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过刊目录

  • 2025年, 第4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20
      

  • 全选
    |
  • 荆玉东, 柴雷英, 高琳, 崔晓, 徐基伟, 李慧, 刘雯慧, 李坤, 程召平, 段艳华
    2025,48(6): 661-66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0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KARL 3D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屏气PET/CT中CT扫描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有可疑肺结节并执行胸部屏气PET/CT扫描的患者图像93例。按屏气衰减校正CT(ACCT)扫描管电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10、20、30 mA组,使用KARL 3D重建技术及常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不同低剂量管电流下的ACCT图像,比较重建前后图像上主动脉、肺动脉干及腋窝下脂肪的CTmean、噪声值(SD)及信噪比(SNR)的差异,并将重建的KARL 3D图像与同一患者FBP重建的诊断剂量(FBP130)管电流(参考130 mAs)下的屏气CT图像做比较,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肺动脉干及腋窝下脂肪的SD、SNR及有效剂量(ED)。 结果 3种剂量条件下,KARL 3D迭代重建与FBP重建的图像CT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KARL 3D重建后,图像上SD降低,SN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 mAs和20 mAs组经KARL 3D迭代重建的图像与诊断剂量CT扫描FBP重建(FBP130)的图像在SD、SNR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30 mAs组联合KARL 3D重建后与诊断剂量FBP重建(FBP130)的图像SD、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30 mAs的ED较FBP130降低约68%。 结论 30 mAs管电流扫描联合KARL 3D(等级5)重建的图像可以代替临床高分辨CT扫描FBP重建的图像,同时达到衰减校正及诊断图像的目的,较使用一个高分辨CT诊断加低剂量ACCT做衰减校正降低了约76%的受照剂量。

  • 唐雅伦, 李瑞, 高磊, 曹旸, 乔炳礼, 刘殿娜, 姜敏, 张毅鹏, 胡凯文
    2025,48(6): 668-67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0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肺结节性质的诊断效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12例经明确病理诊断的肺结节患者术前胸部CT肺窗DICOM格式文件导入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比较AI模型、Lung-RADS对不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肺结节良恶性诊断效能。 结果 AI模型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准确率高于Lung-RADS(70.75% vs 60.85%,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按年龄分布:AI模型对50~59岁肺结节患者诊断准确率高于Lung-RADS(70.31% vs 53.13%,P<0.05);按肺结节位置:AI模型与Lung-RADS相比,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肺结节密度:AI模型对部分实性肺结节诊断准确率高于Lung-RADS(74.51% vs 49.02%,P=0.008);按长径大小:AI模型对长径为10~19 mm肺结节良恶性预测准确率高于Lung-RADS(74.75% vs 66.67%,P<0.05);按恶性病理分型:AI模型对腺癌良恶性预测准确率高于Lung-RADS(77.52% vs 62.79%,P<0.05)。 结论 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效能优于Lung-RADS,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有望为肺结节早期无创性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崔璨, 温庆祥, 孟元, 田蕾, 路素言, 顾文, 石瑾
    2025,48(6): 678-68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0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肾动态显像联合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MG)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肾损害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pSS患者52例,其中肾损害组33例,非肾损害组19例。收集患者的肾功能曲线参数(达峰时间、半排时间及20 min残留率)、ERPF、Um-Alb、Uβ2-MG并比较其在肾损害组和非肾损害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比较ERPF、Um-Alb和Uβ2-MG及三者联合对pSS肾损害的诊断效能,构建最佳诊断效能的联合模型并用列线图可视化该模型。 结果 两组达峰时间均无明显延长,肾损害组半排时间及20 min残留率升高,其ERPF低于非肾损害组,Um-Alb和Uβ2-MG均高于非肾损害组(P<0.05)。ERPF、Um-Alb和Uβ2-MG对pSS肾损害的诊断效能较高,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859和0.850,三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达0.992。 结论 肾动态显像及ERPF联合Um-Alb、Uβ2-MG能有效诊断pSS肾损害,临床医师可根据列线图模型预测pSS肾损害的风险并及早进行干预。

  • 姚晓龙, 娜仁花, 戴泽强, 刘冰, 杨小丰, 朱海旭, 柴黎明
    2025,48(6): 684-68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0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8F-FDG联合18F-PSMA-1007 PET/CT显像不同表达参数对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4年5月于本医院初诊为前列腺癌的23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18F-FDG及18F-PSMA-1007 PET/CT影像数据。根据Gleason分级系统将纳入患者分为低分级组和高分级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及PET/CT各表达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不同表达参数与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组及治疗前TPSA值的相关性。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使用ROC曲线判断不同表达参数对高级别前列腺癌的预测效能。 结果 两组不同表达参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显像各表达参数与ISUP分级、检查前TPSA值均呈正相关。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8F-PSMA-1007 PET/CT显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2)是ISUP分级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为0.54(0.293~0.993,P=0.047)。PSMA-TV、TL-PSMA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0.950、0.928,P<0.001)。 结论 18F-PSMA-1007 PET/CT的表达参数SUVmax2、PSMA-TV、TL-PSMA在早期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级方面更有优势。

  • 肖昆琨, 吴国柱
    2025,48(6): 690-69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0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联合超声征象与临床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对睾丸扭转(TT)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2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72例阴囊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n=190)和验证集(n=82)。根据手术探查结果及随访结果,训练集中TT患者93例,非TT患者97例;验证集中TT患者41例,非TT患者41例。基于训练集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及各种超声特征,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阴囊疼痛中TT可视化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效能。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睾丸内部实质回声、睾丸血流信号等级、精索漩涡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是预测T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以上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95、0.980,校正曲线显示,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TT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趋于一致,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8、0.040;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概率阈值分别为1%~100%、1%~93%时,其训练集与验证集中预测TT的净获益情况较好。 结论 基于超声征象联合临床参数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TT风险,为临床决策提供可视化工具。

  • 古力吉热·太来提, 哈热勒哈什·安曼太, 王英颖, 火忠
    2025,48(6): 699-70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0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根据MRI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55例,根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将患者分为Luminal型(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以及三阴型乳腺癌。比较3组患者临床病理及MRI征象资料;对所有患者MRI第2期图像进行手动分割病灶,提取ROI影像组学特征变量,采用LASSO回归对特征变量进行降维、筛选。将所有样本数据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随机森林、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3种机器学习模型对筛选出的影像组学特征变量进行建模,绘制ROC曲线评估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评估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效能。 结果 3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淆矩阵显示,随机森林模型的诊断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93.33%,准确度为93.62%,高于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模型(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的AUC为0.903(95% CI:0.815~0.958),高于逻辑回归模型的0.680(95% CI:0.565~0.782)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的0.693(95% CI:0.579~0.793)(P<0.05)。 结论 通过基于MRI影像组学特征及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在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方面具有较高的效能。

  • 李友, 余丽珠, 张树桐
    2025,48(6): 706-71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0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化STAR-VIBE序列,探索自由呼吸状态下肝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2022年3月~2024年7月武汉中心医院96例肝脏增强磁共振扫描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能屏气15 s将患者分为屏气功能正常组与屏气障碍组,48例/组。两组均接受STAR-VIBE自由呼吸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期扫描,并行常规T1-VIBE屏气延迟增强扫描。通过双盲法评估两种序列动态增强各期相的显影准确性;采用5分量表对延迟期图像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在两组延迟期STAR-VIBE及T1-VIBE图像同一层面避开血管及病灶测量肝实质、竖脊肌及背景噪声信号强度值(SI),分别计算肝脏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 结果 研究队列中2例患者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期不明显,总体分期准确率98%。屏气正常组中,STAR-VIBE及T1-VIBE延迟期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达到良好水平(STAR-VIBE:4.66±0.59 vs T1-VIBE:4.83±0.37),满足诊断需求;屏气障碍组两序列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STAR-VIBE延迟图像质量评分均获得了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R与CNR分析显示,屏气正常组STAR-VIBE及T1-VIBE延迟间SNR/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屏气障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SNR、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优化的STAR-VIBE序列能够获取符合诊断要求的自由呼吸状态下肝脏多期动态增强影像,为屏气功能受限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评估方案。

  • 蒋蝶, 韩秀美, 陶杰, 王睿朋, 朱超莽, 李多杰, 殷红梅
    2025,48(6): 711-71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0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影响局部晚期结直肠癌(LAR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临床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2例LARC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二分类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pCR的临床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进一步验证部分指标预测pCR的准确性。 结果 122例入组患者中,27例(22.13%)实现pCR反应。单因素分析显示壁外静脉侵犯、治疗前癌胚抗原、神经侵犯、血管淋巴浸润、环绕肠管、肿瘤长径与pCR有统计学相关性。Hosmerle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显著性为0.168。对MRI测量的肿瘤纵向长度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为0.706,敏感度为85.3%,特异度为59.3%,最佳截断值为1.65 cm;癌胚抗原pCR预测的AUC为0.632,敏感度为42.1%,特异度为88.9%,最佳截断值为4.955 ng/mL。多因素结果显示,血管淋巴浸润、环绕肠管、肿瘤长径是pCR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血管淋巴浸润、环绕肠管和肿瘤长径可能是LAR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pCR的重要决定因素。

  • 刘岁娟, 吴海燕, 周靓, 蒋小丽, 李文
    2025,48(6): 719-72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0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纵向应变(GLS)及峰值离散度(PSD)联合左室-压力应变环技术(PSL)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早期心肌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4年7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SLE患者共74例,均行心脏彩超检查,排除5例患者因图像质量差不能完成分析,另69例患者按照SLEDAI-2K评分进行疾病活动度分级,分为A组(基本无活动和轻度活动组,评分<9分,n=22)、B组(中度活动组,评分10~14分,n=21)、C组(重度活动组,评分≥15分,n=26),选取同期36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D组),分析各组临床基础资料及相关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 结果 4组GLS呈下降趋势,PSD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组及C组明显;4组GWE下降,GWW、GNWGSWW增加(P<0.05),以B组及C组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GLS与LVEF呈负相关(r=-0.274,P<0.05);GWE、GWI、GCWGPWGSCW与GLS呈负相关(r=-0.584、-0.451、-0.431、-0.404、-0.428,P<0.05),GWW、GNW、GSWW与GLS呈正相关(r=0.390、0.221、0.362,P<0.05);GWE与PSD呈负相关(r=-0.621,P<0.05),GWW、GNW、GSWW与PSD呈正相关(r=0.567、0.264、0.442,P<0.05);SLE组(A组+B组+C组)与D组心肌收缩功能参数比较,LVEFGLS、PSDGWEGWIGWWGNWGSWW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SPSD与GWEGWWGNWGSWW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1、0.714、0.841、0.763、0.725、0.740;GLS、PSD与左室PSL参数GWE、GWW、GNW、GSWW联合预测的AUC最大(0.913),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6%。 结论 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GLS及PSD联合PSL参数可评估SLE患者的早期心肌损伤,尤其在疾病中重度活动度患者中更敏感,可为临床诊疗狼疮心肌病变提供新的敏感指标。

  • 黎川华, 吴红, 覃秋, 苏鹃, 黄向炼, 林荫光
    2025,48(6): 726-73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癌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分析其在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级别及Ki-67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0月我院178例肺癌患者(男119例,女59例,年龄35~79岁)在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临床资料。从影像中提取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代谢肿瘤体积(MTV)和总病变糖酵解(TLG)。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代谢参数在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分化级别间的差异,使用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分析代谢参数与Ki-67的相关性。 结果 SUVmax、SUVmean、MTV、TLG和Ki-67在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细胞癌的各参数值最高,其次为鳞癌。按整体分析,肺癌的SUVmax、SUVmean、MTV、TLG与Ki-67均呈中强度正相关性(P<0.05)。其中SUVmax与Ki-67的正相关性最强(r=0.522,P<0.05),TLG次之(r=0.520,P<0.05);按肺癌亚型分析,腺癌SUVmax、SUVmean、MTV、TLG与Ki-67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460、0.414、0.396、0.408,其中SUVmax相关性最高,其次是SUVmean。而鳞癌和小细胞癌中这种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的Ki-67在不同分化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Vmax、SUVmean、MTV、TL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的SUVmax、SUVmean及Ki-67在各分化级别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癌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和Ki-67在不同病理类型中存在显著差异,且代谢参数与Ki-67间有相关性;鳞癌和腺癌的Ki-67在不同分化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腺癌的SUVmax、SUVmean在各分化级别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 王静静, 姚倩东, 刘锟, 张筱筠
    2025,48(6): 731-73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双源CT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科学城医院2020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44例冠心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接受双源CCTA检查,控制相同体质量范围内固定碘流率,并依据碘对比剂浓度不同分为A、B、C组,48例/组,A、B、C组碘对比剂浓度分别为:270 mgI/mL、320 mgI/mL、350 mgI/mL。比较不同碘对比剂浓度下主观图像质量、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处的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辐射剂量。 结果 3组CCTA主观冠脉显示质量优、良、中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CT值、SD值以及S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TDI、DLP和E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固定碘流率条件下,270、320、350 mgI/mL浓度碘对比剂的CCTA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无显著差异,推荐无过度肥胖、无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优先选择低浓度对比剂,以减少肾毒性风险。

  • 张俊, 王丹, 王智芬, 薛继平, 薛梦华, 张勇, 郭荣荣
    2025,48(6): 736-74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功能相关参数,分析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右心功能,探讨PH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独立预测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3年8月经山西白求恩医院检查并确诊PH患者7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右心功能参数。随访终点为发生MACE。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MACE组与non-MACE组右心功能参数。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ROC曲线获得最佳截断值用来绘制 Kaplan-Meier生存曲线。 结果 与non-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PASP、RVEDVI、RVESVI均升高,而RVEF、ePAC、TAPSE、TAPSE/PASP、RVFAC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显示TAPSE/PASP及ePAC是PH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示当TAPSE/PASP<0.199 mm/mmHg,ePAC<0.138 cm/mmHg时MACE 发生率增加(P<0.05)。 结论 发生MACE的PH患者右心功能各参数均较差,而TAPSE/PASP及ePAC能独立预测PH患者发生MACE,可更好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 秦爽, 贾志莺, 王长春, 王译祯, 祖拜热·依斯坎代尔
    2025,48(6): 742-74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超声影像组学技术结合临床指标及超声造影(CEUS)构建联合模型,提升灰区PCa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024年9月收治的137例血清PSA灰区(4~10 ng/mL)可疑前列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收集临床资料,对灰区病灶的灰阶超声及CEUS图像进行处理,提取超声影像组学特征。通过特征筛选,分别构建临床模型、超声造影模型、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及校准曲线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 137例患者中,前列腺癌55例,良性病变8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游离PSA(fPSA)和峰值强度(PkI)是灰区PCa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965和0.893,显著优于单一模型。DCA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在低风险阈值下具有更高的净收益,校准曲线进一步证实了其准确性。 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结合临床指标及超声造影构建的联合模型显著提高了灰区PCa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工具。

  • 杜娟, 张舵, 衣慧灵, 杨林沙, 郑涛, 刘德丰
    2025,48(6): 748-75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多参数磁共振(mpMR)图像为基础,筛选敏感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转移性胃肠间质瘤(mGIST)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方法 回顾性收集2个中心经病理证实的mGIST患者共计122例,分别纳入训练集(n=83)和测试集(n=39)。在mpMR图像中勾勒三维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计算组间相关系数(ICC)和Pearson相关系数,排除可重复性差以及共线性强的特征。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随后计算筛选出的特征的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患者的PFS,采用ROC曲线评估特征对患者3年PFS的预测价值。 结果 First-Order 10th percentile@ADC、GLRLM GLN@DWI和GLRLM RLNN@DWI 3个特征与mGIST的PFS具有较强相关性,病情进展的患者与病情无进展患者相比,上述3个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rst-Order 10th percentile@ADC与肿瘤PFS呈负相关关系,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HR分别为0.339(95% CI:0.162~0.707)和0.354(95% CI:0.146~0.858);GLRLM GLN@DWI和GLRLM RLNN@DWI与肿瘤PFS呈正相关关系,前者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HR分别为2.300(95% CI:1.120~4.721)和3.704(95% CI:1.471~9.328),后者分别为4.562(95% CI:2.370~8.783)和7.024(95% CI:2.407~20.498)。将3个特征联合起来,对mGIST患者的3年PFS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09(95% CI:0.861~0.567)和0.788(95% CI:0.698~0.877)。 结论 mGIST原位肿瘤影像组学特征与患者PFS相关,可以预测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的预后。

  • 陈翔, 王苇
    2025,48(6): 756-76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对脑血管闭塞机制和长度范围的评估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5月~2025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共56条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 MRA)显示闭塞的脑血管,行责任血管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检查,观察闭塞血管的病变机制及长度范围。闭塞长度由短到长分别评1、2、3分。所有患者MRI检查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其中23条闭塞血管进行再通治疗;比较HRVWI、TOF MRA对闭塞长度判断的差异;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两者与DSA的一致性。 结果 HRVWI可清楚显示血管闭塞原因和长度范围。闭塞机制为血栓20例,动脉硬化斑块17例,动脉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9例,烟雾病4例,血管炎1例,夹层3例,梭形动脉瘤伴附壁血栓1例,夹层支架置入后再狭窄1例。HRVWI、TOF MRA对闭塞长度的评分分别为1.34±0.55、1.64±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HRVWI、TOF MRA对闭塞段长度的判断与DSA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64、0.559。HRVWI对闭塞机制的判断与DSA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75。 结论 高分辨MR能准确评估脑血管闭塞的机制和长度范围。

  • 李颖鑫, 张喜荣
    2025,48(6): 763-76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腹部 CT 检查因覆盖范围广、多期相扫描等特点,其辐射剂量的控制始终是临床难点。仅通过调整CT的硬件参数,往往难以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重建算法作为突破传统硬件限制的核心技术,在腹部低剂量CT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综述系统梳理了传统滤波反投影、迭代重建及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在腹部低剂量 CT 中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及局限性,并重点分析了主流算法 ASIR-V、TrueFidelityTM的技术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及潜在不足,旨在为临床选择最优重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未来算法优化方向(如结合能谱 CT、光子计数技术)提供参考。

  • 朱明慧, 卡力布努尔·马合木提, 郝璐
    2025,48(6): 770-77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伴发抑郁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极为常见,极大地影响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而在临床上帕金森抑郁的识别和诊断的重要性仍然被严重低估。伏隔核作为边缘系统和脑中的奖赏回路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常被视为导致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的潜在生理机制。本文伏隔核为切入点,从结构和功能MRI技术两方面展开综述并探讨在帕金森病抑郁患者中伏隔核异常的意义,以期帮助临床更好诊断,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开辟新的视角和思路。

  • 谢家建, 冯悦, 张慧慧, 蔡亮
    2025,48(6): 776-78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药物敏感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碳酸酐酶IX(CAIX)是一种在某些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的金属酶,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及耐药等密切相关。因其在肿瘤中高表达和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的特点,使其成为多种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随着以CAIX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和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研究的深入,为满足诊疗一体化的策略,利用无创性放射性药物对CAIX表达的检测也愈加紧迫。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靶向CAIX的放射性药物的相关研究予以总结和综述,深入分析总结单抗类、小分子类、多肽类三种类型靶向CAIX的放射性药物的优缺点及现阶段临床应用前景,为优化药物结构、降低副作用、满足临床需求提供理论支持,以加速其临床应用。

  • 潘兴勇, 刘莹, 闫豪
    2025,48(6): 781-78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1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持续增长,临床迫切需要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目前确诊AD的传统手段(如生物标志物检测)尚存在侵入性、辐射风险及高成本等问题。针对AD患者脑内铁沉积病理特征,可通过定量磁化率成像(QSM)无创、敏感的检测及量化。本文综述定量磁化率成像在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其反映AD病理、脑区铁沉积分布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优势、局限性及评估治疗效果的潜力。

  • 杨洁
    2025,48(6): 786-79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6.2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下肢肿胀和淋巴水肿是临床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尽早及时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可显著提高预后。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超声、CT、MRI和核医学成像等技术在下肢肿胀和淋巴水肿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各种影像学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在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