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20
      

  • 全选
    |
  • 孙志刚, 雷学迪, 孟涛, 胡宇康, 张宁, 杨鹏辉, 童钟
    2025,48(3): 253-26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0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增强CT图像特征联合临床指标的联合列线图模型来预测未接受治疗的中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早期复发(ER),并将该模型的性能与影像组学和临床模型进行比较。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双中心研究,纳入2020年2月~2024年2月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55例在TACE前接受增强CT的HCC患者,通过5折交叉验证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收集、评估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影像组学数据、病理学资料、TACE术前1周内血清学指标。使用单因素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根据逻辑回归模型系数和特征数值的线性乘积计算Radscore,利用单多因素逻辑回归进行变量显著性分析,得到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绘制ROC曲线及决策曲线以评估模型性能。 结果 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联合列线图模型预测TACE术后早期复发的AUC分别为0.787(95% CI:0.52~1.05)和0.847(95% CI:0.54~1.14)。单、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凝血酶原时间是与TACE术后早期复发相关的独立血清学影响因素(P<0.05)。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单纯临床模型、单纯影像列线图模型预测TACE早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均低于临床-影像联合列线图模型,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联合列线图模型具有更大的净收益。 结论 本研究所提出的联合列线图模型具有准确预测HCC患者行TACE术后早期复发的潜力。

  • 许雨晴, 杨茹, 慈红非, 彭潇雨, 李阳
    2025,48(3): 264-27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0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乳腺癌治疗前超声图像的瘤内及瘤周超声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因素构建联合模型来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45例,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n=85)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n=60)。使用3D Slicer软件勾画瘤内及瘤周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通过支持向量机算法获得影像组学评分,筛选临床特征构建临床模型。选择效能最高组学模型的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独立预测因素联合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 与单个瘤内及瘤周模型相比,瘤内+瘤周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筛选出雌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为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临床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7、0.778。列线图模型较于各模型诊断性能均有提高,训练集和验证集曲线下面积提高至0.874、0.885。 结论 基于治疗前超声图像的乳腺癌原发灶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有望指导临床决策。

  • 薛婧婷, 王涛, 常培叶
    2025,48(3): 272-27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0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1C-CFT PET/CT脑显像和血清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α-突触核蛋白(α-SYN)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4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PD患者作为病例组(n=39),另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50),检测血清LAG-3、α-SYN浓度,并行PET/CT显像。分析11C-CFT PET/CT和血清LAG-3、α-SYN在PD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LAG-3在诊断P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8.0%。α-SYN在诊断P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4,敏感度为87.2%,特异度为70.0%。11C-CFT PET/CT显像在诊断P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57.1%。三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4,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88.2%。 结论 血清LAG-3、α-SYN浓度及11C-CFT PET/CT脑显像有助于PD的诊断,11C-CFT PET/CT显像和血清LAG-3、α-SYN联合诊断PD的价值较单独诊断高。

  • 杨美宁, 王芳, 红华, 袁嘉, 孙跃, 孙冉, 刘倩
    2025,48(3): 284-28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0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联合真空拔罐与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瘘管期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4年1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瘘管期PCM病例60例,将其随机分为介入组与VSD组,30例/组,并根据皮肤表面有无破溃将其分为破溃型与未破溃型。介入组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及对冲、真空拔罐负压吸引,VSD组瘘管切除术后放置负压引流装置,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结果 介入组与VSD组治疗总有效率、短期复发率、术前及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病灶初始最大直径、术后瘢痕面积、创口愈合时间小于VSD组;疼痛缓解程度、乳腺外形完整性、患者满意度优于VSD组,治疗时间长于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联合真空拔罐与VSD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患者满意度更高,可作为有生育要求或重视乳腺外形完整性的瘘管期PCM患者有效治疗方案。

  • 钟志明, 蒋洁瑛, 陈鹏, 刘铁军, 潘慧
    2025,48(3): 290-29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0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非对比剂非触发增强血管成像技术(REACT)在肾动脉血管成像上的可行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3年8月~2024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就诊的30例患者,分别行肾动脉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序列、平衡式梯度回波(BTFE)序列及REACT序列成像,比较3组图像整体质量评分以及肾动脉主干、左右支的最小与最大信号强度比值、信噪比、对比信噪比,采用Kappa检验评估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 结果 2位医师对3组图像质量一致性评价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2、0.70、0.55)。CE MRA组、BTFE组以及REACT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48、3.05、2.18,CE MRA组与BTFE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其余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的最小与最大信号强度比均值整体上从高到低依次为CE MRA组、REACT组、BTFE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主干、左右支的信噪比与对比信噪比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BTFE组、CE MRA组、REACT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TFE序列可无需钆对比剂良好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构,显示效能与CE MRA序列相接近且显著优于REACT序列。但当BTFE序列受屏气时长或呼吸规律等因素严重影响时,REACT序列也许是一种较好的补偿手段用于非对比剂肾动脉血管成像。

  • 王帆, 曹伟, 梁保辉, 王静
    2025,48(3): 296-30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0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头颅CT检查时分别使用固定管电流技术、CARE Dose 4D和X-CARE技术时对受检者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探求一种保护敏感器官的头颅CT扫描方案。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3年5月~2024年2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头颅CT检查的9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使用固定管电流技术、CARE Dose 4D和X-CARE技术,30例/组。在扫描时将热释光剂量计置于患者眼睛表面,比较分析不同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值以及眼晶状体表面辐射剂量的差异性;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依据五分制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利用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和主观评分比较不同组患者图像质量的差异。 结果 3组的CTDIvol分别为49.61±0.40、33.85±3.20、32.40±3.11 mGy,SSDE分别为34.26±1.77、28.08±5.34、27.29±5.30 mGy,眼睛表面剂量分别为6.76±0.46、3.41±0.40、2.05±0.73 mSv。相比于使用固定管电流技术,使用CARE Dose 4D和X-CARE技术时辐射剂量CTDIvol分别降低31.76%和34.69%,SSDE分别降低36.55%和38.34%。SSDE较CTDIvol低10.78%。对于图像质量,使用CARE Dose 4D和X-CARE技术时图像的噪声和SNR均低于固定管电流组,但3组图像的主观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于SSDE,CTDIvol低估了受检者实际的辐射剂量。X-CARE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头颅CT扫描的辐射剂量,同时眼睛部分的敏感器官也能得到很好保护。

  • 范小兰, 刘海莲, 谢其燕, 童娅, 侯超
    2025,48(3): 302-30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0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认知障碍(PD-CI)患者的经颅黑质超声与临床特征,并构建用于预测PD-CI的列线图。 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完成经颅黑质超声检查的帕金森病(PD)患者,按7∶3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246,63.46±9.68岁,男性65.9%)和验证集(n=106,64.3±8.43岁,男性60.4%)。搜集黑质回声分级、高回声面积、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其他临床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采用逻辑回归筛选潜在风险因子并构建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 训练集和测试集中患者年龄、帕金森病评分量表Ⅲ(UPDRS-Ⅲ)评分、Hoehn Yah分期、MoCA评分、黑质高回声比例、血浆NSE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教育程度等在认知正常的PD和PD-CI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教育水平、UPDRS-Ⅲ评分、NSE浓度及黑质高回声是PD-CI的独立危险因子。利用此6个危险因子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均具有较好的鉴别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95% CI:0.824~0.911,P<0.001;0.873,95% CI:0.805~0.941,P<0.001)。校准曲线显示预测结果和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一致性。 结论 血浆NSE浓度与黑质高回声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水平相关,构建的列线图可能具有预测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潜能。

  • 陈双, 陈奕, 姜亦伦
    2025,48(3): 309-31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0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4年9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支循环状态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56)和侧支循环良好组(n=94)。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CTA-CTP参数,分析导致AIS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对导致AIS侧支循环不良的预测效能。 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脂血症占比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核心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大于侧支循环良好组,而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小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高脂血症占比、rCBF、rCBV及rMTT为导致AIS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CBF、rCBV及rMTT预测AIS侧支循环不良的AUC分别为0.737、0.797、0.784,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86(95%CI:0.824~0.932),敏感度为94.64%,特异度为54.26%,联合预测因子AUC高于单独指标(P<0.001)。 结论 入院NIHSS评分、高脂血症、rCBF、rCBV及rMTT与AIS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呈明显相关性,rCBF、rCBV及rMTT可作为侧支循环不良的预测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预测准确性。

  • 王梓萌, 王文江, 王大伟, 崔书君
    2025,48(3): 315-32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多种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和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比两种方法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错配修复系统(MMR)分型模型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纳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结直肠癌患者并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绘制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选择最优集合。建立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算法以及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结构Vgg16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F1评分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 3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验证集AUC值为0.82(95% CI:0.75~0.84)、0.75(95% CI:0.73~0.81)、0.71(95% CI:0.59~0.74),F1评分分别为0.60、0.82、0.57。深度学习模型的验证集AUC为0.87(95% CI:0.76~0.91),F1评分为0.82。 结论 基于CT图像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均可有效鉴别结直肠癌错配修复系统分型。根据不同模型所得出的AUC值发现深度学习模型鉴别两种分型的效能高于机器学习模型。

  • 蒋明宽, 马宜传, 陈岩, 徐加利, 朱芸, 董小辉
    2025,48(3): 323-32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并评估一种利用非对比CT(NCCT)影像征象和临床因素预测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血肿扩张(HE)的新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2024年9月30日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sICH患者,根据基线血肿容量增加是否>6 mL或33%分为HE组和血肿未扩张组。进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E发生显著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使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构建相关的临床模型和影像模型。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 发病-首检CT时间、糖尿病、血小板、低密度征、混合征、卫星征是H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将以上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临床模型和影像模型分别为0.832和0.829,列线图模型的约登指数、敏感度和特异度整体上亦优于以上2种模型。校准曲线结果表明,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拟合度较好;决策曲线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阈值概率范围较宽。 结论 基于NCCT影像征象和临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sICH患者HE发生的效能良好,优于单纯临床模型和影像模型,从而为患者HE的临床风险划分提供了一种有效且无创的工具。

  • 袁硕, 张斌, 安志强, 张凯, 郑程阳, 魏衍泽
    2025,48(3): 330-33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2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根据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对比术前增强CT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8月~2024年7月于新乡医学院附属濮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3例患者,并将其分为dMMR组(n=39)和错配修复(pMMR)组(n=164)。分析术前增强CT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根据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筛选相关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创建列线图,评估模型的校准图和临床适用性并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多因素分析中,病灶位置(OR=0.37,P=0.046)、分化程度(中分化OR=0.24,P=0.009)、瘤内低亮度占比(1/3~2/3:OR=1.233,P=0.010;>2/3:OR=6.90,P=0.008)、最大淋巴结短径≥8 mm(OR=2.67,P=0.039)、肿瘤短径(OR=1.59,P=0.002)是dMMR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模型内部验证平均AUC分别为0.878(0.817~0.934)、0.824(0.737~0.877),模型区分度佳。 结论 CT影像学特征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结合与MMR状态相关,可提供无创MMR预测,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

  • 白伟伟, 廖凡, 阚晓纯, 朱美娣
    2025,48(3): 340-34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参数联合腹直肌分离度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的评估价值。 方法 纳入2022年9月~2024年8月于本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进行产后复查的112例产妇。根据是否发生PSUI,将产妇分为PSUI组(n=51)和非PSUI组(n=61)。比较两组产妇经会阴盆底超声参数[静息状态时膀胱颈位置(BSD1)、尿道倾斜角(UIA1)、膀胱尿道后角(PUA1)、肛提肌裂孔面积(LHA1);最大Valsava动作时膀胱颈位置(BSD2)、尿道倾斜角(UIA2)、膀胱尿道后角(PUA2)、肛提肌裂孔面积(LHA2)、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膀胱颈移动度(BND)及尿道旋转角(URA)]及腹直肌分离度,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SUI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绘制ROC曲线验证各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对PSUI的诊断效能。 结果 PSUI组BSD2、UIA2、PUA2、LHA2、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BND及URA均高于非PSUI组(P<0.05)。112例产妇中,28例腹直肌正常,其中7例发生PSUI(25.00%);轻度分离组43例,14例发生PSUI(32.56%);中度分离组27例,19例发生PSUI(70.37%);重度分离组14例,11例发生PSUI(78.57%)。随着腹直肌分离程度加重,PSUI发生率占比逐渐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HA2(OR=3.170)、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OR=2.702)、BND(OR=3.034)、URA(OR=2.854)及腹直肌分离度(OR=3.476)是产妇发生PSUI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各参数联合时曲线下面积为0.92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31%和86.89% 结论 经会阴盆底相关超声参数LHA2、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BND、URA协同腹直肌分离度可进一步提高PSUI诊断效能。

  • 炼宇飞, 韩晓东, 黄仲夏, 吴涛
    2025,48(3): 347-352.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小视野HyperCUBE序列并压缩感知(HS)技术在单髋关节高清成像中的应用价值,以在确保图像质量前提下缩短扫描时间,优化扫描流程。 方法 收集健康志愿者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20~35岁,所有志愿者均在1.5T MR行单侧髋关节冠状位扫描,扫描序列:常规HyperCUBE、HyperCUBE并HS(HS因子分别为1.25、1.5、2.0),扫描时间分别为6 min 21 s、3 min 22 s、2 min 14 s、1 min 41 s。扫描完成后,对4组图像进行主客观评价,主观评价由2位具有10年以上影像诊断经验的副主任医师通过“5分法”进行双盲评判,主观评判项目包括图像均匀度、伪影、图像模糊程度、图像整体质量,结果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评价者的一致性进行Kappa分析;客观评价从图像信噪比(SNR)、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CNR)进行评判,结果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常规HyperCUBE、HyperCUBE并HS(HS因子1.25)、HyperCUBE并HS(HS因子1.5)、HyperCUBE并HS(HS因子2.0)的主观评分分别为:图像均匀度四分位数为(4,5)、(4,5)、(4,5)、(4,5)( P>0.05);伪影四分位数为(4,5)、(4,5)、(3,4)、(3,3)( P<0.05);图像模糊程度四分位数为(4,5)、(4,5)、(3.25,4)、(3,2)( P<0.05);图像整体质量为(4,5)、(4,5)、(3.25,3)、(2.25,2.50)( P<0.05)。4组客观评分分别为:股骨头SNR:34.54±3.65、44.98±3.41、30.54±1.32、29.54±1.98( P<0.05);背景噪声:10.69±1.13、5.54±1.31、3.54±1.28、2.11±1.98( P<0.05);股骨头-肌肉CNR:163.45±11.47、168.61±15.12、161.61±15.12、168.45±10.67( P>0.05)。 结论 HyperCUBE小视野3D 超长回波链假稳态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通过施加超选择性饱和脉冲在不增加过采样及扫描时间的前提下缩短扫描时间,配伍新型MRI加速技术HS可进一步加快扫描速度,为临床提供3D高清单髋关节扫描提供有力支持,其中HyperCUBE并HS1.25图像质量最佳。

  • 刘炼, 侯钦, 熊健
    2025,48(3): 353-35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肝局灶性慢性炎性病变(FCIHL)与胆管细胞癌(ICC)的MRI及部分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2023年10月经病理证实14例FCIHL及27例ICC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MRI平扫+增强扫描+DWI扫描,15例行Gd-BOPTA MRI平扫+增强+DWI检查;由2位放射科腹部组医师独立分析及总结2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由第3位医师对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组病例在病灶实质部分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血管侵犯及分隔蜂窝样强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形态、边缘、最大径、是否渐进性强化、局部肝萎缩或包膜皱缩、病灶周围异常灌注、病灶远端胆管扩张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鉴别诊断FCIHL及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血管侵犯、分隔/蜂窝样强化及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0.660、0.827;3类征象在鉴别FCIHL及ICC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分隔/蜂窝样强化、ADC值、血管侵犯在FCIHL、ICC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上述征象可有效提高FCIHL与ICC鉴别诊断能力。

  • 陈建福, 陈逸瑞, 朱振禄, 翁就炎, 刘鑫, 崔运能
    2025,48(3): 360-36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T值在评估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渗漏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12月在佛山汉德骨科医院及佛山三水增康颈腰椎医院有限公司就诊的74例(共计103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PVP术后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3例,女51例,年龄53~94(74.0±9.4)岁,对比发生骨水泥渗漏与非骨水渗漏患者年龄、L1椎体CT值,并评估不同类型骨水泥渗漏阴性及阳性椎体的相邻椎体CT值差异。 结果 在74例患者中,5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年龄更大、L1椎体CT值更低。在所有103椎中,69椎(67.0%)发生骨水泥渗漏,包括椎间盘渗漏17椎(24.6%)、椎旁静脉渗漏38椎(55.1%)、椎旁软组织渗漏15椎(21.8%)、椎基底静脉渗漏14椎(20.3%)、针道渗漏4椎(5.8%)。相比未发生骨水泥渗漏椎体,发生椎间盘渗漏的相邻椎体CT值更低,而其他类型骨水泥渗漏椎体的相邻椎体CT值无显著差别。 结论 L1及伤椎相邻椎体CT值与骨质疏松性骨折PVP术后骨水泥渗漏具有相关性,CT值在评估骨水泥渗漏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张巧, 黎新艳, 周春桥, 韦慧, 陈辉艳, 黄卫保
    2025,48(3): 365-37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胎儿卵巢囊肿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及产后随访评估。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前超声检查可疑胎儿卵巢囊肿的资料,对其孕周、囊肿位置、大小、内部回声及MRI信号改变进行汇总与分析;根据转归情况分为消失组与未消失组,未消失组行手术后再分为扭转组与未扭转组,对比各组囊肿回声、大小及位置变化的差异。 结果 共收集164个卵巢囊肿,失访33个,引产1个,最终入组130个。囊肿消失组102个,消失率为78.5%(102/130),消失组中囊肿简单型88个(86.3%)、位置未变化100个(98.0%)均大于未消失组,两组囊肿回声类型、大小变化及位置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未消失组28个,行手术干预,发生扭转12个,均为复杂型囊肿,简单型囊肿均未扭转,未消失囊肿扭转率为42.9%(12/28)。扭转组中囊肿复杂型12个(100%)大于未扭转组4个(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囊肿大小变化与位置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扭转组与未扭转组体积分别为18.7(12.8,61.1) cm3、69.7(49.9,149.2) 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胎儿卵巢囊肿需重点监测复杂型囊肿及囊肿的大小、位置改变,当复杂型囊肿未消失时,需超声结合MRI进行综合评估,帮助临床及时发现卵巢囊肿蒂扭转并改善扭转预后。

  • 江倩, 李强, 刘世建
    2025,48(3): 371-37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苏醒期呼吸力学、氧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2024年10月于本院行胸腔镜肺癌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42例/组,分别应用常规PEEP-吸入氧浓度表法及EIT技术指导个体化PEEP滴定来行肺保护性通气。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不同时间点[进入苏醒室时(T1)、机械通气30 min(T2)、苏醒后(T3)]呼吸力学、氧合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差异,比较两组的术后康复相关指标及1周内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试验组术中及苏醒室内最佳PEEP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1时两组动态肺顺应性(Cdyn)、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ΔP、氧合指数(O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两组Cdyn、OI均高于同组T1时,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peak、Pplat、ΔP低于同组T1时,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T1~T3时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试验组低氧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将基于EIT技术的个体化PEEP用于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能有效改善苏醒期呼吸力学及氧合功能,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苏醒期质量,但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 任泰林, 王若楠, 吴秋岩, 唐逊, 李思进
    2025,48(3): 379-384.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1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心肌室壁运动功能障碍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结构及功能损伤的重要早期病理生理过程,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是目前评价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活力的重要的无创性影像学技术,其通过后处理软件可获得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功能参数。随着心脏专用SPECT、采集方案、图像重建算法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心肌室壁运动功能的评估在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中的应用不断拓展。本文就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室壁运动在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主的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风险分层、预后评估等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方面展开综述,总结其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新思路。

  • 邹桥, 冷晓玲, 樊喜文
    2025,48(3): 385-38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2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超声影像组学技术可以从超声影像中提取大量定量特征,运用先进的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以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近年来,随着瘤周影像组学领域的兴起,为评估肿瘤微环境、预测肿瘤侵袭转移潜能、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瘤周影像组学概述及超声瘤周影像组学在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病理诊断、淋巴结状态、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乳腺肿瘤的精准诊疗实践提供指导。

  • 曹佳智, 凌文武
    2025,48(3): 390-39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3.2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伤口的存在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也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负担。超声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在伤口愈合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伤口的愈合过程、超声的生物学效应、超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超声治疗的主要参数、超声在不同类型伤口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超声协同其它疗法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