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 全选
    |
  • 金灿, 徐洋洋, 陈俊威, 毛迪龙, 金晨涛, 杜康, 宋双, 朱元凯, 曹淑霞, 朱小华, 和庆钢
    2025,48(7): 791-79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0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发一种靶向大麻素2型受体(CB2R)的新型PET示踪剂-18F-JR-1002,以提升CB2R相关疾病的分子成像能力。 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靶向大麻素2型受体的PET示踪剂(N-(4-(二乙氨基)苄基)-4-(2-(氟-18F)乙氧基)-N-(对甲苯基)苯磺酰胺)的合成,并且在自动合成仪上稳定、高效制备,记为18F-JR-1002,开展细胞亲和性和特异性实验、体外稳定性实验、小鼠全身动态静态扫描以及脾脏自显影等实验。 结果 衰变校正后的放射化学产率为34.7%±8.1%(n=12),对应的摩尔活度为264.5±41.2 GBq/μmol。细胞摄取实验、脾脏切片的放射自显影实验结果显示18F-JR-1002对CB2R的高亲和结合能力和特异性成像能力。18F-JR-1002在小鼠体内主要摄取都集中在小肠部位,其次肝脏、肾脏、膀胱有明显的摄取,脾肺相对摄取较低,骨头处基本无摄取。通过动态扫描数据,该PET示踪剂早期在肝肾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肠和膀胱对示踪剂的摄取明显增高后趋于稳定。 结论 本研究开发了高亲和力、特异性和代谢稳定的CB2R探针18F-JR-1002,提升了CB2R成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精准的影像学支持。

  • 付静瑜, 张育溪, 杨帆, 彭岱云, 柳江燕
    2025,48(7): 800-80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0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8F-FDG PET、血常规、生化及MRI的单项指标及联合模型对于不典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高级别胶质瘤(HGG)的鉴别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4年9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医学科的49例患者,包括25例HGG和24例PCNSL,分别作为HGG组和PCNSL组。使用3D Slicer勾画病灶并计算PET半定量参数,比较年龄、性别、病灶数目及部位、MRI特征、血常规、生化指标以及PET代谢参数的组间差异,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别绘制单项指标及联合模型的ROC曲线并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 年龄、性别、病灶数目、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代谢肿瘤体积等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部位、强化特征、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最小标准化摄取值(SUVmin)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8、0.854、0.613、0.885、0.833、0.923。当将病灶部位、强化特征、中性粒细胞计数与SUVmax、SUVmin或SUVmean联合时,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3、0.985、0.993,优于所有单项指标模型。 结论 本研究基于PET、血常规及MRI构建的联合模型在不典型PCNSL与HGG的鉴别诊断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赖家欣, 李煜晨, 刘伟, 闫锐
    2025,48(7): 807-81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0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及病理因素构建融合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4年6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在MRI轴位T2WI压脂序列和DWI序列上,逐层手动勾画病灶及同层子宫体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单因素筛选的临床和病理指标与影像组学融合构建模型,并使用留一法进行模型验证。 结果 DWI序列病灶和子宫区域的AUC分别为0.84、0.87;T2WI压脂序列病灶和子宫区域的AUC分别为0.82、0.8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A199、Ki67是EC患者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预测因子AUC为0.834。融合模型AUC为0.920,预测效能优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和临床-病理特征模型。 结论 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及病理因素构建的融合模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LVSI有一定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准确评估分期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沈倩丽, 章俊, 薛红玉, 李君君, 张海青
    2025,48(7): 814-82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0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基于传统MRI征象和影像组学评估直肠癌T2和T3分期效能。 方法 共回顾性纳入2021年12月~2024年12月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庐江分院的272例经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T2期(n=104)与T3期(n=168)的直肠癌患者。首先对比基于多参数传统MRI征象术前评估直肠癌T2与T3分期的诊断效能;其次,按7∶3的比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90)和验证组(n=82),分别从非抑脂T2序列、弥散加权成像和MRI增强扫描图像中提取与直肠癌T2和T3分期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最后,分别绘制基于多参数传统MRI征象和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并计算对应模型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和敏感度,对比分析基于两种诊断方式术前评估直肠癌T2和T3分期的效能。 结果 基于传统多参数MRI征象诊断效能(AUC=0.905),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917和0.894;而基于MRI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训练组最高(AUC=0.981),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944和0.929;验证组(AUC=0.953),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926和0.898,且校准度良好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评估直肠癌T2和T3分期效能高于传统MRI征象,值得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高悦, 程琳, 李逸凡, 马常栋, 侯增昊, 王山山
    2025,48(7): 821-82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0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基于MRI多序列图像影像组学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诊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关节镜检查的96例患者,将其分为TFCC损伤组(n=62)、TFCC正常组(n=34)。基于MRI多序列图像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相应组学特征。按照7∶3的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采用LASSO算法筛选出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支持向量分类(CSVC)、核支持向量分类(NuSVC)、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自适应增强(AdaBoost)、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分别建立组学模型。根据AUC选择最佳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相同算法构建临床模型根据临床数据,并进一步整合两者以构建Nomogram列线图模型。为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应用ROC及临床决策曲线,并据此计算比较核心指标。 结果 CSVC、NuSVC、LR、RF、Adaboost、XGBoost 6种算法组学模型的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7568、0.8355;0.8570、0.8421;0.8052、0.8092;0.8848、0.8026;0.8202、0.8224;0.7926、0.7796。临床模型的训练集AUC值为0.6890,测试集为0.7417。Nomogram模型训练集AUC值为0.9738,测试集为0.9250。Nomogram模型与临床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mogram的AUC高于组学模型,但在测试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RF算法影像组学模型在TFCC损伤诊断中优于其他算法;Nomogram模型相较于临床模型和组学模型,在TFCC损伤诊断中展现出了更为优越的诊断效能,显著提高了临床诊断的精确度。

  • 炼宇飞, 潘振宇, 闫玉昌, 江岳娈, 黄仲夏
    2025,48(7): 827-83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0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CDT-VIBE技术的动态增强MRI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2024年12月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98例,入院后均完成MRI平扫、CDT-VIBE动态增强扫描,获取多相位图像(水相、脂肪相、同/反相位)结合定性强化模式扫描图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特征),记录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强化峰值时间(Tpeak)、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病理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性质肝占位病变患者MRI影像及定量参数特征,通过ROC分析动态增强MRI参数对肝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鉴别效能。 结果 98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45例,恶性病变53例。恶性组动脉期高强化比例、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包膜强化及“快进快出”模式高于良性组(P<0.05),而良性组边缘结节样强化、持续强化及“渐进性强化”模式更常见(P<0.05)。恶性组的Ktrans、Kep、SNR、CNR高于良性组(P<0.05),Tpeak短于良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Ktrans、Kep、Tpeak、SNR、CNR鉴别肝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95% CI:0.754~0.908,P<0.001)、0.811(95% CI:0.720~0.883,P<0.001)、0.809(95% CI:0.717~0.882,P<0.001)、0.791(95% CI:0.697~0.866,P<0.001)、0.768(95% CI:0.671~0.847,P<0.001),其中Ktrans效能最高,当Ktrans的cut-off>0.28 min-1时,约登指数为0.57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9.25%、77.78%。 结论 CDT-VIBE技术结合定性强化模式与定量灌注参数,有助于鉴别肝占位性病变良恶性。恶性病变表现为动脉期高强化、不均匀强化、“快进快出”及包膜强化,且Ktrans、Kep等定量参数升高,Tpeak缩短,其中Ktrans值超过0.28 min-1可作为肝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的参考值。

  • 于海侠, 赵莉, 陈垒, 张宇萌, 李德春
    2025,48(7): 834-83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0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研究健康成人睡眠剥夺(SD)36 h后丘脑的功能连接改变及其意义。 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23年10月~2024年4月共3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36 h的SD,获得2次静息态fMRI扫描(1次在静息清醒期间,1次在SD 36 h后)。选择双侧丘脑作为感兴趣区域与功能连接分析的种子区域。比较SD前后双侧丘脑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同时使用精神运动警觉测试收集持续性注意力行为学数据。 结果 SD后与清醒状态相比较,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测试降低(P<0.001)。与清醒状态相比,SD后双侧丘脑种子点与左、右侧舌回之间功能连接降低,即左侧丘脑与左侧舌回、左侧丘脑与右侧舌回、右侧丘脑与左侧舌回之间功能连接降低(P<0.05)。相关分析发现,左侧丘脑与右侧舌回功能连接的差值(SD-SD)与精神运动警觉测试脱漏次数的差值呈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 与SD前相比,SD后对双侧丘脑功能连接存在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与双侧舌回功能连接减低,可能是SD后视觉记忆及注意力维持能力下降的重要神经机制。

  • 周静, 杨雨琼, 马宜传, 王哲, 姬若诗, 王颖, 徐加利
    2025,48(7): 840-84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0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并验证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肾癌免疫组化指标P504S/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AMACR)表达状态。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4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肾癌且明确了P504S表达状态的11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基于对比增强CT提取病灶三维影像组学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对P504S阴性和P504S阳性进行鉴别。将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对训练集进行5倍交叉验证选择最优超参数建立预测模型,使用测试集进行验证,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诊断效能。采用合成少数派过采样技术进行均衡化,基于CT的动脉期和静脉期勾画感兴趣体积,通过Min-max进行数据归一化,主成分分析和皮尔森相似度降维,采用Relief算法进行特征筛选,支持向量机和Native Bayes作为分类器分别构建动脉期和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 结果 动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曲线下面积(AUC)和准确度可分别达到0.801和0.805、0.833和0.743。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和准确度可分别达到0.791和0.683、0.808和0.714。动静脉期联合模型对所有病例诊断的AUC可达0.846(95% CI:0.768~0.906),高于动脉期影像组学模型[0.804(95% CI:0.720~0.871)]和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0.823(95% CI:0.742~0.8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肾癌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免疫组化指标P504S表达状态。

  • 杨森, 贾志莺, 范清, 古丽加马丽·司马义
    2025,48(7): 848-85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0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特征联合临床病理指标的列线图预测T1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06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图像及病理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并制作列线图,利用验证集数据及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绘制ROC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肿块纵横比、边缘、腋窝淋巴结状态及Ki-67表达状态是预测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4个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9(95% CI:0.72~0.86)、0.83(95% CI:0.74~0.93),校准曲线显示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可预测T1期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可作为识别无需前哨淋巴结活检患者的工具,指导腋窝淋巴结清扫及辅助治疗决策。

  • 张赛赛, 容静, 邵敏, 尹利康, 王敏, 许永胜, 王啸
    2025,48(7): 855-86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及双期相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乳腺癌Ki-67表达水平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接受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155例确诊乳腺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为高表达组(Ki-67≥30%,n=84)和低表达组(Ki-67<30%,n=71)。将所有病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108)和测试集(n=47)。利用筛选出的临床影像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增强初期、增强末期)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增强初期、增强末期)以及三者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4种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适用性。 结果 最终筛选出3个临床影像学特征与7个影像组学特征,将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影像学特征相结合所构建的模型在预测Ki-67表达状态方面的效能有不同程度提升。联合模型AUC训练集与测试集中分别为0.924与0.909。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基于双期相DCE-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所构建的模型对乳腺癌的Ki-67表达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董立, 盛茂, 陶磊, 陈利杰, 唐明, 何家伟
    2025,48(7): 864-87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 RADS)和中国肺结节报告和数据系统(C Lung RADS)对于肺结节性质的诊断价值以及C Lung RADS联合三维重建特征的预测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23年1月~2025年1月接受肺叶切除的153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及三维影像数据。通过LASSO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利用韦恩图和混淆矩阵比较Lung RADS与C Lung RADS的诊断性能,并构建联合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拟合优度检验、决策曲线分析及临床影响曲线评估模型效能。 结果 两者在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分类下高度一致;三维重建特征在良恶性结节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平均CT值与结节内血管情况为独立预测因子。三维特征联合Lung RADS或C Lung RADS的诊断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elong=0.341),联合模型优于三维重建特征(PDelong=0.020)。最终选用三维特征联合C Lung RADS模型,其AUC为0.875(95%CI:0.786~0.963),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9.825(P=0.278),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在风险阈值0.02~0.58具有临床净收益。 结论 Lung RADS与C Lung RADS在肺结节性质评估上的表现相近,但C Lung RADS分类更简洁。联合三维重建特征与C Lung RADS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显示出在肺结节良恶性预判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 成津嫚, 胡崇惜, 杨宗利
    2025,48(7): 873-87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国际子宫内膜肿瘤分析(IETA)共识术语分析子宫内膜癌(EC)的二维声像图特点和血流分布特点,探讨IETA超声特征联合肿瘤标记物在预测EC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8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147例EC患者的超声图像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数值,根据2023年国际妇产科联盟新分期将患者分为低级别组(n=104)和高级别组(n=43),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单一指标及多因素联合指标的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糖类抗原125、人附睾蛋白4、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处形态、内膜回声、血流评分及病灶直径在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类抗原125、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处形态、血流评分及病灶直径是预测高级别E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联合指标的敏感度为69.80%,特异度为82.70%,准确度为81.13%,曲线下面积为0.81,显著高于单一指标。 结论 IETA超声特征联合CA125在预测EC病理分级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早期识别高级别EC患者提供重要依据。

  • 笪鑫, 魏晓莲, 张玉格, 刘冰洁, 袁彬
    2025,48(7): 880-88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型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和复发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纳入2023年10月~2024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ICAS型脑梗死诊断标准并进行了HRMR-VWI检查的175例住院患者的信息,对患者进行为期90 d的随访,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有无卒中复发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卒中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COX回归等分析患者斑块参数和不良结局的相关性。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管重度狭窄、斑块强化、中重型卒中更常见,血清HbA1c水平更高,卒中复发组的患者糖尿病病史、卒中病史、斑块强化和中重型卒中更常见,多因素分析发现血管重度狭窄(P=0.027,OR=5.041,95% CI:1.199~21.191)和中重型卒中(P<0.001,OR=104.048,95% CI:21.773~497.226)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病史(P=0.023,HR=2.620,95% CI:1.140~6.023)和斑块强化(P=0.025,HR=5.381,95% CI:1.230~23.546)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管重度狭窄和中重型卒中是ICAS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强化和卒中病史是ICAS型脑梗死患者90 d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曾翔, 鲁宏
    2025,48(7): 887-89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后外侧肺泡和/或胸膜综合征点(PLAPS点)B线数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病程中的变化规律,评估其在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1~10月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并发NPE的情况将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NPE组(n=24)和无肺水肿组(n=16),对患者进行PLAPS点床旁肺部超声扫查,并记录各患者B线数量。 结果 NPE组的B线数量高于无肺水肿组(5.13±1.22 vs 2.32±1.4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LAPS点B线数量诊断NPE的敏感度为92.50%,特异度为86.42%,截断值为3.5条。观察发现部分NPE患者左侧PLAPS点B线数量普遍高于右侧。 结论 PLAPS点B线数量在NPE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尤其适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识别。左侧B线数量可能更敏感反映肺部液体积聚,有助于优化超声评估策略,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 马兰, 刘益民
    2025,48(7): 892-89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老年结肠大息肉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115例老年结肠大息肉患者进行分析,基于是否术后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基于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一般资料以及手术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和单因素分析EMR术后影响结肠大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 结果 115例患者中,29例复发(25.21%),86例未复发(74.79%);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结肠息肉类型、息肉数目、BMI、性别、高密度脂蛋白、腺瘤占比、多部位、三酰甘油、尿酸、2型糖尿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息肉位置、饮酒史、文化程度、吸烟史以及家族史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MR治疗结肠大息肉后,息肉类型、息肉直径、BMI、息肉部位、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年龄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对于老年结肠大息肉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虽然效果较好,但是存在着复发的风险,其危险因素包括息肉直径、息肉类型以及年龄等,需要评估患者复发风险,制定干预措施,降低复发风险,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 齐煜明, 严朝雄, 王艺璇, 赵若冰, 朱昭红, 闫超仁
    2025,48(7): 897-90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普遍认为,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Aβ)及细胞内tau蛋白聚集造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FTs)可能是影响AD发病的关键因素。医学影像检测技术,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被视为脑部疾病尤其是AD相关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传统的MRI技术在AD早期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检测灵敏度较低、难以靶向检测AD等疾病的相关致病标志物。纳米材料作为MRI造影剂,能够增强脑区病灶的成像信号,实现对AD的精准诊断和成像。此外,纳米材料在MRI引导下的药物递送系统中显示出控释性、靶向性以及帮助药物突破血脑屏障的能力,为AD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甚至与纳米材料之间协同作用实现诊断与治疗的双重功效。本文系统性地梳理了近年来MRI与纳米材料结合后在A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并深入展望了未来MRI与纳米材料结合在AD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发展前景。

  • 宋建霞, 杨越, 陈蓉, 王敏, 于雅茜, 杨飞
    2025,48(7): 905-91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肺栓塞(APE)是一种有极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严重威胁健康的综合征,因此需要及早对APE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与预后。炎症反应和凝血过程是栓塞形成的重要环节,参与肺血管重塑,常与肺动脉受累程度及右心功能下降有关。由CT图像获得的右室短轴最长径/左室短轴最长径、Qanadli指数、肺动脉直径和肺动脉扩张度是预测APE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像学参数。本文旨在对APE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参数与血清生物标志物及其联合应用预测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APE的预后准确性,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更好的风险分层和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

  • 肖瑶, 唐琦, 田隽语, 管海辰, 陈宗桂
    2025,48(7): 911-91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术后复查中,体内金属植入物产生的金属伪影会掩盖解剖结构和降低诊断准确性。双能CT虚拟单能量成像联合MAR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金属伪影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但是不同部位抑制金属伪影的最佳单能量级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通过对减少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口腔金属植入物、脊柱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以及其他植入物等不同部位金属伪影存在的最佳单能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影像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优化成像参数,提高术后评估的准确性。

  • 刘艳, 利青, 黄柯, 梁思思, 曾雨竹
    2025,48(7): 917-92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1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准确的术前诊断在临床管理和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超声造影是一种无创实时成像技术,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来增强组织对比度,动态显示病灶的微循环灌注信息,并实现定性和定量分析。超声造影与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等新技术的整合在早期疾病诊断和治疗评估方面具有广阔的潜力。本文从甲状腺超声造影原理及超声造影在PTC诊断、PTC诊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及相关新技术在超声造影中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PTC的精确诊断和治疗实践提供指导。

  • 于雅茜, 杨越, 陈蓉, 宋建霞, 王敏, 杨飞
    2025,48(7): 922-92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7.2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肺血栓栓塞症是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若未经及时治疗可导致循环不稳定或猝死,死亡率高达30%。能谱CT通过其不同X射线能量下的衰减特征对组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通过后处理技术可一次性生成基物质图、单能量图像、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等影像,克服了传统CT在表征组织方面的局限性,可以对疾病进行较全面的分析。近年来,能谱CT在肺栓塞疾病的诊断、风险分层评估等方面广泛应用。其多参数定量分析在提高PE诊断的准确率,优化图像质量等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本文旨在对能谱CT的成像原理及在肺栓塞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