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右室量化分析系统(RVQAS)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00例, 根据患者28 d后的预后结果, 分为生存组(n=76)和死亡组(n=24), 使用床边超声通过RVQAS记录患者右室的定量医学参数。同时采集患者入院当天血清中相关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 将上述结果纳入统计分析。
死亡组中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高于生存组, 死亡组中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心输出量、右心室心指数、右心室每搏输出量、右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低于生存组(P < 0.05)。死亡组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高于生存组(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患者死亡与RVEDV、RVEDVI、RVESV、RVESVI、CK和cTnI呈正相关, 与RVEF呈负相关(P < 0.05)。以脓毒性休克死亡者为阳性样本, 存活者为阴性样本, ROC曲线显示单个指标RVESVI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48, 联合诊断中RVESVI联合CK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9, 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最高。
通过RVQAS测定患者右室功能可以为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其中RVESVI联合CK对患者死亡预测价值最高, 应更早应用于临床, 为患者早期诊疗带来较大获益。
评估临床医用1.5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不同时间点(6 h、3 d、5 d、7 d、14 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颅脑病变成像的可行性及其影像学特征变化。
随机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10~12周龄), 通过线拴法建立永久性SD大鼠的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使用医用1.5T MR成像仪在不同时间点(6 h、3 d、5 d、7 d、14 d)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进行T1WI、T2WI、T2 FLAIR、DWI成像扫描, 观察不同分期梗死大鼠脑磁共振图像形态及信号强度变化。
1.5T MR成像仪所作DWI图像可以用于诊断大鼠超急性期脑梗死, 并直观表现梗死程度和范围; 模型鼠脑梗死病灶在不同分期呈现不同的影像学改变, 随着时期进展, 常规核磁序列呈现的大鼠梗死病灶信号强度及病灶形态有所改变。
临床医用1.5T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有效监测不同时间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颅脑病变动态变化, 特别是DWI序列在超急性期梗死诊断中表现出色, 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探讨基于V-Net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胰腺及其肿瘤自动识别和分割任务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9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且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186例患者的增强CT影像资料, 经过筛选, 共纳入108例胰腺癌病例, 随机搜集同期37例正常胰腺病例用于对照, 最终共纳入145例数据, 构成本研究的数据集。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 在动脉期CT图像上进行人工标注感兴趣区域(ROI), 包括胰腺头颈部、体尾部和肿瘤, 通过计算敏感度、特异度、F1分数等指标评估模型对胰腺肿瘤的识别能力, 并进行Kappa一致性验证。采用Dice系数定量评估模型的分割能力, 并获取可视化结果进一步评估。
基于V-Net的模型识别胰腺肿瘤的敏感度为0.852、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0.698, F1分数高达0.920。一致性验证显示, Kappa系数为0.746(P < 0.05)。在分割任务中, 胰腺肿瘤、胰腺体尾部和胰腺头颈部的Dice系数分别为0.722±0.290、0.602±0.175、0.567±0.200。
本研究构建基于VNet的深度卷积网络模型, 有效完成了胰腺及其肿瘤自动识别与分割, 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为探索胰腺肿瘤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应用多导睡眠图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BG-EPVS)与睡眠结构的关系。
纳入2023年2月~2024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完成3.0T磁共振的95例CSVD患者。采用视觉量化评估法对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进行评估分级, 并根据评级将患者分为无-轻度BG-EPVS组(n=45)和中重度BG?EPVS组(n=50)。所有患者均接受整夜多导睡眠监测, 并记录相关数据,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多导睡眠图参数。
两组性别、BMI、吸烟和饮酒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轻度BG-EPVS组相比, 中重度BG-EPVS组的年龄更高, 腔隙性脑梗死、肾功能不全所占比例更高(P < 0.05)。与无-轻度BG-EPVS组相比, 中重度BG?EPVS组的REM睡眠持续时间、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P < 0.05)。两组在睡眠进程参数、睡眠质量参数和其他睡眠结构参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REM睡眠持续时间、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BG-EPVS等级呈负相关(P < 0.05), NREM睡眠N1、N2、N3期睡眠持续时间及NREM睡眠N1、N2、N3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BG-EPVS等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年龄增加、腔隙性脑梗死、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是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中重度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年龄较高、腔隙性脑梗死、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的患者更易发生BG-EPVS, 提示调节睡眠结构尤其是改善REM睡眠质量, 可能在预防BG?EPVS中发挥重要作用。
观察不同年龄段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表现,并基于MRI成像采集各年龄段失眠患者脑核磁数据,比较其丘脑亚区的体积差异,探讨睡眠障碍与丘脑亚区体积之间的相关性。
纳入2023年7月~2024年6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原发性失眠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75岁),20例/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各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失眠程度,并采用西门子3.0T Prisma核磁成像系统,采集患者3D T1结构像数据,自动分割并测量丘脑及6个亚区的体积,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丘脑亚区的体积差异;同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患者睡眠障碍表现与丘脑亚区体积的相关性。
不同年龄段的原发性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及失眠程度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侧丘脑、外侧丘脑、后部丘脑和丘脑总体积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效率与后部丘脑体积呈负相关(r=-0.274,P=0.038)。
不同年龄段的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障碍表现不同,利用MRI成像采集并分析失眠患者脑核磁数据发现可能与丘脑系统部分脑区灰质结构萎缩有关,这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改善临床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探讨超低剂量CT(ULDCT)结合深度学习重建(DLIR)算法在肺结节评估中的可行性。
于2023年6月~11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前瞻性纳入142例因肺结节复查的患者,同时接受标准剂量CT检查(SDCT)和超低剂量CT检查(ULDCT)。SDCT采用基于多模型的迭代重建40%(ASIR-V40%)(A组),ULDCT分别采用ASIR-V40%(B组)和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DLIR-H)(C组)。记录两种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和3组图像人工检测结节数。测量3组图像肺组织、主动脉、肌肉的CT值和噪声值(SD),并计算各组织的信噪比(SNR)。采用双盲法对3组图像肺结节的恶性征象(毛刺、分叶、空洞或空泡、胸膜牵拉征、血管穿行)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超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胸部CT检查对肺结节恶性征象的诊断效能。对3组图像的定量指标和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ULDCT相较于SDCT辐射剂量降低约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图像肺组织、主动脉和肌肉的SD值低于B组,信噪比高于B组,肺结节恶性征象的显示能力优于B组(P < 0.05),与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肺结节检出数量分别为187、179、187个。与病理结果对照,A组和C组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效能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超低剂量胸部CT结合深度学习重建能够获得与标准剂量ASIR-V40%重建相当的图像质量,且对肺结节的检出及征象显示良好,临床可用于对肺结节的评估。
探讨直肠注水多模态MRI高分辨扫描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1月经本院拟诊为肛瘘的患者进行MR检查,先行MRI常规序列扫描,直肠注水后再行同样序列及动态增强MRI(DCE-MRI)检查,比较各常规序列上瘘管以及瘘管与邻近括约肌关系清晰度,选出最优序列;在最优序列上做注水前后瘘管长度、瘘管最大直径及瘘管内口直径变化的对比分析,并比较瘘管的检出率。
4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肛瘘患者中共有67个瘘管。注水前T1WI、压脂T2WI、三维翻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STIR-TSE)序列以及注水后DCE-MRI对瘘管以及瘘管与邻近括约肌关系清晰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3D-STIR-TSE序列最具优势。(3D-STIR-TSE)序列直肠注水前、后对瘘管长度、瘘管最大直径、瘘管内口直径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注水前、后瘘管清晰度对比中,注水前检出率为89.55%(60/67),注水后检出率为98.51%(66/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
在多模态MRI对肛瘘诊断检查中,以3D-STIR-TSE序列最优;直肠注水多模态MRI检查操作简单,可提高瘘管的诊断能力,是常规MRI检查的重要补充。
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与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超声及MRI对致密型乳腺肿块型病变的诊断效能。
由高、低年资医师各1位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本院在同时行FFDM及DBT检查的223个致密型乳腺的肿块型病灶以及同时行FFDM、DBT、超声及MRI检查的97个致密型乳腺的肿块型病变,分别进行BI-RADS分级,定义4a级及以下为良性,4b级及以上为恶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获取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与ROC曲线对比高低年资使用FFDM及DBT的诊断效能,以及FFDM、DBT、FFDM联合DBT、超声与MRI在乳腺肿块型病变中的诊断效能。
高年资医师DBT诊断与病理结果有较高程度一致性(Kappa)=0.712,低年资医师FFDM诊断效能低于低年资医师DBT及高年资医师FFDM及DBT(AUC=0.610、0.808、0.652、0.855);DBT、FFDM+DBT及MR检查的诊断结果与病理金标准均有较高一致性,且一致性递增(Kappa=0.688、0.707、0.792),在全部肿块型病变中,FFDM、FFDM+DBT与MRI对乳腺肿物的诊断效能逐渐升高(AUC=0.690、0.815、0.888)。
DBT技术能显著提升医师对肿块型病变的诊断能力,对于低年资医师提升效果更为显著,诊断效能接近MRI水平;DBT与FFDM+DBT相比较,其病理一致性稍弱,但诊断效能相当。
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CT小肠造影(CTE)特征及对病情的评估价值。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4年4月本院收治的CD患者82例,根据CD活动指数(CDAI)将患者分为缓解期组(n=34,CDAI < 150分)、活动期组(n=48,CDAI≥150分),两组均行CTE检查,对比两组CTE影像特征,采用ROC曲线分析CTE影像特征对CD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
缓解期组与活动期组患者在强化方式、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大、齿梳征和蜂窝组织炎等特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缓解期组患者肠壁厚度、动脉期CT值及静脉期CT值均低于活动期组(P < 0.05);ROC结果显示,肠壁厚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及其联合检测(并联)评估C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0.775、0.808、0.920(P < 0.05)。
CTE可全面清晰显示CD患者肠壁及肠外表现,且其定量参数肠壁厚度、动脉期CT值及静脉期CT值有助于评估C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探讨 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在儿童梅克尔憩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通过对2017年1月~2022年1月因便血、肠梗阻等症状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39例临床疑似梅克尔憩室的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基本信息、血常规、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腹部超声和手术病理结果。
39例患儿中,25例经手术证实为梅克尔憩室。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敏感度为64.00%,特异性为92.31%,阳性预测值为94.12%,诊断准确率为71.79%。梅克尔憩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均低于非梅克尔憩室组(P < 0.05)。将梅克尔憩室组根据手术前 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的结果分为真阳性组(n=16)与假阴性组(n=9),真阳性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均低于假阴性组;真阳性组病灶最大径大于假阴性组;经病理证实真阳性组均存在异位胃粘膜,假阴性组6例存在异位胃粘膜,两组间是否存在异位胃粘膜组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对儿童梅克尔憩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探讨使用低对比剂用量与低流速结合新虚拟单能量成像(Mono+)技术对主动脉CT影像中血管强化程度及图像质量的影响。
前瞻性采集2023年12月~2024年4月疑似有主动脉夹层于我院行CTA检查的120例患者数据,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60例/组。常规组运用常规扫描;实验组使用双能扫描。对主动脉及其各分支的CT值和噪声值(SD)进行测定,并以T12层面后侧肌群的SD值作为基准噪声,计算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利用Mono+技术,分别得出40、45、50、55、60、65、70 keV单能量图像,分析这些单一能量影像的客观与主观评判标准,并对对比剂的药量、注射速率、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和评估。
7组单一能量中,主动脉及其分支的CT值、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随着电压的升高而逐渐下降(P < 0.05)。其中,60 keV组的图像主观评分最高(P < 0.05);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对比剂用量减少18%;速率减低为2.54±0.09 mL/s(P < 0.05);此外,实验组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等比对照组减少约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在主动脉CTA成像中,将低对比剂用量低流速和Mono+技术相结合是可行的,与传统成像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仅能满足临床图像质量的需求,还能显著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注射速率以及辐射剂量。
探讨结合临床特征和普通CT平扫影像学特征的联合模型在预测直径不超过30 mm原发型肺腺癌浸润性方面的有效性。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术前胸部CT平扫的107例肺结节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及浸润性腺癌4组。将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归类为非侵袭组(n=73,男性22例,年龄49.73±13.92岁),浸润性腺癌患者归类为侵袭组(n=34,男性14例,年龄57.53±12.00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影像资料等,比较组间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预估肺腺癌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
两组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肺结节特征,包括结节类型、病变部位、平均直径、形状、边缘、边界、毛刺征、胸膜牵拉征、肺气肿、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及血管类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节平均直径和血管类型被确定为肺腺癌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诊断肺腺癌侵袭性的AUC为0.891(95%CI:0.816~0.956)。在最佳约登指数0.514的条件下,结节平均直径截断值为9.75 mm,模型的敏感度为0.706,特异度为0.808。
肺结节的普通CT平扫影像学特征对于术前评估肺腺癌的侵袭性具有重要意义,结节的平均直径和血管类型是预测肺腺癌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在低剂量肾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收集2022年5月~2023年10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能谱CT肾静脉成像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A、B两组,20例/组。A组采用常规120 kVp管电压,对比剂浓度600 mgI/kg,采用40%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重建;B组采用宝石能谱成像模式扫描,对比剂浓度450 mgI/kg,采用40% ASIR重建最佳单能量图像。分别测量左肾静脉、右肾静脉及同层面左侧竖脊肌的CT值及SD值,并计算左、右肾静脉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值。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五分法对肾静脉图像进行双盲法主观评分。记录两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辐射剂量。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对比剂碘摄入量、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分别减少26.2%和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肾静脉CT值、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值均高于A组(P<0.05),SD值低于A组(P<0.05)。B组图像主观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能谱CT最佳单能量可以显著降低肾静脉成像的对比剂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并可获得优于常规120 kVp扫描的肾静脉图像。
探讨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9月在我院核医学科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4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 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测量胃癌原发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峰值标准摄取值(SUVpeak)、最大去脂肪标准摄取值(SUL)、糖酵解总量(TLG)、肿瘤代谢体积(MTV),并记录其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分别比较不同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组间代谢参数及肿瘤标志物的差异,并分析代谢参数、肿瘤标志物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不同临床分期间SUVmax、SUVpeak、SUVmean、SUL、TLG、MTV及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72-4阳性率检测值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分化程度MTV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Vmax、SUVpeak、SUVmean、SUL、TLG及CEA、CA19-9、CA72-4阳性率检测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Lauren分型间各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Vmax、SUVpeak、SUVmean、SUL、TLG、MTV与CEA、CA19-9、CA72-4联合预测临床分期的正确率可达92.7%。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反映肿瘤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对于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能谱CT低用量、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不同权重ASIR-Ⅴ技术在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
前瞻性收集2023年11月~2024年4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门静脉CT检查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42例/组。A组行能谱CT联合前置60% ASIR-Ⅴ扫描,碘佛醇320 mgI/mL,用量按1.2 mL/kg计算,按10 keV的间隔提取40~80 keV的单能量图像,再间隔20%的权重重建后置ASIR-Ⅴ 20%~80%重组,得到20个亚组的门静脉图像;B组行常规CT联合前置0% ASiR-Ⅴs扫描,碘佛醇350 mgI/mL,用量按1.5 mL/kg计算,自动输出120 kV、前后置0% ASIR-Ⅴ的图像。分别测量计算两组图像门静脉主干最大层面及同层面肝脏实质和竖脊肌的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综合评价出A组中得分最高的亚组命名为A1组。
固定单能量能级时,增加后置ASIR-Ⅴ的权重,图像噪声降低(P<0.001),SNR和CNR增加。A组图像中,60 keV联合前置60% ASIR-Ⅴ,后置60% ASIR-Ⅴ的图像评分最高,其背景SD为26.06±3.95 HU,高于对照组18.80±2.39 HU(P< 0.001);A组SNR、CNR均高于B组(P<0.001),碘摄入量、有效辐射剂量低于B组(P<0.001)。A1组图像主观评分略低于B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门静脉能谱CT成像中,应用低用量、低浓度对比剂联合前、后置ASIR-Ⅴ技术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主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特征复杂,风险程度各异,因此早期诊断及精准的危险度评估对于后续的治疗至关重要。影像组学可以从不同模态的影像数据中提取并分析具有强代表性的定量影像特征,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结合临床数据,完成对病变诊断和预测等工作。现有研究表明,影像组学不仅能用于GIST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预后判断,还在基因突变状态评估和治疗反应预测方面展现出潜力。本文就影像组学在GIST早期鉴别诊断、危险度分级、基因突变预测、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综述,并报告其局限性,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但可有多系统受累和并发症,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RA的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PET越来越多地用于RA的诊断、监测治疗反应、预测缓解和诊断亚临床并发症。在这篇文章中,总结针对RA关节滑膜内的不同细胞所产生的因子进行分类综述,并对最近的研究热点,如PET/MRI及RA中的免疫细胞进行分析比较。尽管PET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评估和管理RA的工具,但在将PET纳入RA的标准临床管理之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但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mGluR5)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中起关键作用。抑郁动物模型研究及体外放射自显影技术为mGluR5在抑郁症的变化提供了的见解,但由于其向临床转化的局限性限制了进一步了解抑郁症。随着PET及放射性配体的不断发展,核素非介入性受体显像使得在体研究抑郁症mGluR5的可用性成为可能。本综述总结了mGluR5 PET放射性配体的发展,提供了支持mGluR5参与抑郁症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和临床前PET在体研究结果,讨论了mGluR5 PET显像在抑郁症中的潜在价值。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放射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然而,在放疗过程中,心脏不可避免地暴露于电离辐射中,从而增加心脏毒性的风险,尤其是缺血性心肌病等并发症。因此,在乳腺癌放疗中,如何有效保护心脏并降低其受照剂量成为治疗中的关键挑战。本文将从放疗对心脏的影响、心脏剂量限值、心脏区域自动分割技术以及降低心脏受照剂量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心脏的有效保护,从而降低心脏并发症的风险,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在帕金森病(PD)领域,睡眠障碍被公认为是最常出现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与该疾病运动性及非运动性症状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研究表明PD伴睡眠障碍(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较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疾病进展更快,且大多数睡眠障碍患者最终都会进展为PD。目前对于睡眠障碍与PD发病机制间的关联尚未充分阐明,因此及早发现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异常结构及功能变化,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及预防睡眠障碍向PD的转化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诸多神经影像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在PD伴非运动症状患者的研究中,如弥散张量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黑色素敏感成像、SPECT/PET及经颅超声等,它们在帕金森病的研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在疾病早期诊断、监测及明确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上述神经影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更全面地理解PD伴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