肺腺癌中间变淋巴瘤激酶(ALK)基因与临床及CT影像特征的关系。
回顾性分析217例肺腺癌患者,其中ALK重排肺腺癌为ALK阳性组,根据性别及吸烟史从ALK阴性肺腺癌患者中1:1匹配为对照组,比较临床及CT影像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分期以及位置、大小、毛玻璃改变、分叶征、毛刺征、同一肺叶结节、非同一肺叶结节、阻塞性肺炎、血管侵犯、坏死、胸膜牵拉征、支气管充气征、透亮征、淋巴结肿大、胸腔心包积液。
217肺腺癌患者中ALK阳性患者占12.9%(28/217),ALK阳性肺腺癌患者多见于年轻(47.93±13.68岁 vs 59.75±13.27岁,t=3.281,P=0.002)、女性(46.4% vs 28.0%,χ2=3.859,P=0.048)、非吸烟(67.9% vs 47.6%,χ2=3.995,P=0.046)患者。ALK阳性肺腺癌胸部CT影像特征中血管侵犯(39.3% vs 14.3%,χ2=4.462,P=0.035)和坏死(32.1% vs 3.6%,χ2=7.791,P=0.005)更为常见,而其他影像特征在ALK阳性及阴性肺腺癌患者间差异无系统学意义(P>0.05)。
年轻、非吸烟、女性且伴有血管侵犯和坏死典型CT影像特征的肺腺癌患者可能预测ALK基因阳性。
探讨相位对比磁共振定量血流测定技术(PC-MRI)用于在体血流动力学分析以及评价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
自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购健康成年兔13只,其中随机选雌雄兔各2只(共4只)做对照组,对照组获取实验数据后与其它9只一起共同高脂喂养,13只给予高脂喂养2~6月作为实验组。兔麻醉前,抽取7 mL血送血粘度检测,麻醉后再将兔四肢固定于平板上,先行冠状位T2WI序列扫描,选取腹主动脉显示清晰的层面,以肾动脉分叉上方1 cm处主动脉为靶血管,采用PC-MRI定量血流测定技术进行扫描。获得腹主动脉横截面血流相位图及幅度图,选取含血流信息的相位对比图、幅度图作为分析图像,利用研发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处理软件处理上述对照组及实验组相位图、幅度图数据,观察主动脉壁切应力(WSS)、平均流速、血流率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差异。
13只兔饲养喂养过程中死亡3只,麻醉时死亡2只,其余8只均造模成功,成功率为62%(8/13);实验组的各项血脂指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胆固醇(52.50±15.39 mmo1/L)、甘油三酯(5.19±3.85 mmo1/L)、高密度脂蛋白(11.10±5.17 mmo1/L)、低密度脂蛋白(33.43±16.40 mmo1/L);对照组WSS为(17.03±1.14)×10-2 Pa、流速12.28±2.51 cm/s、血流率4.51±1.13 mL/s;实验组WSS为(28.79±3.50)×10-2 Pa、流速22.31±6.24 cm/s、血流率5.79±1.89 mL/s,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主动脉WSS及平均流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C-MRI技术可用于在体血流动力学分析以及评价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
探讨MRI颅脑黑水+脂肪抑制序列相比磁共振其它多序列扫描方法的特有优势。
应用Siemens Avanto Dot 1.5TMR机对60例经临床证实为海马硬化患儿行多序列扫描,比较各常规序列脑内病灶显示率,做相应统计学比较,并对所获图像进行分析。
左侧海马硬化21例,右侧36例,双侧3例。在常规T2WI TES、FLAIR、T2 tirm及t2 tirm dark-fluid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的分别有28例、39例、42例、51例。经统计学分析,颅脑黑水+脂肪抑制序列的病灶显示率最高,且与常规T2WI TES、FLAIR、T2 tir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LAIR与T2 tirm序列病灶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RI作为诊断海马硬化的首选设备和方法,影像科医生应充分重视颅脑黑水+脂肪抑制序列t2 tirm dark-fluid的重要性,它可在显著缩短检查时间的基础上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值得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
布鲁氏杆菌病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布鲁氏杆菌可以侵犯全身各个器官,骨关节受累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脊柱受累较常见,近年来随着布鲁氏杆菌病发病率的增多,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X线、CT、磁共振成像,尤其是CT的三维成像重建技术对细微骨质结构的观察、磁共振成像对早期骨质改变的显示和较高软组织分辨率对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将从这3种检查对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探讨经心尖途径行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高危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围手术期效果。
回顾性总结2018年9~11月在我院行经心尖主动脉瓣植入术3例患者的围手术期经验。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心脏团队充分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及获益,分析可能存在风险,术前经主动脉瓣根部CTA评估植入角度、瓣膜型号及手术入路,术中在DSA及经食道超声引导下释放J-valve瓣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1例患者出现高位房室传导阻滞,后经心内科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其余2例患者恢复良好,未见明显瓣周漏及心律失常,术后1月复查心功能明显提高,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经心尖主动脉瓣植入术是高危主动脉瓣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明显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术后早期效果满意。
探讨胎儿右位主动脉弓(RAA)的典型超声声像图表现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其产前诊断的准确性。
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于4家医院诊断并在产后明确的RAA病例的声像图特征及其产后随访情况。
78例胎儿时期诊断为RAA的病例中,有37例在产后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或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RAA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RAA-ALSA)24例,RAA合并镜像分支(RAA-MI)10例;在三血管-气管切面中出现“U”型结构的胎儿约占78.4%,其中RAA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左后位动脉导管(RAA/ALSA/LPDA)24例(82.4%),DAA 3例(10.3%),RAA伴镜像分支、左后位动脉导管(RAA/MI/LPDA)2例(6.9%)。出现“U”型结构的病例均伴有完全性血管环形成,而“V”形结构在37例胎儿中的显现率为5.4%,所有胎儿均未发现血管环形成。另外,有6例(16.2%)胎儿既不出现“U”型结构,也不出现“V”形结构,均为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左前位动脉导管,且无血管环形成。此外,RAA与心内结构畸形具有一定相关性。12例合并心内畸形,其中不形成血管环的胎儿合并心内畸形率约66.7%,且多合并复杂心内畸形。形成血管环的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心内畸形率约13.8%,主要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相关。
研究发现三血管-气管切面出现“V”形结构仅仅意味着主动脉弓横部和动脉导管指向胸部的同一侧,而出现“U”形结构则是血管环形成的标,血管环形成与否也与是否合并心内畸形关系密切,为右位主动脉弓的产前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指导意见。
探讨儿童溺水肺的CT表现。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4例溺水男性儿童患者资料,年龄9月~3岁,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析患儿肺部CT征象,并结合文献探讨溺水肺的影像学特征。
4例患儿,2例表现为双肺磨玻璃阴影,2例表现不均匀实变阴影,呈双侧对称或不对称表现,其中2例患儿肺部可见间质异常。
溺水儿童肺部CT征象常见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但不具有特征性。
研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在子宫疤痕妊娠诊断和鉴别中的参考价值。
以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选择84例子宫疤痕妊娠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100例正常宫内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A,36例宫颈妊娠作为对照组B,29例不全流产患者作为对照组C,23例妊娠性滋养层细胞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D,比较各组间两次妊娠间隔时间的差异。计算实验组间隔周数P75作为诊断切割值,然后切割值P75联合阴道超声检查与单独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疤痕妊娠诊断有效率的差异。
相比较于对照组,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两次妊娠间隔时间更短(P<0.05);切割值P75联合阴道超声检查与单独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瘢痕妊娠诊断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间隔时间联合阴道超声诊断有效率为84.52%,单独阴道超声检查有效率为69.05%。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短,则出现子宫瘢痕妊娠的危险性高,其联合阴道超声检查对临床上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分析弹性成像对超声引导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指导价值。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检查的140例行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BI-RADS分级与弹性评分来对患者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进行评价。
病理检查显示,14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 68 例(48.57%),其中纤维腺瘤43例(30.71%),导管内乳头状瘤12例(8.57%);恶性病变72例(51.43%),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8例(34.29%);BI-RADS分级诊断后,敏感性为93.06%(67/72),特异度为61.76%(42/68),准确度为77.86%(109/140);弹性评分诊断后,敏感性为87.5%(63/72),特异度为89.71%(61/68),准确度为88.57%(124/140),两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异度与准确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弹性评分不同的彩超评价4级以上的乳腺肿块,其临床决策需区别对待,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研究宫腔镜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纳入2016年7月~2018年7月本院及另一市级三甲医院12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宫腔镜下电切除术72例者为观察组,行宫腔镜下吸宫术者48例者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妊娠成功率、流产率及复发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记录宫腔镜电切除术术后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流产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息肉直径是影响患者术后妊娠成功的独立因素(OR=1.220, 1.484;P<0.05)。
宫腔镜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能显著改善妊娠结局,但妊娠结果可能受患者年龄、息肉直径的影响。
探讨在基层医院对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实施显微外科切除术的效果与安全性。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行传统直视下AVM切除术患者50例为对照组,并选择同期行显微镜下AVM显微外科切除术患者45例为实验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ADL评分、血清MMP-2与MMP-9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取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与手术治疗后第3天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测定。
实验组总有效率(91.11%)优于对照组(68.00%),实验组术后复发率(6.67%)低于对照组(3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5,P=0.0007);术后实验组血清MMP-2与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更高(P<0.05)。
AVM病情复杂多变,显微外科切除术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对比研究超声与细针穿刺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193例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及细针穿刺的结果,评估超声及细针穿刺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符合率及应用价值。
193例甲状腺结节中,超声诊断为甲状腺癌97例(50.3%),良性病变共96例(49.7%);而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为甲状腺癌共71例(36.8%),良性病变107例(55.4%),可疑癌变15例(7.8%)。在超声诊断的97例甲状腺癌中,与细针穿刺相符合的为63例(64.9%),不符合的为22例(22.7%),可疑癌变为12例(12.4%),而在超声诊断的96良性病变中,与细针穿刺相符合的为85例(88.5%),不符合的为8例(8.3%),可疑癌变为3例(3.1%),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超声与细针穿刺均有助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并具有一定的符合度,其中超声对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诊断明显优于甲状腺癌。
胃癌是消化系统中好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胃癌的5年生存率有了显著上升趋势,而进展期胃癌预后仍不理想。明确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与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成为胃癌治疗中的关键。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长链非编码RNA Gas5在胃癌患者中通过调控相关miRNA表达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指出LncRNA Gas5在胃癌中的表达机制,及其对相关miRNA影响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就该分子机制在胃癌生长、增殖、转移、预后等过程中起到的临床诊疗意义进行探讨。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涉及多种细胞、分子和通路。自噬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生理病理过程,可能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等机制有关。研究发现,mTOR、TLR、P62、Wnt、JNK、HIF等均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自噬过程。在表观遗传学上,miRNA-195的可使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自噬受到抑制,进而加剧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自噬有关的各条通路又错综复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关于自噬的药物研发或治疗试验面临挑战。本文对细胞自噬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结组织抑制剂金属蛋白酶(TIMP)-2联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7对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预测效能。
在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gov,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进行检索,筛选出13篇相关研究,使用STATA version17.0及R version3.2.2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的折点计算合并敏感性、合并特异性及95%可信区间。计算合并的曲线下面积及置信区间。
[TIMP-2]×[IGFBP-7]对于急性肾损伤预测效能总的合并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 0.78-0.90);非手术组为0.76(95%CI, 0.68-0.84);手术组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 0.81-0.88);德国亚组为(95%CI, 0.79-0.83);美国亚组为0.82(95%CI, 0.79-0.95)。当折点为0.3,[TIMP-2]×[IGFBP-7]对于急性肾损伤预测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57%;当折点为2.0,[TIMP-2]×[IGFBP-7]预测的敏感性为37%,特异性为91%。
对于包括术后患者在内的重症患者,TIMP-2联合IGFBP-7具有较理想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
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被称为表观遗传学。近年来,大量学者致力于研究表观遗传学对于多种组织中成体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包括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共价修饰、染色质重塑、基因沉默和RNA编辑等调控机制。口腔来源的成体干细胞是一类易于获得的人成体干细胞,这类细胞在组织工程学,特别是骨、牙齿再生的过程中是重要的种子细胞。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过程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同时,牙齿再生对于临床治疗有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节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牙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阿德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均是抗病毒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阿德福韦酯主要用于对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耐药的联合治疗中,而替比夫定作为妊娠B级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妊娠女性患者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优势。临床研究显示阿德福韦酯容易引起肾功能损伤,而替比夫定可以发挥改善肾功能的作用,且与阿德福韦酯联合使用可以减少阿德福韦酯引起的肾功能受损。本文将两种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比较GnRH-a长方案与拮抗剂方案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PCOS患者合理选用超促排卵方案提供依据。
选择240例需要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治疗的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20例,A组采用GnRH-a长方案,B组采用拮抗剂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
拮抗剂组患者的获卵数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雌激素水平低于GnRH-a长方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Gn总剂量与启动剂量低于GnRH-a长方案组(P<0.01),两组患者的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等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拮抗剂组患者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及周期取消率低于GnRH-a长方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拮抗剂超促排卵方案与GnRH-a长方案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拮抗剂组患者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及周期取消率较低,其治疗也更经济。因此,拮抗剂方案可以考虑作为PCOS患者超促排卵的首选方案。
分析不同职业类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病情特征与预后差异。
选择2014~2018年就诊于我院急诊科的57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从事脑力劳动26例(脑力组),体力劳动31例(体力组),分析两组的病情严重程度、送院时间、血气分析及预后的差异。
体力组相比于脑力组而言中毒程度更高(P=0.038)、酸中毒更严重(P=0.029)、血氧更低(P=0.039)、昏迷时间更长(P=0.022)、假愈期短(P=0.037),预后更差(P=0.025)。
体力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病情较脑力组严重,容易出现迟发型脑病,且其预后更差,可能与急救意识弱、居所环境安全条件差等因素相关。
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实足24月龄神经心理发育现况,为改善早产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结局提供依据。
选取实足24月龄随访早产儿159例,根据出生胎龄分为34周≤出生胎龄<37周的低危组(n=97);32周≤出生胎龄<34周的中危组(n=36);出生胎龄<32周的高危组(n=26)。收集其校正12月龄、实足24月龄采用北京首都儿童研究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查的神经心理发育报告, 并对影响神经心理发育的新生儿严重并发症等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高危组合并影响神经心理发育的新生儿严重并发症明显增多,例如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64.94、22.88、37.08、103.48,P<0.05)。3组早产儿在校正12月龄的各能区发育商达到正常水平。实足24月龄的各能区发育商中,高危组除大运动发育商外其他能区发育商均低于正常水平,中低危组的大运动及认知能区评分达到正常水平,但其他能区发育商仍低于正常;总发育商(F=2.14)低于正常水平,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胎龄早产儿校正12月龄神经心理有良好的追赶发育。但实足24月龄的神经心理发育评估中,高危组只有大运动能追赶至正常水平,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未追赶至正常水平;中、低危组的大运动和认知发育能追赶至正常水平,精细运动、语言、社交行为发育仍低于正常水平。
研究CPI203杀伤人肾癌ACHN细胞的能力及潜在机制。
不同浓度(0、0.1、0.5、1、5 μmol/L)CPI203药物作用于ACHN细胞24、48 h后,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CPI203抑制ACHN细胞增殖效果;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PI203对ACHN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观察CPI203影响ACHN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PI203抑制ACHN细胞克隆集落形成能力;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印迹法分别分析CPI203作用于ACHN细胞后,MYC、NOXA、AKT、ERK、CyclinD1和GSK3β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CPI203明显抑制肾癌细胞株ACHN细胞增殖,并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P<0.05);CPI203药物可促进ACHN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生长周期(P<0.05);CPI203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CHN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P<0.05);CPI203降低肾癌ACHN细胞中MYC、NOXA、AKT、ERK、CyclinD1和GSK3β表达量减少(P<0.05)。
CPI203可抑制ACHN细胞增殖,促进肾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生长周期进展,明显抑制癌细胞迁移及克隆形成能力,其作用机制与CPI203影响肾癌ACHN细胞中MYC、NOXA、AKT、ERK、CyclinD1和GSK3β表达量有关。
分析临床护理分类系统(CCC)应用现状,为CCC在我国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
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Wed of Science、万方、知网、维普等22个数据库中关于CCC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实证研究型文献进行分析。
共纳入15篇文献,关于CCC的文献研究主要围绕CCC与其他标准化护理术语体系的兼容性、CCC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4个主题展开。
基于已发表文献,CCC在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中的适用性已经得到验证,并能与其他标准化术语相协调,在计算护理服务成本、帮助护生提高临床决策能力方面,也有显著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均围绕CCC本身展开,未见利用CCC产生临床证据、支持临床实践的研究。国内学者应当验证CCC在国内的适用性,并利用CCC收集临床数据,产生临床证据,推动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我国护理信息化进程。
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其特征是面部肌肉收缩、僵硬和面部抽搐。小脑角是重要的生命中心。它有深动脉和其他重要的血管结构。它是颅内肿瘤最常见的部位之一。听神经瘤就是其中之一。听神经鞘瘤是一种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应准确地称为听神经鞘瘤。本文报告1例由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引起的同侧抽搐,为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探讨卵巢畸胎瘤相关性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4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例抗NMDAR脑炎合并卵巢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本报道7例患者病程中均表现有异常精神行为,其中2例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因中枢性低通气,予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1例患者仅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及前驱症状。7例患者行脑脊液特异性检测均可见抗NMDAR抗体阳性,血清学检测抗NMDAR抗体结果为6例阳性,1例阴性。7例患者病情进展不完全一致,但均在手术切除卵巢畸胎瘤后病情好转。随访至今(半年~3年),7例患者现一般情况可,精神行为基本正常,未见脑炎及卵巢畸胎瘤复发。
抗NMDAR脑炎是一种新的边缘叶副肿瘤性脑炎,目前大部分研究提示其与卵巢畸胎瘤密切相关,合并有卵巢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在手术切除卵巢畸胎瘤后病情好转快,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探讨Image Pro-Plus软件对牙冠表面白垩斑病损采用渗透树脂治疗效果定量分析的方法及意义。
选择5例牙冠表面白垩斑病损患者的10颗上中切牙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常规渗透树脂术前与术后进行数码照片采集,采用Image Pro-Plus软件测量白垩斑与牙冠面积的比例,对比术前与术后白垩斑与牙冠面积比例的变化。
术前白垩斑与牙冠面积的比例为0.518±0.152, 术后白垩斑与牙冠面积的比例为 0.264±0.0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
Image Pro-Plus软件对牙冠表面白垩斑病损采用渗透树脂治疗效果定量分析具有客观性与实用性。
探讨应用PET-CT检查进行Tomita评分的可行性,验证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作用。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74例,其中男40例、女34例,年龄33~83岁。根据Tomita评分进行分组。A组(2~3分)11例,2例行广泛切除,9例非手术治疗;B组(4~5分)10例,3例行边缘切除,7例非手术治疗;C组(6~7分)15例,3例行姑息手术,12例非手术治疗;D组(8~10分)38例,2例行姑息手术,36例非手术治疗。对4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随访2~46月,平均14.7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3.0月:A组23.4月、B组16.3月、C组18.5月、D组7.0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1月:A组21月、B组15月、C组13月、D组6月。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生存时间与Tomita评分呈负相关,Tomita评分越低,患者生存时间越长,临床预后越好(r= ?0.6520,P<0.05)。
应用PET-CT进行Tomita评分预测脊柱转移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可行性,Tomita评分越低,患者生存时间越长,具有方便、准确性高的优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自我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主导,通过非医疗管理方式帮助患者改变行为方式并改善COPD患者健康状况的新型疾病管理模式。本文基于对COPD的概况研究,根据SWOT分析对COPD自我管理模式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系统描述,明确新型自我管理模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策略及政策支持等,以期促进我国COPD患者新型管理模式的形成及COPD患者自我管理工作的发展。
通过分析病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索在病理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互融合的教学改革。提出把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辩证思维教育、法治素养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从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