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脏磁共振(CMR)早期矛盾运动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征、危险分层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连续纳入2022年6月~2024年4月在我科住院并确诊的首发AMI患者77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4例,年龄61.75±11.92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行罪犯血管血运重建术,并在术后平均1周内行CMR检查。根据心肌应变是否出现矛盾运动,将其分为矛盾运动组(n=47)和非矛盾运动组(n=30)。所有患者平均随访7月,统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发生。
矛盾运动组患者的脑钠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高于非矛盾运动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矛盾运动组(P<0.05)。两组病变支数、罪犯血管、Gensin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R结果显示,矛盾运动组患者的梗死面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微循环障碍容积高于非矛盾运动组(P<0.05),而左房射血分数、左室射血分数、梗死节段径向应变、梗死节段周向应变、梗死节段纵向应变、整体径向应变、整体周向应变、整体纵向应变均低于非矛盾运动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梗死节段周向应变、整体纵向应变可以独立预测患者是否出现心肌矛盾运动。在矛盾运动组患者中,MACEs事件发生率高于非矛盾运动组(P<0.05),其中矛盾运动是AMI患者在接受成功血运重建后发生MACEs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2.551)。
CMR可以多角度评估AMI术后心功能状态,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改善临床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建立一种基于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的鼻咽癌循环肿瘤细胞鉴定方法,实现对鼻咽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无接触、无标记检测。
体外培养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和鼻咽癌细胞株Sune1,利用EpCAM、CD44、EGFR和波形蛋白适配体组装的纳米微流控芯片技术识别和亲和捕获单细胞,并使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对单细胞进行鉴定,得到单细胞拉曼光谱。以两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和线性判别分析构建分类器,对单细胞拉曼光谱进行建模分析。
共采集得到474个Jurkat细胞与Sune1细胞的单细胞拉曼光谱,其峰位分析结果显示:与Jurkat细胞相比,Sune1细胞中的腺嘌呤、胸腺嘧啶和鸟嘌呤含量显著下降(P<0.0001);羟脯氨酸、蛋白质和脂类的含量显著上升(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判别分析的预测准确率较高,能够有效区分两种细胞,预测准确率高达98.31%。
本研究基于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一种可能适用于鉴定鼻咽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可对鼻咽癌的临床微创诊断产生积极作用。
探讨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预测Luminal亚型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价值。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3年12月病理证实为Luminal型的IDC患者85例,其中Luminal A(LA)型38例,Luminal B(LB)型47例。比较两组病灶常规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特征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行单、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并建立逻辑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其预测LB型IDC的诊断效能。
与LA组相比,LB组病灶最大直径、富血供型占比、病灶内部最大杨氏模量(Emax)、瘤周平均杨氏模量(Emean shell-2.0)、最大杨氏模量(Emax shell-2.0)、造影灌注缺损占比、峰值强度(PI)、AUC、平均渡越时间均较大;始增时间(AT)、瘤周高回声晕占比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T、瘤周高回声晕为预测LB型的独立保护因素,PI、灌注缺损、Emax shell-2.0为预测LB型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LB型IDC的逻辑回归模型:Logit(P)=-9.868-2.004×瘤周高回声晕+2.896×灌注缺损-0.399×AT+0.379×PI+0.030×Emax shell-2.0。ROC曲线分析显示,逻辑回归模型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4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4%、89.5%。
不同Luminal亚型IDC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所建立的逻辑回归模型在预测Luminal亚型中具有应用价值,能够为各亚型IDC的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基于临床-MRI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中的价值。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16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12)和验证集(n=56)。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相关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于T2WI和T1WI增强序列矢状位手动勾画感兴趣区,提取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对影像特征降维并筛选最优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结合临床预测因子与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
两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其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932(95% CI:0.862~0.984)、0.896(95% CI:0.803~0.990)显著高于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可以术前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指导。
通过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研究椎动脉优势(VAD)与非VAD患者基底动脉的形态、斑块分布及强化方式的差异。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4年3月蚌埠医科大学第附属二医院行磁共振HR-MRI检查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底动脉形态、斑块特征。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正位视图,将患者分为VAD组(n=77)和非VAD组(n=23);测量椎动脉直径及基底动脉的直径、长度、弯曲方向和弯曲程度等参数。利用HR-VWI图像分析斑块的分布及强化程度,计算狭窄程度、重构指数及斑块负荷。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基底动脉的弯曲方向、弯曲程度及斑块的分布和强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基底动脉多向右侧弯曲。VAD组基底动脉的弯曲程度1级和3级占比较大,而非VAD组则主要集中在0级。VAD组斑块横向分布多位于腹侧壁(P=0.010),纵向分布多为远端斑块(P=0.047)。VAD组中斑块2级强化的比例显著高于非VAD组(P<0.05)。
HR-VWI作为一项无创性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的几何状态、血管壁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性或定量评估斑块特征和血管的重构状况、狭窄率等;椎动脉优势显著影响基底动脉的弯曲方向、弯曲程度及斑块的分布和强化程度。
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系统分析首次透析前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脑灰质体积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整体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及工作记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纳入2022年2月~2024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拟行血液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62例及及同期健康对照者37例,分别进行高分辨3D T1结构成像、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整体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及工作记忆任务),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的脑灰质体积差异,并在回归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后对差异脑区灰质体积与量表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ESRD组左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双侧中央前回、右侧颞极颞中回、左侧直回、左侧中扣带回、双侧眶部额上回、左侧颞中回、双侧海马、左侧梭状回灰质体积显著减小(P < 0.001,FWE校正);ESRD组患者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直回、左侧中扣带回、左侧眶部额上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上回及左侧海马体积与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 < 0.05);右侧颞极颞中回、左侧中扣带回、左侧梭状回及左侧颞上回体积与连线测试-A评分呈负相关(P < 0.05);左侧直回及左侧眶部额上回与2-back反应时结果呈负相关(P < 0.05)。
ESRD患者存在普遍脑灰质体积减小,且与整体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及工作记忆功能密切相关,可为观察ESR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影像学标记。
探讨基于双能量CT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胃间质瘤(GST)Ki-67表达水平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收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1月~2023年9月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ST患者105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74)及测试组(n=31)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再分为Ki-67高表达组及Ki-67低表达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分析肿瘤的常规CT特征,于静脉期图像测量、计算病灶双能量CT定量参数、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ASSO算法对上述特征进行筛选,使用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常规CT征象模型、双能量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对各模型诊断效能进行比较。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
肿瘤最大径、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6个影像组学特征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模型为最佳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效能。联合模型与其他3个模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模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基于双能量CT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在评估GST Ki-67表达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肝细胞癌Ki-67表达状态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1月~2024年5月经病理诊断的12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细胞增殖水平(Ki-67指数)将患者分为Ki-67高表达组(n=71)和Ki-67低表达组(n=51),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85)和验证集(n=37),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肿瘤直径、边缘、假包膜、瘤体区表观弥散系数(ADC)、肝胆期信号强度与正常肝实质信号强度比(SIR)、瘤周低信号]、AFP浓度及肿瘤分化程度差异,纳入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最具价值的参数,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效能。
训练集及验证集Ki-67高表达组甲胎蛋白≥20 ng/mL、肿瘤边缘不光滑、瘤周低信号高于Ki-67低表达组,ADC值和SIR低于Ki-67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肿瘤直径、假包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应用LASSO回归筛选出3个最有价值参数(肿瘤ADC值、SIR及肿瘤分化程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值及SIR是Ki-67表达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参数建立列线图模型,其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敏感度为81.2%,特异度为80%。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可在术前有效预测肝细胞癌Ki-67表达状态,从而实现肝细胞癌患者风险分层及个体化治疗。
探究自噬相关基因在肾细胞癌发展中的作用,基于自噬相关的基因及CT影像特点构建肾细胞癌患者预后模型。
从TCGA数据库下载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相关资料,结合自噬相关基因集,探索基于自噬相关基因的肾癌分子亚型及构建个体化自噬评分系统;通过分析TCIA数据库中肾细胞癌患者CT资料,构建自噬相关基因风险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肾癌患者预后。
将肾透明细胞癌分为两种新的分子亚型,预后较差的亚型患者伴有大量免疫细胞浸润(P < 0.05),且临床分级更高、分期更晚(P < 0.05)。高自噬评分患者的肿瘤基因突变频率明显增加、肿瘤体积更大、更晚期、预后更差(P < 0.05)。影像组学联合自噬相关基因模型可较准确预测肾癌患者预后(曲线下面积0.922,95% CI:0.852~0.993)。
自噬评分高的肾癌患者预后较差,影像组学联合自噬相关基因模型在预测肾癌患者预后中有较好前景。
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在超低剂量肺部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24年3~4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肺部CT平扫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GE Revolution CT扫描,固定管电压100 kVp,第1次采用噪声指数(NI)=15的常规辐射剂量扫描,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图像;第2次采用NI=45的超低辐射剂量扫描,中、高等强度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M、DLIR-H)进行对比。在3组重建图像上测量左上肺乏血供区域CT值与标准差值(SD),SD代表噪声,计算信噪比(SNR)。由2位放射科诊断医师采用5分法进行主观评价,比较3组客观数值和主观评分。
NI=45组约减少93.7%辐射剂量;DLIR强度影响超低剂量条件下客观指标,DLIR-H较DLIR-M有更低的噪声,更高的SNR(P < 0.05);2位医师对3组图像质量一致性评价好(Kappa值为0.952、0.846、0.903);对比3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合格率及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在减少93.7%辐射剂量条件下,DLIR能够获得与常规剂量接近的肺部图像,进一步减低了肺部疾病筛查的辐射剂量。
探讨合成磁共振成像(MAGiC)在干燥综合征(SS)诊断中的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前瞻性收集2023年2~10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SS患者36例作为SS组,选取同期3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C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双侧腮腺行T1WI、T2WI及MAGiC扫描,对MAGiC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T1、T2及质子密度(PD)mapping 3组定量序列。由2位医师分别测量双侧腮腺的T1、T2及PD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检验比较双侧腮腺MAGiC各定量值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双侧腮腺SS组与HC组间MAGiC各定量值的差异。对MAGiC定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计数资料绘制ROC曲线,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
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腮腺T2、PD值的ICC均 > 0.800,双侧腮腺T1值最低,ICC均 > 0.7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腮腺两组间MAGiC各定量值均具有高度相关性(r > 0.8)。两组T1、T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P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AGiC T1与T2值联合诊断的准确率(84.35%)及曲线下面积(0.88)最高,与T1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
MAGIC技术可以定量评估SS腮腺病变,MAGiC多定量值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分析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期感染MRI检查的优先检查,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
回顾性分析75例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期感染患者的MRI表现,与手术对照,比较各序列或序列组合的诊断率,统计能够完成诊断的优先序列和序列组合,探讨其诊断价值。
40例(53.3%)仅需斜轴位抑脂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一个序列即可完成诊断,33例(40%)需斜轴位抑脂FSE T2WI序列+斜轴位不抑脂FSE T2WI序列或斜轴位不抑脂FSE T1WI两个序列完成诊断,1例(1.3%)需斜轴位抑脂FSE T2WI序列+斜冠状位抑脂FSE T2WI序列3D重建完成诊断,1例(1.3%)需斜轴位抑脂FSE T2WI序列+斜轴位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完成诊断。
斜轴位抑脂FSE T2WI序列是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期感染的最基本序列;病灶定位不明确时需增加扫描斜轴位不抑 脂FSE T2WI序列或斜轴位不抑脂FSE T1WI序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多数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总扫描时间6~7 min;少数瘘管形态复杂的患者,需要扫描斜冠状位抑脂FSE T2WI序列并行3D重建;内口显示欠清的个别情况,可以尝试扩散加权成像序列。
研究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对妊娠期高血压(HIP)的诊断价值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纳入2021年3月~2024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50例HIP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视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HIP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血清ACE水平及心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分析超声心动图、血清ACE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超声心动图、血清ACE单独及联合诊断HIP的诊断价值。
研究组ACE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E/A)和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分数(RFF)低于对照组(P <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T(cTnT)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HIP患者E/A、RFF与cTnT、BNP呈负相关(P < 0.05),LVEF、ACE与cTnT、BNP呈正相关(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CE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的AUC值为0.619,E/A、RFF、LVEF及四者联合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的AUC值分别为0.700、0.706、0.793、0.880。
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清ACE水平可作为评估HIP患者心功能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利用四维自动右心室定量分析技术(4D Auto RV)评价肺切除术后患者的早期右心室容积和功能变化情况。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腔镜下肺结节肺切除术的患者51例,其中单纯肺段或肺楔形切除25例,肺叶切除26例。在进行肺切除的术前和术后1月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利用4D Auto RV技术评估肺切除术后右心室容积和功能的变化,右心室容积参数包括右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等。右心室功能参数包括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环纵向位移(TAPSE)、面积变化分数(FAC)及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PLS)、游离壁侧纵向应变(RV-FWPLS)。
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早期右心室容积增加,具体表现为手术前后的EDV、ESV发生变化(P < 0.05),每搏输出量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右心室功能参数FAC、RV-GPLS、RV-FWPLS在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对手术引起的右心室功能改变较敏感,而RVEF和TAPSE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纯肺段/楔形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切除范围对患者术后右心容积和功能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肺切除术后早期阶段,尽管患者可能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通过4D Auto RV技术发现术后右心室扩张,早期出现右心室轻度功能障碍,表现为FAC、RV-GPLS和RV-FWPLS减低。
乳腺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超声是乳腺癌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将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弹性成像等不同超声技术联合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有潜力帮助医生更高效、更精准的作出决策,为诊断乳腺癌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本文将对比不同超声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优劣,讨论深度学习联合多模态超声成像在乳腺癌诊断、预测和疗效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乳腺超声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全球女性健康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影像组学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医学图像的深层次信息,提供传统影像学检查及人眼无法识别的肿瘤内在异质性信息,但以往研究多围绕肿瘤本体特征,忽略了瘤周区域特征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将围绕基于乳腺X线摄影、磁共振及超声成像的瘤周影像组学在乳腺癌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分子分型预测、治疗疗效评估、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综述,阐述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以期促进乳腺癌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高致残性及高致死性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其起病隐匿且进展较快,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由于MRI可以无创性检测骨骼肌中病理改变并且量化疾病程度等优点,近年来,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针对常规MRI、定量MRI、多参数MRI以及MRI结合人工智能对监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疾病程度进行综述,提出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现阶段的局限性,并为后期展开相关研究,为疾病的诊断和精准量化病变肌肉的状态与监测肌肉病变的进展程度提供参考。
超声是诊断卵巢-附件肿块最常用的影像学方式,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超声图像描述标准、肿块图像各异及对操作者经验的依赖,导致术前对肿块良恶性的鉴别、亚分类及恶性风险评估有一定难度。因此,研究者先后开发了多种超声评分系统,对肿块的超声检查、报告书写等进行规范化描述,提出风险预测模型及恶性风险分类,给出临床管理建议,以期提升超声诊断的规范化、同质化,提高术前诊断肿块的准确率,为临床医师正确解读超声报告及进一步诊疗提供有益指导。本文就卵巢-附件肿块的恶性肿瘤风险指数模型、国际卵巢肿瘤研究分析组织开发的几种模型、妇科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及卵巢-附件超声报告和数据系统等的超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近年来,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发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PET/CT在DTC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也备受瞩目,其将解剖学与功能学成像相结合,实现了分子水平可视化。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已被证实为细胞代谢的标志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PET放射性药物。除18F-FDG外,多种新型分子探针也有望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用于DTC显像并指导治疗。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型PET分子探针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型分子探针在DTC诊疗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随着脑科学计划的推进,大脑相关研究已成为科研热点,与其相关的神经调控是目前研究的前沿方向。相比传统的神经调控手段,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无创、可逆、可靶向大脑深层结构等优点,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但关于LIFU神经调控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晰,而机制的阐明对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就近年来LIFU神经调控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且简要梳理了超声在神经系统的应用,以期为超声神经调控的后续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