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过刊目录

  • 2025年, 第4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20
      

  • 全选
    |
  • 覃珩依, 高瑜婧, 崔婷, 丁琦梅, 王佳伟, 纪抒含, 陶晋, 魏俊辉, 王婷婷, 杨彩霞, 李祥林
    2025,48(5): 529-53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0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靶向乳腺癌的新型多功能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MnO2@DOX@Cancer Cell Membrane(MDC),评估其基本性质并探究磁共振成像能力及化学治疗效果。 方法 制备出较好形态的MnO2;经过化学裂解和超声波粉碎细胞的方法获取4T1小鼠乳腺癌细胞膜,采用脂质体挤压法合成装载阿霉素的细胞膜修饰的纳米探针MDC。对MDC的形貌、表面电位和粒径等关键性质进行基本表征,并探究其磁共振成像能力。观察不同浓度下MD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以评估其在化学治疗中对乳腺癌肿瘤的抑制作用。验证其在细胞层面具有诊疗一体化功能。 结果 成功合成了具有纳米花状结构的纳米探针MDC,测得其Zeta电位为-20±1.5 mV,平均粒径为151.2 nm。经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细胞膜成功包覆纳米探针;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在模拟的肿瘤微环境下,MDC表现出优异的MRI T1成像能力;激光共聚焦实验进一步证实了MDC具有优良的同源靶向性;细胞毒性实验的结果表明,MDC对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效果。 结论 本研究成功合成了一种多功能诊疗一体化的纳米探针MDC,该探针具有优良的同源靶向性和化疗抗肿瘤效果,并能显著增强磁共振成像效果,在细胞层面具有诊疗一体化功能。

  • 陈志敏, 高辽鸣, 吴子琪, 郑荣欣, 尹红蕾, 文戈
    2025,48(5): 535-54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0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重度抑郁障碍(MDD)伴自伤行为患者的脑部自发神经活动与认知情况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3年6~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且符合DSM-5中MDD诊断标准的成年患者,分为伴自伤组(MDD+NSSI,n=29)和不伴自伤组(MDD-NSSI,n=34),并招募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健康对照组(n=31)。所有被试完成资料收集、精神评估(HAMD-24、HAMA、C-SSRS和FASM)和认知测试(ANT)。通过对被试原始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提取fALFF值,分析3组间脑功能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特征,并分析这些脑区信号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探索脑功能异常与临床表现的潜在联系。 结果 MDD+NSSI组在左额中回、右颞中回处fALFF值增高(P<0.05),在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处降低(P<0.05);MDD-NSSI组在右前楔叶处降低(P<0.05)。MDD+NSSI组左额中回与HAMD呈正相关 (r=0.418,P=0.024),MDD-NSSI组右前楔叶与HAMD呈正相关(r=0.357,P=0.038);MDD+NSSI组左额中回与C-SSRS one year呈正相关(r=0.396,P=0.034),右颞中回的与C-SSRS life time呈负相关(r=-0.390,P=0.037),右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与ANT警觉网络效率呈负相关(r=-0.473,P=0.010)。 结论 MDD+NSSI患者左侧额中回与右侧颞中回的神经活动异常可能反映冲动与情绪处理的变化,前扣带及旁扣带脑回异常具有跨年龄段一致性并影响警觉性;楔前叶异常仅见于MDD NSSI患者,提示两亚型存在不同的情绪和认知处理机制。

  • 王志远, 乔政, 孟颖, 张纪, 李庆, 陈刘成
    2025,48(5): 545-55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0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3.0T 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指标在腰椎间盘退变诊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功能状况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4年1~6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腰腿痛就诊的85例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常规MRI及DTI序列扫描,评价患者L3~S1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每位患者进行腰椎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测量患者L3-S1髓核区域各椎间盘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Spearman相关性分析FA、ADC值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FA、ADC值对各级退变椎间盘的诊断效能,比较各Pfirrmann分级患者的VAS、ODI、JOA评分差异,并对各分级患者FA、ADC值与VAS、ODI、JOA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 结果 85例患者共249个腰椎椎间盘中II~Ⅴ级分别有63、98、60、28个,各分级之间FA、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与FA值呈正相关(r=0.858,P<0.001),与ADC值呈负相关(r=-0.764,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FA和ADC值对Ⅱ~Ⅲ级、Ⅲ~Ⅳ级、Ⅳ~Ⅴ级诊断效能分别0.829、0.906、0.924和0.776、0.854、0.869;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FA、ADC值与VAS、ODI、JOA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 3.0T MRI DTI可有效直观地评估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及腰椎功能状况,有助于临床定性定量诊断。

  • 管清龙, 张海潇, 任伟新
    2025,48(5): 552-56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0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构建不同瘤周预测模型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生存率。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中心接受TACE治疗的201例HCC患者,患者在TACE术前1周行3.0T上腹增强MRI扫描,基于增强MRI图像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勾画肿瘤ROI,等距外扩2、4、6 mm,构建瘤内+不同瘤周的组学模型:瘤内+瘤周2 mm模型、瘤内+瘤周4 mm模型、瘤内+瘤周6 mm模型、Nomogram模型,并对上述模型进行效能评价,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生存率的预测。 结果 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瘤内+瘤周6 mm模型的AUC分别为0.997和0.966,其瘤内+瘤周6 mm模型优于瘤内+瘤周2 mm、4 mm模型;结合Nomogram模型,瘤内+瘤周6 mm模型显示具有良好临床预测价值;COX生存分析显示,瘤内+瘤周6 mm的预测概率值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瘤内+瘤周6 mm模型的预测概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训练集中高风险组中位PFS为14.8月(P<0.001),验证集中高风险组中位PFS为12月(P=0.001)。 结论 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构建的瘤内+瘤周6 mm模型对TACE术前预测2年PFS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新的影像生物标记物。

  • 李欣榕, 任家仪, 胡道秀, 曹静玮, 陈耀东, 陈武
    2025,48(5): 562-56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0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与上皮间质转化(EMT)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文献,使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和基于基因表达水平值的在线生信分析平台进行整合分析,选取相关EMT基因。收集2022年9月~2023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38例经病理诊断为乳腺侵袭性导管癌的患者数据,包括临床表现及超声特征,探讨其与EMT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选取9个EMT基因,年龄在50岁以上或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VIM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对照组(P<0.05)。EMT基因VIM、MMP2、ZEB1、ZEB2表达量与PI呈负相关关系(r=-0.500、-0.424、-0.548、-0.561,P<0.05),VIM、MMP2、ZEB1、ZEB2表达量与AUC呈负相关关系(r=-0.525、-0.470、-0.464、-0.522,P<0.05),ZEB1、ZEB2表达量分别与AT(r=0.329、0.403,P<0.05)、TTP(r=0.336、0.389,P<0.05)均呈正相关关系。与造影灌注均匀组相比,造影灌注不均匀组VIM、MMP2、MMP9和ZEB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灌注缺损面积≤1/2组相比,灌注缺损面积 >1/2的VIM、MMP2、ZEB1和ZEB2水平升高(P<0.05)。在这些基因中,VIM、MMP2和ZEB2的表达明显相关。 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与EMT基因之间具有相关性,反映病灶内血管生成和缺氧坏死状态,可以为乳腺癌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将EMT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抑制肿瘤进展。

  • 杨超, 周玲, 陶晶, 杨艳, 赵传军, 李霜
    2025,48(5): 569-57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0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探讨特发性帕金森病(iPD)患者不同核团的铁沉积与运动障碍和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评估其在监测iPD进展和严重程度的价值。 方法 纳入2022年9月~2024年9月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诊断为iPD的患者49例(iPD组)和7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均在3.0T磁共振进行SWI扫描,在相位图中测量各核团的相位值。比较iPD组及对照组间各核团的相位值差异,研究不同Hoehn-Yahr分期与对照组的相位值差异,分析iPD组各核团相位值与Hoehn-Yahr分期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iPD组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红核、黑质相位值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不同Hoehn-Yahr分期i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位值比较,Hoehn-Yahr分期Ⅰ、Ⅱ、Ⅲ期iPD的患者黑质(P<0.001)、红核(P<0.001)相位值降低。Hoehn-Yahr分期Ⅲ期iPD患者黑质及红核相位值均低于Ⅱ期、Ⅰ期患者 (P<0.05)。iPD组患者双侧黑质(r=-0.468,P<0.001)、红核(r=-0.404,P<0.001)的相位值与H-Y分期呈负相关,且与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r=-0.354,P<0.001;r=-0.359,P<0.001)。 结论 在iPD患者中,铁沉积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逐渐增加,尤其是在黑质和红核区域。iPD患者黑质和红核部位的铁沉积增多与运动障碍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其可能作为监测iPD严重程度和疾病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赵世华, 李俊林
    2025,48(5): 574-58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0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评估基底动脉几何形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分析其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HR-VWI扫描的65例存在基底动脉斑块患者,根据患者弥散加权成像判断基底动脉供血区域有无急性脑梗分为急性脑梗死(ACI)组(n=30)及非急性脑梗死(NACI)组(n=35),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重建图像测定及判断两组基底动脉实际长度、直线长度、侧位BA-VA角等数据;在HR-VWI轴位图像评估两组基底动脉斑块分布,测量并计算两组斑块负荷相关数据以及管腔狭窄率,比较两组各数据的差异,分析后循环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再根据基底动脉弯曲方向分组,观察两组优势椎动脉差异。 结果 ACI组与NACI组中高脂血症、糖尿病、正位Mid-BA角、标准化管壁指数(NWI)、斑块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NWI与脑梗死显著相关(OR=1.11,95% CI:1.02~1.20,P=0.011);相比于侧壁斑块,背侧壁及腹侧壁有斑块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更低 (OR=13.15,95% CI:3.15~54.92,P<0.001);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优势椎动脉相关(P=0.009)。 结论 高脂血症、 糖尿病、 正位mid-BA角增大可以增加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斑块位置与NWI是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两者进行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有更高的诊断优势。

  • 赵龙旭, 都晓英, 侯迎迎, 隋洋, 谈培瑾
    2025,48(5): 582-58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0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声像图指标与颈部恶性淋巴结的相关性及联合应变力弹性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对于区分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4年6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及淋巴结穿刺活检的患者252例(252个淋巴结),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及应变力弹性成像,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成良性组和恶性组。以穿刺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将淋巴结超声检查指南中L/S、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门结构及血流类型等超声指标纳入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与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相关性较高的超声声像图指标;以穿刺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应变力比值(SR)的ROC曲线,选取最佳截断值,分析利用弹性成像诊断颈部恶性淋巴结的效能;对比分析单用超声、弹性成像及二者联合对颈部淋巴结性质鉴别诊断的效能。 结果 252个颈部淋巴结中良性病变104个(41.3%),恶性病变148个(58.7%)。良性与恶性淋巴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指标为:L/S、形态、内部回声、门结构、血流类型(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颈部恶性淋巴结相关的超声声像图指标根据OR值大小分别为:血流类型、门结构、内部回声(P<0.05)。252例颈部淋巴结SR值,其最佳截断值为1.34,诊断颈部恶性淋巴结的敏感度为77.0%,特异度为84.6%,准确度为80.2%,AUC为0.808(95% CI:0.752~0.865);超声诊断颈部恶性淋巴结的敏感度为66.2%,特异度为78.8%,准确度为71.4%,AUC为0.725(95% CI:0.661~0.789);二者联合诊断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74.0%,准确度为83.7%,AUC为0.853(95% CI:0.801~0.905)。 结论 与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相关性较高的超声声像图指标依次为:血流类型、门结构、内部回声;联合超声和应变弹性成像技术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颈部淋巴结良、恶性早期诊断效能。

  • 蒋清杨, 孙如美, 缪夏萍, 范喜杰, 张浩名, 夏银骁, 李凯敏, 陈涛
    2025,48(5): 589-59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0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as12a)系统的DNMT3A R882H(c.2645G>A)/C(c.2644C>T)可视化检测系统。 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4年9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收集的34例疑似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针对DNMT3A R882H/C突变位点序列,首先设计PCR-Cas12a核酸检测系统所需的特异性扩增引物和CRISPR RNA(crR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筛选出扩增性能较好的引物对,并利用Cas12a蛋白切割邻近荧光探针产生的荧光强度,基于突变型和野生型信号的差异筛选出切割效果最好的crRNA,构建PCR?Cas12a核酸检测系统。随后将野生型人基因组DNA和DNMT3A R882H/C突变质粒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不同突变率,评价PCR-Cas12a的最低检测限。最后,使用PCR-Cas12a检测已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验证DNMT3A R882H/C突变率的临床样本,评估方法学的一致性和抗干扰能力。 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PCR?Cas12a核酸可视化检测系统,能够有效检出突变率为1%的DNMT3A R882H/C临床样本。 结论 本研究结合PCR与CRISPR-Cas12a技术,建立了一种检测DNMT3A R882H/C突变位点的可视化方法,具有快速以及特异度、敏感度高的特点,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 王春梅, 赵宇嘉, 邬心爱, 牛瑞龙, 包宝亮, 王城
    2025,48(5): 597-60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半定量法对发作间期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及药物疗效的评价。 方法 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有癫痫症状及体征、视频脑电图(VEEG)异常、脑MRI正常的临床诊断癫痫的青少年患者4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龄6~40(17.06±6.28)岁,抗癫痫药物治疗前和药物治疗1~2年后均行脑18F-FDG PET/CT显像,采用视觉和MIMneuro软件半定量分析,确定癫痫灶的位置,测量癫痫灶及健侧的SUVmean,分析二者的不同。分析癫痫灶SUVmean治疗前后变化,评价SUVmean对颞叶癫痫灶定位价值及药物疗效的评价。 结果 43例患者均有癫痫症状及体征、VEEG异常,临床诊断颞叶癫痫,PET癫痫灶呈显像剂摄取减低,癫痫灶SUVmean与健侧SUVme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癫痫药物治疗1~2年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缓解,再次行PET/CT 检查,药物治疗后癫痫灶SUVmean升高,癫痫灶的SUVmea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癫痫灶SUVmean与健侧SUV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健侧SUV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者停抗癫痫药或减药后无癫痫症状及体征,4例患者停抗癫痫药或减药后癫痫再次发作。 结论 18F-FDG PET/CT半定量指标SUVmean对颞叶癫痫灶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用于药物疗效评价。

  • 帕丽旦·尼亚孜null, 米艾赛·吐尔逊null, 王姗姗, 刘烁
    2025,48(5): 603-60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评估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MVO)。 方法 随机纳入2023年10月~2024年10月于我院诊断高血压患者145例,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包括常规心脏电影序列、钆对比增强延迟期扫描和特征追踪技术,根据延迟期扫描诊断MVO将其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77)。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参数的差异,磁共振参数主要有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环向应变(GCS)以及心尖段、中间段和基底部的LS、RS和CS以及左室质量指数等。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收缩压、高血压病程、左室质量指数、GLS和基底部LS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GLS增加是高血压患者MVO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32,95% CI:2.426~4.032,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GLS诊断MVO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95% CI:0.756~0.923,P<0.001)。 结论 基于特征追踪技术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高血压患者左心室GLS值对诊断MVO有较好的准确性,可作为钆对比增强延迟期扫描的替代技术,提高了检查的安全性。

  • 田欣, 张敏, 彭荟, 任占丽, 申利, 于勇, 于楠
    2025,48(5): 609-61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双低”技术)结合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4年6~9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CCTA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50例/组,所有患者均在GE Revolution APEX-CT上扫描,A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用量0.8 mL/kg;B组管电压70 kV,对比剂用量 0.5 mL/kg,扫描完成后计算2组患者辐射剂量。A组采用50%自适应迭代重建,B组采用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在2组图像上分别测量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近段、心包脂肪的CT值和噪声值,并计算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进行主观评分。 结果 B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均低于A组(P<0.001)。B组噪声值低于A组(P<0.05),B组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主观评分高于A组(P<0.001)。2位医生主观评分一致性好(Kappa值=0.829)。 结论 在CCTA中应用“双低”技术结合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同时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

  • 张娜, 杜静, 郭子泉, 武志峰
    2025,48(5): 614-61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肺部纯磨玻璃结节(pGGN)浸润性的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2年8月~2024年8月在我科发现的肺纯磨玻璃结节208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浸润组及浸润组,记录结节CT特征,基于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最优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影像组学模型与放射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肺部pGGN浸润性的诊断效能。 结果 降维后共筛选出6个最优特征,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集中,模型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6、0.771、0.875,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776、0.735、0.859。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诊断效能优于放射科医师,并能提高放射科医师诊断效能。 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对肺部pGGN浸润性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效能,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王甜甜, 鲍丽, 刘圆圆, 么建欣, 栾吉越
    2025,48(5): 620-62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并验证一种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的肺结核活动性分级CT辅助诊断模型,提高肺结核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引入Grad-CAM可视化技术对模型的决策过程进行可解释性分析。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4年12月在济宁市公共卫生中心接受胸部CT平扫的30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17)》结合临床综合评估(包括痰培养、病理结果、抗结核治疗反应及随访影像动态变化)将患者分为肺部正常组、活动性肺结核组和非活动性肺结核组,100例/组。采用3D-CNN模型提取CT影像的空间特征,结合交叉验证优化模型参数,并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引入Grad-CAM算法,生成热力图以定位模型关注的关键区域,并验证其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 结果 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率为95.00%,敏感度为95.30%,特异度为95.60%。Grad-CAM可视化结果表明,模型关注的影像区域与临床专家标注的病灶区域高度一致。 结论 基于3D-CNN的肺结核活动性分级CT辅助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Grad-CAM的引入增强了模型的可信度。

  • 胡涛, 赵艺涵, 崔景霖, 王岩荣, 张甜甜, 包权
    2025,48(5): 627-63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MRI三维重建联合头皮标记在颅内病变患者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22年6月~2024年4月术前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并拟行手术的20例患者,采用3D Slicer软件重建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头皮标记物三维模型,根据病变模型所在维生素E矩阵中的范围,在患者头皮上表面勾画病变范围。观察占位性病变是否暴露在切口或骨窗范围之内。术中2名神经外科手术医生观察术前定位准确性、所测深度、大小及范围与术中结果是否一致。比较二维公式计算得出的体积、三维重建计算得出的体积、术后病理体积之间的差异。 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9例定位准确,1例定位出现偏差。其中脑脓肿2例,胶质瘤3例,脑膜瘤11例,血管外皮瘤2例,转移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2位神经外科医生对术前定位准确性、所测深度、大小及范围与术中结果的一致性评估结果显示,Kappa系数分别为0.613、0.835、0.701。二维公式计算得出整体病变体积和三维重建计算得出整体病变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病变体积和术后病理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得出整体病变体积和术后病理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形态规则组14例中,二维公式和三维重建计算得出病变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不规则组6例中,二维公式和三维重建计算得出病变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磁共振三维重建联合头皮标记在术前颅内占位性病变定位的临床应用中,该技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设计手术入路,减小颅骨开窗直径、减少颅内损伤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 侯琳, 林抟宇, 陈窕璇, 黄海健, 黄伟鹏
    2025,48(5): 633-63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作为一种独特的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技术,通过检测自由水信号的衰减,能够间接地定量分析组织中的可移动蛋白质和多肽中的酰胺质子含量及其pH值变化,进而揭示组织内部的代谢状态,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丰富的分子水平信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PTw成像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重点综述了APTw成像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在乳腺癌良恶性鉴别、组织学分级、生物学标志物相关性分析以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探讨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

  • 蒋俊涛, 吴羽婧, 吴昊, 谢敏浩
    2025,48(5): 639-64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多肽自组装材料以其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可调控性以及合成便捷性,在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些材料能够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多样的纳米结构,尤其是通过酶促自组装策略,它们能够在肿瘤组织内实现原位自组装,从而精准靶向并形成多种纳米结构。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多肽自组装的机制、酶促自组装策略及其在肿瘤成像与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荧光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光声成像等技术,同时探讨了多肽自组装在直接诱导癌细胞凋亡、作为抗癌药物递送载体及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旨在梳理多肽自组装技术的核心优势与关键挑战,如靶向精准性、体内稳定性及临床转化瓶颈,进而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多功能集成设计及多种肿瘤普适性研究,为开发更为高效、安全的肿瘤成像与治疗手段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 吴慧敏, 王瀚成, 程子旺, 杜训松
    2025,48(5): 646-65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肌病形式,也是心脏移植的主要适应证。评估存活及纤维化心肌对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尤为重要,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CMR-LGE)是评估存活心肌的可靠方法,CMR-LGE技术对扩张性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文主要对评估心肌活性及纤维化的无创影像学特点,在心脏疾病中的特异性临床应用及其价值进行归纳阐述,并对其今后的技术革新进行展望,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断心脏疾病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 张金辉, 孙利强, 刘蓉辉
    2025,48(5): 651-65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1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做为一种常见病,主要临床特点是患者的呼吸暂停或低通气,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代谢、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甚至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近年来,扩散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扩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扩散峰度成像及相应的衍生技术来研究患者大脑微观结构的改变,以探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机制,本文将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系统梳理扩散技术在探寻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病理生理变化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更科学准确的依据,推动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其生活质量。

  • 刘佳明, 李海龙, 龙志山, 刘蓉辉, 陈英敏
    2025,48(5): 655-66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5.2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磁共振技术安全、无辐射,已广泛全身应用,MRI多序列多参数联合成像打破了单一成像的限制,可以通过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动态对比增强MRI、磁共振波谱等技术定量分析,反映病变弥散、灌注及代谢的信息,从分子层面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评估,多参数联合成像显著提高了单一成像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优于单一参数成像,并且能进一步分析MRI在肺癌病理类型分型中具有的应用潜力。MRI多参数联合成像有望提升肺结节的早期诊断率和特异度,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