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0
      

  • 全选
    |
  • 杨帆, 肖静可, 彭岱云, 付静瑜, 柳江燕
    2025,48(4): 397-40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0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18F-FDG PET成像构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前后代谢脑网络Hub节点和模块化的差异,探讨疾病本身和R-CHOP化疗方案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2024年7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医学科接受化疗前后全身18F-FDG PET检查的51例DLBCL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脑区间的相关性构建代谢脑网络。行1000次置换检验比较DLBCL患者与健康对照全局属性、Hub节点和模块化的差异。 结果 DLBCL患者脑网络Hub节点的数量和分布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保持了小世界网络的特性(Sigma>1.1)。在模块化方面,基线时DLBCL患者脑网络的部分节点模块归属发生变化,化疗后脑网络的模块结构则经历了明显重组,但模块度Q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疾病本身和R-CHOP化疗药物共同导致DLBCL患者代谢脑网络Hub节点和模块化的改变,从而影响大脑功能。

  • 袁虹, 文文, 阮娟, 赵海娜, 刘晶焰, 彭玉兰
    2025,48(4): 405-41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0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基于超声图像特征的颈部淋巴结(CLN)定性诊断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科行淋巴结穿刺的患者2697例,共有颈部肿大淋巴结3014例,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病理1489例,恶性病理152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二维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由2位超声医师读图记录淋巴结图像特征。将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割为训练队列及验证队列。在验证组队列中,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CLN良恶性相关特征,采用逻辑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候选变量,构建Nomogram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及测试集绘制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绘制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其临床有效性。 结果 共有10个变量纳入Nomogram模型,模型训练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验证组的AUC为0.925,常规超声定性诊断淋巴结的AUC为0.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长径、短径、长短径比、皮质回声模式、皮质是否均质、皮髓质分界、淋巴门显示、边缘、形状、钙化是CLN定性诊断的重要超声特征。 结论 基于超声图像的Nomogram模型能够提供CLN定性诊断,较常规超声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为临床CLN肿大患者下一步诊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 王玙璠, 李裕国, 顾长青, 时凡, 仝贺, 李松, 马宜传
    2025,48(4): 412-41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0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CT血管成像(CTA)的形态学参数、患者的临床因子和血液炎症指标,对颅内动脉瘤(IA)的破裂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2024年9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76例IA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未破裂组(n=72)和破裂组(n=104)。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血液炎症指标数据和CTA影像的瘤体形态学参数进行对比,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IA破裂的风险因素,并且通过分析ROC曲线和AUC对风险因素进行诊断效能的评估。 结果 IA的形态不规则(OR=3.079,95% CI:1.030~9.200,P=0.044)、存在子囊(OR=3.271,95% CI:1.109~9.650,P=0.032)、尺寸比(OR=2.117,95% CI:1.074~4.170,P=0.030)、长宽比(OR=7.189,95%CI:1.242~41.619,P=0.028)、全身炎症反应指数(OR=1.500,95% CI:1.242~1.810,P<0.001)是独立破裂风险因素,其AUC值分别为0.77、0.75、0.67、0.75、0.93。 结论 基于CTA形态学参数联合临床因子与血液炎症指标数据分析发现,IA的形态不规则、存在子囊、高尺寸比、高长宽比及高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均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对其破裂风险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 常荷, 马光明, 于楠, 田骞
    2025,48(4): 419-42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0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双气相扫描过程中呼气相的辐射剂量,探讨呼气相低剂量扫查方案用于双气相定量CT诊断COPD和定量分析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3年10月~2024年3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临床肺功能检查确诊的67例COPD患者。采用常规辐射剂量[噪声指数(NI)=14]进行第1次呼气相和吸气相扫描,第2次呼气相采用低辐射剂量方案(NI=28)扫描,均采用60%ASIR重建。测量图像脂肪组织、肌肉组织、主动脉的CT值及SD值,并计算信噪比。将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CT薄层重建图像导入“数字肺”数据分析平台并进行双气相配准,测量定量参数肺容积、肺气肿体积、肺气肿百分比、小气道病变区域体积、小气道病变区域百分比、呼气相低于-910 HU的低衰减区的像素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吸气相低于-950 HU的低衰减区的像素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比较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间扫描剂量、定量CT参数以及图像主观评分。 结果 呼气相低剂量组扫描剂量较常规剂量组扫描剂量低(P<0.05);两组间双气相配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呼气相组的图像SD值大于常规剂量呼气相组(P<0.05);低剂量呼气相图像评分与常规剂量呼气相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气相扫描定量评估COPD患者时,呼气相扫描使用低剂量扫描方案,能够保证定量CT评估结果与常规剂量一致,在满足评估需要的同时显著减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 李玲, 肖莹莹, 杨洁, 牛娟鹏, 申英灏, 吴杰燕
    2025,48(4): 424-42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0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高频超声与MRI在距腓前韧带(ATFL)损伤诊断及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早期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4年8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单侧踝关节受伤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及MRI检查,并根据损伤程度进行分级,测量并比较患侧与健侧的ATFL厚度、长度,以及距腓关节间隙角度。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绘制高频超声与MRI诊断ATFL损伤的ROC曲线,并计算其诊断效能。 结果 80例患者中,高频超声诊断出I级损伤13例,II级损伤39例,III级损伤28例;MRI诊断出I级损伤24例,II级损伤42例,III级损伤14例。高频超声对I级损伤的检出率低于MRI,II级损伤的检出率略低于MRI,而III级损伤的检出率高于MRI(P<0.001)。 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患侧ATFL厚度与损伤分型呈正相关,患侧ATFL的距离腓关节间隙角度及长度与CAI的诊断符合率呈正相关。结合多项超声参数进行CAI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为韧带损伤的手术修复提供客观依据。

  • 尹薇薇, 储小爱, 汪珺莉, 秦信, 沈春云, 孙静, 许导靖, 强邦红, 解育新
    2025,48(4): 429-43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0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特征列线图预测模型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Ki-67高表达预测中的临床参考价值。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4年8月在我院手术后且病理证实为IDC的180例患者的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及Ki-67表达水平,根据Ki-67阳性比例是否≥20%将患者分为Ki-67高表达组(n=130)和低表达组(n=50),比较两组多模态超声参数和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独立影响因素。通过LASSO和逐步回归法筛选出最终变量,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块最大径(OR=1.068,95% CI:1.022~1.115,P=0.003)、微钙化(OR=9.960,95% CI:4.183~23.715,P<0.001)、声触诊组织成像(VTI)(OR=7.937,95% CI:1.949~32.258, P=0.004)及虫噬征(OR=28.571,95% CI:4.808~166.667,P<0.001)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肿块最大径、微钙化、VTI评分≥4分、虫噬征变量建立Ki-67 高表达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C-index为0.852。Bootstrap重抽样内部验证提示模型有较高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显著的临床净收益。 结论 肿块最大径、微钙化、VTI评分≥4分及虫噬征是IDC患者Ki-67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Ki-67高表达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为IDC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有望改善预后。

  • 杨倩, 王莉, 张萍, 宫艳艳, 付玉叶
    2025,48(4): 435-44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0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Boosting集成模型的肺炎感染诊断方法。 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4年5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经CT检查的肺炎感染患者31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T诊断。在CT图像的预处理阶段,应用图像增强技术提升图像质量,确保模型在特征提取时获取更加清晰的影像信息。在特征提取过程中通过XGBoost框架提取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和像素强度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减少特征维度。通过引入聚焦损失函数解决样本不平衡问题,确保模型对良性和恶性样本有更均衡的关注。采用贝叶斯优化方法,构建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对超参数进行调整。 结果 本研究所提出的诊断方法在测试集中的平均曲线下面积值为0.9649,F1分数为0.9423,显著优于轻量级梯度提升机、随机森林和K最近邻等对比模型。 结论 本研究所提出的诊断方法为提高肺炎感染的识别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有效工具,有助于医生更早识别高风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姜海东, 沈俊杰, 王伟, 张文婷
    2025,48(4): 441-44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0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完全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及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4年10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入的完全性前置胎盘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胎盘植入组(n=41)与胎盘无植入组(n=9),依据产后是否大出血将患者分为产后出血组(n=42)与无产后出血组(n=8)。分析完全性前置胎盘患者MRI征象与发生胎盘植入及产后出血的关系,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产前诊断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RI征象,以评估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产前MRI征象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75)。胎盘植入组与胎盘非植入组以及产后出血组与产后非出血的组间比较发现,除膀胱壁增厚毛糙征象,其余6个征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WI低信号带及子宫下段胎盘厚度2个征象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产前MRI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相符性较高。T2WI低信号带和子宫下段胎盘厚度是预测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预测依据。

  • 苗春燕, 刘大湃, 高富, 俞承成, 曼菲达·买买提null, 蒲武涛, 夏露花
    2025,48(4): 446-45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0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18F-FDG PET/CT与常规影像学方法对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升高的卵巢癌术后腹膜转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 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确诊为卵巢癌的87例患者,分析术后CA125>35 U/mL异常升高患者经18F-FDG PET/CT检查、经腹超声检查(TAUS)、经阴道超声检查(TVUS)、增强CT(CECT)检查或MRI检查诊断卵巢癌术后腹膜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参数,比较4种检查方法诊断卵巢癌术后腹膜转移的诊断性能。 结果 18F-FDG PET/CT、TAUS、TVUS、CECT检查或MRI检查诊断卵巢癌患者术后发生腹膜转移敏感度分别为96.67%、37.70%、56.67%、79.37%,特异度分别为85.19%、88.46%、92.59%、54.17%,准确度为93.10%、52.87%、67.82%、72.4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54%、88.46%、94.44%、81.9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0%、37.70%、49.02%、50.00%。 结论 18F-FDG PET/CT对诊断卵巢癌术后CA125升高的患者腹膜转移或复发的准确率较高,能够及早发现腹膜转移病灶。

  • 苗娜, 孟凡祺, 黄浩, 陈世光, 温智勇
    2025,48(4): 453-45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对急性肺栓塞(APE)的定性及定量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4月我院可疑急性肺栓塞的96例患者的双源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和DEPI的肺血流量容积(Lung PBV)重建图像,以专家组判读结果为参考标准,比较2位医师单独分析CTPA图像、结合DEPI分析CTPA图像对检出栓子的影响,评价2位医师的诊断一致性。定量分析周围型肺栓塞不同栓塞程度肺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灌注CT值及碘密度值的差异。使用ROC曲线比较定量参数对周围型APE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差异。 结果 2位医师结合Lung PBV图像回顾性分析CTPA图像较单独分析CTPA图像可发现更多的肺周围型栓子,对亚段栓子和总栓子数的检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段及亚段完全性栓塞肺组织的平均灌注CT值、碘密度值低于部分性栓塞肺组织,部分性及完全性栓塞肺组织的平均灌注CT值、碘密度值均低于正常肺组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位医师诊断一致性在CTPA图上较好,CTPA与PBV图像联合分析时极好(Kappa值分别为0.671和0.797)。定量参数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平均灌注CT值、碘密度值可作为诊断APE的有效参考指标,诊断临界值灌注CT值≤40 HU,AUC为0.953,敏感度86.16%,特异度99.31%,约登指数0.8547。碘密度值临界值≤1.7 mg/mL,AUC为0.923,敏感度83.74%,特异度98.62%,约登指数0.8235。 结论 DEPI成像与CTPA联合应用可检出更多的周围型肺动脉栓子;DEPI肺组织的平均灌注CT值、碘密度值可作为诊断APE的有效参考指标,平均灌注CT值对APE的评价更具临床意义。

  • 张国腾, 王毅, 张志达, 周沛, 周剑鹏
    2025,48(4): 459-46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骨科采用改良mis-TLIF术治疗的39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28~90(66.08±13.95)岁;接受改良mis-TLIF术的患者12例,接受改良mis-TLIF术结合ULBD术的患者27例。收集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周、3月及末次随访的腰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以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17.49±5.05)月。手术时间76~190(106.67±33.01)min,术中出血量110~447(225.38±87.90) mL,术中发生1例硬脊膜撕裂,行可吸收脑脊膜修补片修复硬脊膜后无脑脊液漏,术中无神经损伤,术后37例伤口I期愈合,1例切口出现表浅感染,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及对症清创处理后伤口愈合,1例出现切口缝线反应,单纯进行对症清创处理后伤口愈合,2例均未发生深部感染。术中术后所有患者无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术前及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8.27±0.76、2.49±0.76、1.46±0.64、0.94±0.48,腿痛VAS评分分别为8.69±0.68、1.91±0.63、1.16±0.54、0.78±0.43,ODI评分分别为 81.98±10.07、27.47±9.31、18.98±7.37、14.66±5.54。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ODI 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腿痛VA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末次随访时MacNab 标准优20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92.31%。 结论 改良mis-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其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祖拜热·依斯坎代尔null, 贾志莺, 詹天龙, 阿司也木·阿布地里木null, 张同莉
    2025,48(4): 466-47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onoLiver造影定量分析及动态血管模型(DVP)诊断前列腺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于我院就诊并行前列腺穿刺的患者103例,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前列腺癌组(n=56例)、前列腺增生组(n=22)、前列腺炎组(n=25),比较各组间造影模式(造影增强强度、增强模式、增强是否均匀以及消退时间)、造影参数[最大回声强度比(Imax)、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RT)、上升斜率50%点(Rs50)、上升斜率10%~90%点(Rs1090)、下降时间(FT)、下降斜率50%点(Fs50)、降半时间(FHT)、平均渡越时间(mTT)、灌注期曲线下面积(WinAUC)、灌注率(WinR)、灌出率(WoutR)]和DVP曲线波形。 结果 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恶性组造影模式比较,造影增强强度、增强模式及消退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增强是否均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炎组造影参数比较,造影增强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模式、增强是否均匀以及消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造影参数比较,Imax、TTP、RT、Rs50、Rs1090、FT、Fs50、FHT、mTT、WinAUC、WinR、Wout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炎组造影参数比较,Imax、TTP、RT、Rs50、Rs1090、Fs50、AUC、WinAUC、WinR、Wout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炎组与前列腺增生组造影参数比较,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中DVP曲线波形以正向波形33.93%(19/56)和正负双向波形57.14%(32/56)为主,前列腺增生组以负正双向波形50.00%(11/22)为主,前列腺炎组以负向波形32%(8/25)、负正双向波形40%(10/25)为主,前列腺癌组DVP曲线波形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onoLiver造影定量分析及动态血管模型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 涂波, 肖维良, 潘志华, 刘冬梅, 李健, 肖科, 刘嘉, 李虹成, 赵德春, 谢红英
    2025,48(4): 474-47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CT脂肪衰减指数(FAI)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2月于本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138例患者,测量所有患者PCAT的FAI值,并分析其与冠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性质的关系。 结果 138例患者中病灶共206个。PCAT的FAI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有一定的关系,轻、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斑块的FAI值高于轻微狭窄,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FAI值高于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的FAI值高于混合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FAI值与斑块性质呈正相关关系 (P<0.05)。 结论 PCAT的FAI值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一定的关联,不稳定的炎症高风险斑块周围脂肪FAI值的测量有助于临床评估患者冠心病风险。

  • 郭中萍, 顾艳
    2025,48(4): 479-48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ResUNet与PSPNet的CT血管造影(CTA)自动分割模型在帮助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647例于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按7∶1.5∶1.5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475)、验证集(n=86)及测试集(n=86)。训练集中放射科医师标记的图像用于开发基于ResUNet与PSPNet的自动分割模型,在验证集、测试集使用精确度、敏感度、召回率等参数评估模型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性能。 结果 在训练集中,自动分割模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割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性能;验证集和测试集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其实用性。对测试集进行不同斑块类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TA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对不同斑块类型显示出良好的斑块诊断准确性。 结论 基于ResUNet与PSPNet的自动分割模型辅助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较高,具有临床可行性。

  • 刘燕, 罗锦文, 刘艳丽, 唐亚霞
    2025,48(4): 484-49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CT增强瘤内和瘤周区域的影像组学模型在结直肠癌(CRC)旁肿瘤沉积(TDs)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4年9月本院及TCIA数据库内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0例CRC患者的CT增强图像,按照术后病理分为TDs阳性组(n=130)和TDs阴性组(n=200)。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组(n=231)和测试组(n=99),在CT增强静脉期图像上手动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生成感兴趣体积,瘤周区域ROI分别按照2、4、6 mm等距外扩,使用Pyradiomics对各ROI区域进行特征提取,LASSO进行特征筛选,采用XGBoost的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融合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来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来比较各模型预测性能。 结果 瘤内模型的训练组和测试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7、0.828。瘤周特征建模以瘤周4 mm范围诊断效能最佳,在训练组和测试组AUC分别为0.933、0.830。瘤内瘤周融合模型的预测诊断效能最佳,在训练组和测试组AUC分别为0.951、0.883,决策曲线分析显示瘤内瘤周融合模型对预测TDs净获益最佳。 结论 基于CT增强瘤内瘤周区域融合影像组学模型能很好预测CRC旁TDs,预测TDs净获益最佳,优于传统单一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可辅助临床医师进行决策。

  • 陈一贤, 陈武标, 伍康伟, 李新华, 张娜
    2025,48(4): 492-50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出一种生境成像的放射组学模型,用于预测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 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8月~2022年11月共17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前的MRI特征,并通过病理活检确认了前哨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将全部患者治疗前乳腺肿瘤区域MRI的多个序列用于生境成像。 结果 逐步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有血管侵犯、毛刺征(P<0.05)。在以K=3为最佳聚类簇数,感兴趣区被划分为3个亚区用于提取生境成像放射组学特征并构建生境成像放射组学模型。生境成像放射组学模型在训练组(AUC=0.876,95% CI:0.815~0.938)、验证组(AUC=0.824,95% CI:0.683~0.964)优于单模态放射组学预测模型。临床危险因素结合放射组学构建临床诺莫图在训练组(AUC=0.920,95% CI:0.875~0.965),验证组(AUC=0.908,95% CI:0.810~1.000)。 结论 基于放射组学开发的生境放射组学诺莫图表现出优异的诊断效能,有望为术前分析预测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转移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 马蓉, 邵春晖, 罗永科, 吕品, 魏格格
    2025,48(4): 502-50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特征及定量测值参数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4年10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7例 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弹性平均值(Emean)与弹性比(ER)、应变弹性成像应变平均值与应变比(SR)、超声造影(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的上升斜率、峰值强度(PKI)、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强度、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TIC-AUC)等各定量参数检查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和转移组,比较各定量参数在两组间的诊断价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 结果 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男性、结节边缘模糊、结节内细小钙化及结节侵犯被膜占比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模态超声各定量参数中,未转移组中应变弹性成像应变比SR与CEUS定量参数PKI及TIC-AUC与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最佳界值SR≤2.77、PKI≤14.00 dB、TIC-AUC≤1668.09 dB·s时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大。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结节内细小钙化、结节侵犯被膜及CEUS参数PKI、TIC-AUC为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男性、结节内细小钙化、结节侵犯被膜及CEUS参数PKI≤14.00 dB与TIC-AUC≤1668.09 dB·s在预测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具有一定价值,能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张秀梅, 马会会, 韩森, 纵瑞龙
    2025,48(4): 509-51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超声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鉴别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癌(cHCC-CC)和肝细胞癌(HCC)中的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在2010年1月~2024年10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42例cHCC-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2的比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收集同期病理证实为HCC的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肿瘤和瘤周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计算Rad-score。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cHCC-CC显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及逻辑回归(LR)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并选择AUC值最高的模型作为最优模型。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89)和测试集(n=37),通过10折交叉验证方法验证最优模型的性能。 结果 肿瘤形态、肝硬化病史、CA19-9水平、Rad-scoretumor、Rad-score10 mm是鉴别2种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LR模型在3种机器学习模型中表现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883(95% CI:0.826~0.951)。LR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8(95% CI:0.805~0.971)、0.841(95% CI:0.633~0.994)和0.893(95% CI:0.793~0.992)。校准曲线显示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具有较高的净收益。 结论 基于临床-超声影像组学的LR模型在鉴别cHCC-CC和HCC中具有术前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精准诊疗。

  • 王炯, 张雪竹
    2025,48(4): 516-52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1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VaD)是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以注意力、信息处理和执行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其鉴别诊断和早期干预仍存在挑战。MRI以其无创、可重复等优势在VaD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价值。MRI结构成像能够识别脑白质高信号、灰质萎缩、脑室扩大及血管周围间隙,静息态功能核磁能够显示VaD患者大脑网络的局部活动和功能连接的变化,扩散张量成像可以量化VaD患者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异常,动脉自螺旋标记成像能够无创地测量VaD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磁共振波谱成像则用于检测VaD患者脑内代谢物的浓度水平,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协同分析可进一步提高MRI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价值。本文对目前多模态MRI在VaD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和干预提供新策略。

  • 魏朝, 陈洁莹
    2025,48(4): 523-52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4.2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化和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医学影像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本文综述了磁共振成像系统在智能化和数字化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提高诊断准确性、优化工作流程以及增强患者体验方面的潜力。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技术进展,为未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参考,以期推动医学影像领域的技术革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改善患者的诊疗体验和健康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