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来源期刊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0
      

  • 全选
    |
  • 杨静文, 阮晓苗, 曹佳智, 凌文武
    2025,48(1): 17-2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0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的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分类与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肝癌(HCC)病理分化程度和微血管侵犯(MVI)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行肝脏CEUS检查的HCC患者共368例,其中男298例,女70例,年龄25~85(55.72±10.60)岁。根据病灶的分化程度及MVI情况,对临床特征、CEUS表现及LI-RADS分类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根据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化程度分级,其中112例为低分化,239例为中分化,17例为高分化。病理结果显示142例为MVI阳性,226例为MVI阴性。HCC病灶大小随分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P<0.001)。MVI阳性病灶大于MVI阴性病灶(P<0.001)。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HCC中呈现轻度或晚期廓清的比例分别为59.8%、67.4%、70.6%,LI-RADS分类判定为LI-RADS 5类的比例分别为58.0%、66.5%、70.6%,两者比例均随分化程度增加而升高。低分化HCC的早期或明显廓清的比例为38.4%,中分化为28.0%,高分化为5.9%,LI-RADS判定为LI-RADS M类的比例分别为40.2%、28.9%、5.9%,分化程度增加,两者比例均呈降低的趋势。HCC分化程度增加,MVI阴性比例增加(P<0.001)。MVI阳性和阴性之间的CEUS特征包括动脉期增强和廓清及L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肝硬化背景下,HCC的CEUS LI-RADS分类与其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灶分化程度越高,LI-RADS 5类占比越高,分化越低,LI-RADS M类比例增加。

  • 廖琪, 杨晨, 郝璐, 琚超, 王红
    2025,48(1): 24-3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0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神经黑色素磁共振成像(NM-MRI)联合定量磁化率成像(QSM)技术在帕金森病(PD)分期及认知功能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4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2例PD患者及22例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进行磁共振NM-MRI及QSM扫描。利用后处理软件获取所有受试者黑质(SN)的对比度噪声比(CNR)及磁化率(MSV)值,比较CNR值和MSV值在不同分期PD中的差异。运用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单一参数及联合参数在PD分期和认知功能评估中的诊断效能。 结果 PD组黑质(SN)的CNR值均低于HC组(P<0.05)、MSV值均高于HC组(P<0.05)。早期PD组CNR值高于中期PD组与晚期PD组(P<0.05),晚期PD组MSV值高于早期PD组及中期PD组(P<0.05)。PD组CNR值与 MoCA评分、MMSE评分呈正相关,与UPDRSIII评分呈负相关(P<0.05); PD组MSV值与 MoCA评分、MMSE评分呈负相关,与UPDRS-III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鉴别早期PD与中期PD方面,ROC曲线显示NM-MRI、QSM及二者联合的AUC值分别为0.778、0.783、0.820。在PD认知功能评估方面,ROC曲线显示NM-MRI、QSM及二者联合的AUC值分别为0.821、0.787、0.830。二者联合在鉴别不同PD分期及PD认知功能评估方面的效能高于单一技术。 结论 NM-MRI联合QSM成像技术在PD分期及认知功能评估具有较高诊断效能,能够识别早期PD患者,以及为PD患者的认知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 杨凌乔, 杨俊, 马梦伟, 陈卫国, 徐泽园
    2025,48(1): 31-3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0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X线征象及临床信息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9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乳腺X线征象及临床信息,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高级别(n=109)及高级别(n=130)。把采集的10个临床信息及15个乳腺X线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构建极端梯度提升、逻辑回归、多项式朴素贝叶斯3种机器学习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为主要指标择出最优模型。 结果 极端梯度提升、逻辑回归、多项式朴素贝叶斯训练集的AUC值分别为0.790、0.794、0.802,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760、0.758、0.774,准确度分别为0.760、0.759、0.774,敏感度分别为0.725、0.825、0.800,特异度分别为0.625、0.434、0.625。 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多项式朴素贝叶斯的预测效能最优。

  • 李萍, 杨红宇, 周林燕, 康春松
    2025,48(1): 37-4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0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价肥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几何构型和心肌力学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3年1~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52例,依据BMI分为正常体质量组(n=62)、超重组(n=50)、肥胖组(n=40),另收集健康对照组50例。获得常规及整体纵向应变(GLS)参数。比较各组间超声参数的差异及4种左室几何构型的发生率。 结果 从对照组到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肥胖组的GLS逐渐减小,对照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肥胖组的左室质量指数逐渐增大(P<0.05);超重组、肥胖组的离心性肥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体质量组;从对照组到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肥胖组的向心性肥厚发生率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BMI、高血压病程与GLS呈负相关;年龄、收缩压、BMI与左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BMI是GLS的影响因素;BMI是左室质量指数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肥胖对高血压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及左心室肥厚有叠加作用。BMI升高是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及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肥胖更易导致左室发生向心性肥厚,由于向心性肥厚与心血管风险高、预后差相关,早期识别、干预此类患者的左室几何结构受损有助于减少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 徐龙, 李鑫, 张丽, 于楠, 段海峰
    2025,48(1): 44-5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0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辐射剂量扫描联合深度学习重建(DLIR)算法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4年3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CT引导下肺穿刺患者,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将60例肺穿刺活检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剂量组(B组)。A组为100 kV,噪声指数(NI)=15;B组NI=45,其余扫描参数均相同。在常规剂量组中首次和末次全肺扫描分别采用A、B组参数扫描,用于评价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改善图像质量潜能。A组中首次全肺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和权重为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V(50% ASIR-V)重建,末次全肺扫描采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的3种强度(DLIR-L、DLIR-M、DLIR-H)重建图像。分别测量脊柱旁肌肉、皮下脂肪及主动脉血管CT值和SD值,计算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比A、B两组的患者基线特征、穿刺过程中总的辐射剂量、病理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5种不同条件下重建图像在肌肉、皮下脂肪及主动脉血管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值、SNR和CN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分析显示,DLIR-H图像与50% ASIR-V图像在肌肉、脂肪、血管SD和S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P vs DLIR-H和DLIR-L vs DLIR-H组的CN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总辐射剂量相比,B组总辐射剂量减少约93.6%(P<0.001)。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穿刺需要,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病理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剂量CT扫描结合DLIR重建,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且不影响穿刺安全性和病理阳性率。

  • 谭璨, 黄丽娟, 邱维加, 陈鹏, 韦寅
    2025,48(1): 51-57.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0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双标记延迟时间(PLD)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评估及早期梗死增长预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 3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24 h内行常规MRI、DWI、SWI、PLD 1.5 s及2.5 s 3D ASL检查,其中21例患者于发病后第7天复查常规头颅MRI、DWI检查,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不对称突出的静脉异常(PVS)及评分、DWI梗死面积、PLD 1.5 s及2.5 s CBF值(梗死区及镜象区、梗死区周围及镜象区)、rCBF值(患侧CBF值/镜象侧CBF值)、PLD 1.5 s、2.5 s缺血半暗带面积、2次检查DWI脑梗死面积增长值、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PVS出现情况将患者划分为PVS阳性组、PVS阴性组,分析32例患者组间影像指标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21例患者脑梗死增长值与SWI、ASL指标相关性。 结果 PVS阳性、阴性组首次NIHSS评分、DWI梗死面积、CBF1.5 s梗死周围、rCBF1.5 s梗死周围区、rCBF2.5 s梗死周围区、CBF2.5 s梗死区、rCBF2.5 s梗死区、PLD 1.5 s及2.5 s缺血半暗带面积、PLD 1.5~2.5 s半暗带面积差、7 d后梗死面积增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7 d后梗死面积增长值与首次检查PVS静脉评分、DWI梗死面积、PLD1.5 s及2.5 s半暗带面积呈正相关(P<0.05),与rCBF1.5 s梗死区、rCBF1.5 s梗死周围区、rCBF2.5 s梗死区、rCBF2.5 s梗死周围区呈负相关(P<0.05)。 结论 SWI检查PVS征反映了更低的血流灌注、较大的梗死面积、缺血半暗带面积及入院严重程度,对短期内梗死面积增长有一定的预测性,联合ASL多模态功能成像能够更精准了解梗死区域血流灌注状态及脑组织缺氧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蒲洪波, 尹再航, 刘蓓蓓, 王波, 赖灿
    2025,48(1): 58-6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0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儿童PPB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13例均行胸部X线摄影、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MRI检查。 结果 本组病例病灶位于右侧胸腔7例,左侧胸腔6例,瘤体直径7.87±2.48 cm;囊性病灶6例,囊实性病灶5例,实性病灶2例;CT增强扫描病灶囊性区无强化,囊实性、实性病灶的实性成分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合并胸腔积液5例,气胸1例,肺内转移1例。影像学分型:Ⅰ型6例、Ⅱ型3例、Ⅲ型4例,病理分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2例。 结论 PPB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相关,确诊需要依据病理和免疫组化。

  • 马一鸣, 姚梅, 牡丹, 张鑫, 刘任远, 张冰, 杨尚文, 李清霞
    2025,48(1): 64-6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1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光谱CT(IQon CT)联合补偿策略技术是否能在限制总辐射吸收率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80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A、B两组,40例/组。A组使用100 mL对比剂,注射流速为5.0 mL/s,行传统剂量IQon CT扫描(管电压120 kV,320 mgI/mL威视派克注射液);B组使用40 mL对比剂,注射流速为 3.5 mL/s,行补偿策略IQon CT扫描(管电压70 kV,270 mgI/mL威视派克注射液)。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主、客观评价[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计算辐射剂量[容积剂量指数(CTDIvo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与对比剂碘吸收系数。 结果 两组图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主观质量评分 ≥3分,两组图片一致性高(P<0.05)。两组图像各亚组的CT值、SNR和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CT值均低于B组,其中B组在40 keV单能量图像具有最优的CT值、CNR和SNR。B组CTDIvoI减少66.7%,DLP减少83.8%,ED减少75.6%(P<0.05)。B组对比剂碘吸收系数比A组降低70.1%(85.2 g vs 25.4 g)。 结论 IQon CT联合补偿策略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 武玫, 陈志晔
    2025,48(1): 70-7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1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MRI灰度共生矩阵技术在量化评估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早期髁突骨质改变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2022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行颞下颌关节MRI检查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60例(120侧关节),按单侧关节盘移位情况分为正常组(NC)、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ADDwR)及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ADDwoR),选取闭口位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序列进行髁突骨质的灰度共生矩阵分析,主要评估参数包括角二阶矩、对比度、自相关、逆差矩及熵。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ANOVA方差分析评估3组间的纹理特征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及AUC值评估各参数的诊断性能。 结果 3组纹理特征参数对比中角二阶矩和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关节盘前移位组的角二阶矩高于正常组,熵值低于正常组;对比度、自相关及逆差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纹理特征参数角二阶矩及熵在NC-ADDwoR组、ADDwR-ADDwoR组的AUC均>0.7,其中角二阶矩和熵在NC-ADDwoR组诊断效能最高,截断值分别为1.50、6.49,AUC分别为0.75、0.75,敏感度分别为54.30%、51.40%,特异度分别为90.00%、94.00%。 结论 MRI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参数角二阶矩及熵可以量化评估TMD患者髁突骨质的纹理特征改变,对TMD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及颞下颌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 陈畅, 边传振, 梅俊清, 马洪兵
    2025,48(1): 76-81.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01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验证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条件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可行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行CCTA检查的BMI正常患者86例,随机分成A、B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Smart-mA管电流自动控制技术、Auto Gating、Smart Phase及冠状动脉冻结技术,噪声指数(NI)均设置为12.2 HU,对比剂均选用碘海醇(350 mgI/mL)。A组管电压为70 kV,对比剂用量为(体质量×0.275)mL;B组管电压为120 kV,对比剂用量为(体质量×0.55)mL。A组采用DLIR算法进行图像重建,B组采用50% ASIR-V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分别测量并计算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近段CT值及其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边缘清晰度等客观评价指标,采用双盲法比较2种重建方法主观图像质量。 结果 A、B两组患者在左主干动脉兴趣区CNR和左回旋支动脉近段兴趣区S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0.252),其余兴趣区CNR和SNR均为A组大于B组(P<0.001),A组左前降支动脉近段兴趣区边缘上升距离小于B组(P<0.001);A、B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但A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优于B组(P<0.001);辐射剂量:A组ED为0.81±0.40 mSv,B组ED为2.84±1.50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比剂用量:A组为22.11±3.31 mL,B组为34.40±2.9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DLIR算法能够降低CCTA检查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戚轩, 王武陵, 杨宏楷, 程卫群, 翟承凤, 杨馨, 段绍峰, 何永胜
    2025,48(1): 82-9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13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联合临床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寻找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预测价值最高的机器学习模型。 方法 收集175例乳腺癌患者,包括40例TNBC和135例非TNBC患者,按7∶3分为训练集(n=123)和验证集(n=52),使用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多参数的预测模型,并与临床特征联合建模,通过ROC曲线评价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病灶边界、WHO分级及T2WI信号在TNBC和非TNBC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rbf_SVM建立的Model-T2WI、Model-DWI、Model-DCEphase2、Model-DCEphase7 、T2WI+DWI、DCEPhase7+T2WI、DCEPhase7+DWI、DCEPhase7+T2WI+DWI、DCEPhase7+T2WI+DWI+Clinic的9个模型中,DCEPhase7+T2WI+DWI+Clinic的影像组学建立的预测模型效能最高,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2、0.936。 结论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TNBC,有助于TNBC的临床诊疗管理。

  • 彭成远, 曾春意, 吴宗山, 周坤生
    2025,48(1): 91-96.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14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影像数据、临床-实验室数据构建融合模型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2023年3月六安市人民医院头颅CT诊断为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363例,使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出院6月后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根据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n=175)和预后不良组(n=188)。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及其各百分比、D-二聚体以及首次头颅CT平扫中勾画并提取的血肿影像数据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分别构建临床-实验室数据模型、影像数据模型和融合模型。 结果 两组GC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脑室有无积血、血肿球形度、表面积以及费雷特直径等影像学资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实验室数据模型、影像数据模型以及融合模型的AUC分别为0.82(95% CI:0.78~0.86)、0.80(95% CI:0.75~0.84)和0.86(95% CI:0.82~0.89)。Delong检验显示融合模型性能与单一临床-实验室数据模型、影像数据模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影像数据联合临床、实验室数据构建的融合模型对预测自发性脑出血的不良预后有较显著价值。

  • 曹慧萍
    2025,48(1): 97-10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15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影像及病原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2024年6月于我院儿科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110例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 结果 MP感染最多见于6~13岁儿童,主要表现于呼吸系统(100%),咳嗽(98.2%)与发热(78.2%)最为多见。其中,2.8%的患者为类百日咳样表现,7.0%的患者表现为低热。肺外表现以消化道为主(49.1%)。血常规检查中有31.9%的患儿出现了白细胞计数异常,包括白细胞计数增高(26.4%)和白细胞计数减少(5.5%)。胸部影像学显示64.4%患儿为支气管炎表现,35.6%的患儿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像。该地区肺炎支原体容易合并流感病毒感染(包括甲流、乙流,占30%)。所有患者均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治愈67.3%,好转32.7%。 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肺外表现以消化道为主,白细胞计数可以增多或减少,胸部影像学表现以支气管炎为主,肺炎支原体容易合并流感病毒感染,本组病例未发现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

  • 薄祥坤, 朱日祥, 陈晋, 陈赛赛
    2025,48(1): 104-108.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16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18F-FDG PET/CT联合血清RNA结合基序蛋白38(RBM38)检测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 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8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复发/转移,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48)、未发生组(n=72)。所有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18F-FDG PET/CT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和血清RBM38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RBM38水平和SUVmax、MTV、TLG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RBM38、SUVmax、MTV、TLG及联合诊断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结果 发生组的RBM38水平低于未发生组,SUVmax、MTV、TLG水平高于均未发生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RBM38水平与SUVmax、MTV、TLG水平呈负相关性(r=-0.600、-0.606、-056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MTV、TLG、RBM38及联合诊断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0.732、0.706、0.737、0.910,敏感度分别为64.58%、66.67%、70.83%、79.17%、89.58%,特异度分别为76.39%、72.22%、65.28%、62.50%、75.0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联合血清RBM38检测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较高,有助于提高临床预测和诊断的准确性。

  • 苏丹, 杨冠, 张驰, 王子文, 王文
    2025,48(1): 109-113.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17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腰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之一,也是导致全球残疾或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终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慢性腰痛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理疗、中医针刺等,但慢性腰痛的治疗效果尚无客观评价手段和统一标准。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常用于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慢性痛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本文回顾了近期针刺治疗慢性腰痛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以期为针刺治疗慢性腰痛提供客观的疗效评估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

  • 滑文婷, 李晓涛, 田利民
    2025,48(1): 114-119.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18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1型糖尿病(T1DM)发病率的增加以及患者预期寿命的延长,T1DM相关脑损伤及其引起的认知功能异常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有多项研究表明T1DM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近年来,MRI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探索T1DM相关脑损伤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证据。本文围绕T1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MRI技术在研究其脑损伤中的应用以及潜在的病理机制进行综述,通过对既往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深入理解T1DM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期早期识别和干预T1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 韩梦园, 段舒惠, 徐浩洋, 熊正彪, 王坤, 刘菲菲, 闫俊红
    2025,48(1): 120-125.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19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肝脏疾病发病率高且预后较差,剪切波弹性成像作为近年来评估肝脏疾病的超声新技术,其局限性在于评估组织弹性时忽略了组织黏度的影响。剪切波频散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超声成像技术,通过测量剪切波的频散斜率能够评估组织的黏弹性特性。肝脏具有黏性和弹性力学特性,因此剪切波频散成像有望成为评估肝脏疾病的重要工具。本文从剪切波频散成像的物理原理,以及其在评估弥漫性肝脏疾病与局灶性肝脏疾病中的具体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展开综述,总结剪切波频散成像尚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旨在为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

  • 魏文恺, 崔磊
    2025,48(1): 126-130. DOI:10.12122/j.issn.1674-4500.2025.01.20
    摘要 ( ) HTML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同时也是癌症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通常表现为肺结节。CT是评估肺结节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双能CT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获取两种不同能量谱的图像,双能CT实现材料分解,生成特定于材料和能量的图像。现有研究表明,双能CT不仅可以用于鉴别肺结节良恶性、预测肺癌病理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和肺癌基因表达,还可以评估肺癌疗效及预后。本文就双能CT材料分解图像在鉴别肺结节良恶性、预测肺癌病理分型、肿瘤分化程度、肺癌基因表达、疗效评估及预后等临床应用方面展开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双能CT材料分解图像在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决策提供更科学准确的依据,推动肺癌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