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0, Vol. 40Issue (8): 1178-1183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0.08.16.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肖蓉, 于馨淼. 医学生文化信仰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0(8): 1178-1183.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0.08.16.
XIAO Rong, YU Xinmia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belief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sion[J].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2020, 40(8): 1178-1183.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0.08.16.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GZYB74)

作者简介/通信作者

肖蓉,教授,硕士生导师,电话:020-62789532,Email: xr@fimmu.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0-03-08
医学生文化信仰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肖蓉 , 于馨淼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 目的 研究医学生文化信仰状况及其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信仰量表(CTCBS)和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977名医学生采用方便抽样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 (1)医学生文化信仰总体水平为48.34±7.31,54.4%的医学生拥有明确的文化信仰;(2)医学生文化信仰水平不存在性别、居住地和经济状况上的差异,但有理想信念者的文化信仰显著高于无理想信念者[48.87±7.40 vs 47.09±6.95,P<0.001];(3)医学生文化信仰水平与抑郁呈负相关(r=-0.215,P<0.001);高文化信仰者的抑郁情绪表现更少[6.09±3.88 vs 7.42±3.82 vs 9.00±4.90,P<0.001]。无抑郁者的总体文化信仰和各维度表现均显著高于有抑郁者(P<0.01)。文化信仰程度越低者的抑郁筛查阳性率越高(37.8% vs 18.8% vs 12.2%)。结论 医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信仰,高文化信仰有利于减轻医学生的抑郁症状,降低抑郁的发病率。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医学生    文化信仰    抑郁    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belief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sion
XIAO Rong , YU Xinmi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ltural beliefs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sion. Metho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977 medical students us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lief Scale (CTCBS) and Nine Item-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medical students' cultural belief was 48.34± 7.31, and 54.4% of them had clear cultural belief. Cultural belief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medica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places of residence or economic status, but those with ideals and belief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ultural belief than those without (48.87±7.40 vs 47.09±6.95, P < 0.001). Cultural belief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depression among the medical students (r=-0.215, P < 0.001), and those with a high-level cultural belief had lower levels of depression (6.09±3.88 vs 7.42 ± 3.82 vs 9.00 ± 4.90, P < 0.001). The total and all the dimensions scores of CTCBS of the students without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tudent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medical students with lower cultural beliefs had a higher positive rate for depression screening (37.8% vs 18.8% vs 12.2%). Conclusion Medical students have a high level of cultural beliefs. Strong culture beliefs are beneficial to relieve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Keywords: medical students    cultural belief    depression    mental heal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上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1]。信仰是人的最高价值观念,是指导个人行为的最高准则[2]。信仰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等。文化信仰则表现为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学说、主张的极度认同和敬奉,并以此来规范或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道德礼仪及人生价值观。文化信仰被认为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信仰形态[3]。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信守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4]。它是人们在文化的传递、融合中逐步形成同一化的文化认同,并在不断的意识强化中形成的[5]。目前有较多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文化信仰的内涵与现实价值,但少有实证量化研究。本研究对文化信仰进行操作性定义,将其定义为:个体从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热爱、敬仰、信守和奉行的态度。

近年来,在对医学生医德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显现[6-7]。“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的认知与评价,更是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极为强调仁爱精神,医者父母心,关爱病人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要素。人们常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医还寄托了中国人济世救人的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观。也体现了对医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的要求。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意识,还要有关爱病人的仁爱之心,面临着较高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要求。与此同时,医学生的学业繁重、学习周期长,个人发展竞争激烈,他们面临着更多导致抑郁情绪的风险因素[8]。一项对16219名医学生的Meta分析显示医学类大学生抑郁患病率为30.0%,远高于其他大学生群体[9]。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心理健康资源有益于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观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10]。然而,有关传统文化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却较少,且主要从特定的文化要素或价值观念如中庸、道家价值观等方面来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的中庸信念及行为倾向越低,其症状越严重[11];抑郁症患者的中庸思维能够改善个体的应对效能从而促进心理健康[12];道家传统价值观对焦虑抑郁情绪的调节有重要的意义[13]等,缺乏从整体性层面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抑郁的关系,文化信仰的高低体现了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或消极的整体性态度,也体现了医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或影响的程度。医学生的文化信仰状况、文化信仰对医学生的抑郁状况的影响这些方面尚缺乏深入研究。

医学生不但要有高尚的医德,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更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国外研究显示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身心健康效应,可以缓解压抑和抑郁[14]。宗教信仰与抑郁一般呈负相关[15]。本研究拟对医学生的文化信仰状况进行量化分析进而深入考察医学生文化信仰与抑郁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医学生素质培养与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某医科大学的医学生99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19人(42.9%),女生558人(57.1%);大一4人(0.4%),大二731人(74.8%)、大三及以上242人(24.8%);独生子女350人(35.8%),非独生子女627人(64.2%)。有宗教信仰者37人(3.8%),无宗教信仰者940人(96.2%)。有理想信念者685人(70.1%),无理想信念者292人(29.9%)。年龄在17~24岁(19.92±1.04岁)。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方便抽样的方法,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确保问卷的真实有效性,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共回收问卷1081份,经过检查,剔除问卷回答不认真者(包括回答时间小于400秒者,连续多个条目应答均为单一选项者,前后回答不一致者等),获得有效数据97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0.38%。

1.2.2 研究工具 1.2.2.1 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

① 社会人口学指标(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②家庭情况(家庭居住地,经济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③个人信仰、信念状况(有无宗教信仰、有无理想信念等)。

1.2.2.2 中国传统文化信仰量表(CTCBS)

由本课题组按照量表研制的标准程序自行编制而成。综合前人的理论研究将文化信仰定义为:个体从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热爱、敬仰、信守和奉行的态度。量表共12题,包含文化热爱(第1、5、9题,测量个体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反映个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被吸引程度)、文化敬仰(第2、6、10题,测量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反映个体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接纳,并将其作为人生的指引和内在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第3、7、11题,测量个体对传统文化价值评价的积极态度,高度认同并确信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文化追求(第4、8、12题,测量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行为意向,对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感)四个维度,从不同方面反映个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行为表现特点。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1、0.78、0.83和0.74,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量表各条目从“非常不认同”到“非常认同”采用1~ 5的五级评分。总分介于12~60分,分数越高说明个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越为信奉和敬仰。各维度因子分=所属条目总分/条目数,因子分可反映个体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行为特点。由于各条目应答时4~5分为肯定性回答,3为中性回答,1~2分为否定性回答。因此,基于五级评分的内容进行结果解释,总均分≥4分者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为高文化信仰者,即具有明确的文化信仰;3~3.99分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持中性态度,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信奉与敬仰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为中等文化信仰者;<3分者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低认同或不认同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信奉与敬仰程度较低,因此为低文化信仰者。由于中等文化信仰者和低文化信仰者都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态度,因此,他们都属于文化信仰缺乏者。

1.2.3 患者健康问卷-9(PHQ-9)

Spitzer等[16]于1999年根据DSM-IV关于抑郁障碍的9项症状制定,因其简短、易于操作和评分,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基层卫生中心进行抑郁症的筛查。采用0~3的四级评分法,分值越高,抑郁状态越明显。高于10分认为存在抑郁阳性症状,以10分为分界点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在抑郁症诊断的辅助和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均数比较、卡方检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医学生文化信仰状况分析

医学生文化信仰量表总分为48.34±7.31分,总均分为4.03±0.61分。文化热爱4.10±0.67,文化敬仰4.08± 0.70;文化自信4.14±0.62;文化追求3.80±0.75。按照分级评价标准,医学生中有54.4%者为高文化信仰者,41.9%为中等文化信仰者,3.8%为低文化信仰者。

对文化信仰量表的条目应答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医学生对文化信仰量表中的条目应答认同率普遍较高,最低达到了54.7%(a12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其次为68.8%(a8我很乐意和他人谈论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容);认同率最高则达到了89.9%(a11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和修养),其次为86%(a7中国传统文化对民众的精神风貌更具有积极的作用)和84.8%(a1我希望能更多地去学习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条目的内容及所属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医学生在文化自信维度上的得分相对较高,而在文化追求维度上的得分较低(表 1)。

表 1 医学生文化信仰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Tab.1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medical students' cultural belief (%)
2.2 医学生文化信仰状况的人口社会学特点

对医学生的文化信仰水平进行人口社会学比较发现,不同性别、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的医学生的总体文化信仰水平均无差异,但“有、无理想信念”的大学生之间则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从文化信仰的四个维度表现来看,在“文化敬仰”和“文化自信”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表现高于女生;在“文化追求”上存在居住地差异,农村学生得分高于县镇学生。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县镇学生之间无差异;而“有、无理想信念”者则在四个维度表现上均存在差异。有理想信念者在总体文化信仰及其四个维度得分上均显著高于无理想信念者(表 2)。

表 2 医学生文化信仰状况的人口社会学特点 Tab.2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tudents' cultural belief (Mean±SD)
2.3 医学生文化信仰与抑郁的关系 2.3.1 文化信仰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医学生抑郁总分为6.76±3.97分。医学生文化信仰水平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215,P<0.001)。文化信仰的四个维度文化热爱、文化敬仰、文化自信、文化追求与抑郁均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6、-0.196、-0.193、-0.210(P<0.001)。

2.3.2 不同文化信仰水平医学生的抑郁状况比较

将医学生文化信仰水平根据解释标准分为高、中、低三组,比较不同文化信仰水平的医学生的抑郁症状表现,发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F=19.86,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文化信仰者的抑郁表现(6.09±3.88)显著低于中、低文化信仰者(P<0.001),中等文化信仰者的抑郁表现(7.42±3.82)显著低于低文化信仰者(9.00±4.90)(P<0.05)。

2.3.3 不同抑郁状况医学生的文化信仰状况比较

根据PHQ-9总分高低,以10分为分界值,对医学生的抑郁症状表现进行划分,9分及以下为无抑郁,10分及以上者为有抑郁,发现抑郁阳性筛查率为16.0%,有抑郁症状者156人,抑郁筛查阴性者821人(84%)。

对有无抑郁者的文化信仰状况进行比较,发现各组间在总体文化信仰及其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表现为无抑郁者的文化信仰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有抑郁者(表 3)。

表 3 不同抑郁状况医学生的文化信仰水平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cultural beliefs of medica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pression (Mean±SD)
2.3.4 不同文化信仰医学生的抑郁筛查率比较

对不同文化信仰水平的医学生的抑郁筛查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他们的抑郁阳性筛查率与文化信仰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低文化信仰者的抑郁阳性率高于中等文化信仰者和高文化信仰者,即文化信仰越低者的抑郁筛查阳性率越高(37.8% vs 18.8% vs 12.2%)。高文化信仰者的抑郁阳性率仅为12.2%,不但显著低于中、低文化信仰者,也低于16%的总体抑郁阳性率(表 4)。

表 4 不同文化信仰水平医学生的抑郁分布情况比较 Tab.4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distribut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elief levels
3 讨论 3.1 医学生的文化信仰状况

信仰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价值导向[17]。文化信仰则可认为是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指引的生活价值导向。因为这种价值导向,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确定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目标。对于医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君子之风”的道德修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都能很好地给予他们生活价值的指引。本研究采用文化信仰量表虽然并未测量具体的文化思想或观念,但其通过文化热爱、文化敬仰、文化自信和文化追求四个维度能很好地反映个体在整体上对传统文化信奉和敬仰的态度。社会心理学认为,信仰是一种态度,是人们在自己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信念及其外化形式[18]。而本研究认为具有高度文化信仰的个体非常热爱传统文化,信任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学说和理念并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和指引、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充满自信,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乐于与他人交流分享对传统文化的感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参与构建内心的精神家园。因此,通过文化信仰量表的4个维度可以很好地体现个体对于传统文化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表现特点。

本研究发现54.4%的医学生为高文化信仰者,高度的文化信仰水平说明他们拥有明确的文化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高度的热爱与敬仰、信奉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个体的发展应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更好地认识与发挥文化信仰的价值与影响力并将其运用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及医德培养中就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医学生中41.9%的中等文化信仰者和3.8%的低文化信仰者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程度不高,都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热爱、敬仰与信奉的态度,因而从有无文化信仰的二分类属性来看均可归属于“缺乏文化信仰者”。但是,信仰是可以培育的,医学生的文化信仰也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得以提升,中等文化信仰者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中性的、不明确的态度,而低文化信仰者则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中等文化信仰者更容易向高文化信仰者转化。对不同文化态度的大学生,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对不同文化信仰者的区分有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及信仰教育。

条目分析显示大部分医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明显的敬仰、推崇的态度,除了文化追求维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找到了精神的寄托(54.7%)”,“我很乐意和他人谈论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容(68.8%)”两个条目以外,医学生对其它条目的认同率均在70%以上。这说明部分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及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悟与交流相对较少,对传统文化的主动追求和参与还较为缺乏。张锦雀等[19]对福建医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医学生普遍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但对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不乐观,认为校园缺乏传统文化氛围。这可能是影响医学生文化追求的主要原因。

医学生的文化信仰表现不受性别、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但明显受到个体“有无理想信念”的影响。拥有理想信念的医学生拥有更高水平的文化信仰。本研究显示70.0%的医学生拥有理想信念,对他们所填写的信仰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多期望自己:学业有成、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提升自己、当个好医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科学真理而奋斗、笨鸟先飞,努力就有回报、事在人为、天道酬勤、博学笃行,尚德济世、让家人生活幸福等。在这些理想信念中,表现了他们积极进取,自强自励、责任感和利他助人意识,明显带有儒家传统文化色彩,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正因为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信仰水平也明显较高,这也说明了文化信仰量表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能很好地体现出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我国主流的儒家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对个人志向的培养和追求,“有志者事竞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理念也影响和熏陶着医学生,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树立其个人的理想信念,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及文化自信[20],更好地促进和培养他们的文化信仰。

3.2 医学生文化信仰与抑郁的关系

本研究中医学生的抑郁筛查阳性者为16.0%,明显低于Meta分析中医学生30%的抑郁检出率[9],但与最近海南某医学院医学生17.5%的抑郁筛查率较为接近[21],这可能与学校、环境差异或测量方法不同有关。本研究显示文化信仰与抑郁之间呈低度的负相关关系(r=-0.215)。尽管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然而文化信仰对抑郁的影响却是明显的,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高文化信仰水平的大学生,其抑郁症状表现更轻,抑郁筛查阳性率也更低。这提示文化信仰与抑郁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具有高文化信仰的个体更少出现抑郁。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人抑郁症的发生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心理疾病患者的内心冲突是一定的文化内在冲突的缩影[22]。童辉杰等人的研究则显示越能接受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各种心理症状越少[23]。而高度的文化信仰必然使个体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与接纳,这种积极的态度有助于个体更为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有利于个体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导向,发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价值要素来发展自我,从而减少了其文化内在冲突,进而有助于减少其抑郁症状。文化信仰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受到某些中介或调节变量的影响,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抑郁可表现为程度的轻重,而信仰的有无则对个体的意义更为明显。在本研究中,高文化信仰的医学生抑郁表现较中、低文化信仰者更少。而中、低文化信仰者均属于缺乏明确文化信仰者,这说明有文化信仰者的抑郁表现更少。此外,无抑郁者的文化信仰总分及各个维度分均显著高于有抑郁者,对不同文化信仰程度的医学生的抑郁筛查率比较也显示出高文化信仰者具有更低的抑郁发生率,这充分说明拥有明确的文化信仰确实能有效减轻和缓解个体的抑郁情绪,且能降低抑郁的发生率。究其原因,除了高文化信仰有助于减少个体的文化内在冲突有关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乐观心理思想有关[24],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超越精神有助于化大学生的心理压力[10],个体还可通过内省、慎独、和谐、顺其自然来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同时以对抗挫折的超脱精神和承受力来缓解心理的负面情绪[25]。此外,前人也从多方面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如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各种心理症状呈负相关[26];儒家式应对有利于心理健康[27];大学生中庸思维程度越高,其抑郁、焦虑、自杀行为出现的概率越低[28];大学生道家应对思想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与抑郁、焦虑负相关[29]等。文化信仰能使个体更信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能更容易也更深入地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充足的精神营养和激励,从而能更好地应对挫折与压力,缓解抑郁等消极情绪,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重塑新时代文化信仰的着力点就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秉承[30]。近年来已有较多的学者呼吁倡导应在医学院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增设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与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类的宣传教育活动[31-34],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德培养,更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致谢: 感谢2016级应用心理学双学位肖天舒、徐邱敏、钟梓浩、周子颖及2015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李子书同学在量表编制及数据收集中的大力协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 现代汉语词典, 第七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1462.
[2]
王玉樑. 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J]. 东岳论丛, 2001, 22(4): 62-6. DOI:10.3969/j.issn.1003-8353.2001.04.018
[3]
赵启正. 珍视我们自己的信仰[J]. 精神文明导刊, 2013, 9: 13.
[4]
卓新平.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7.
[5]
冯天策. 当代中国主流信仰的情感变迁及价值研究[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6]
崔晓燕.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J]. 卫生职业教育, 2017, 35(17): 13-4.
[7]
王瑞军, 马晓玲, 赵云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18, 10: 63-5.
[8]
Nguyen M. Why medical school is depressing and what we should be doing about it[J]. Aust Med Stud J, 2011, 2(1): 65-8.
[9]
龚韩湘, 伍宝玲, 张雅兰, 等. 我国医学类大学生抑郁患病率的系统评价[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1(10): 120-6. DOI:10.3969/j.issn.1009-8666.2016.10.020
[10]
鲁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理论月刊, 2016, 3: 38-41.
[11]
高瞻, 蔡华玲, 唐淦琦, 等. 中庸思维与抑郁症状之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9): 1298-300.
[12]
郭轶, 李雪晶, 黄新英, 等. 抑郁症患者应对效能在中庸思维和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 四川精神卫生, 2016, 29(1): 23-5.
[13]
罗艳红, 成荷萍. 女大学毕业生的道家传统价值观与焦虑、抑郁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8): 1182-5, 1186.
[14]
赖运成, 王国强, 叶一舵, 等. 宗教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和心理社会机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4): 510-2.
[15]
Koenig HG. Research on religion, 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 review[J]. Can J Psychiatry, 2009, 54(5): 283-91. DOI:10.1177/070674370905400502
[16]
闵宝权, 周爱红, 梁丰, 等. 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的临床应用[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3, 13(6): 569-72. DOI:10.3969/j.issn.1009-6574.2013.06.009
[17]
万俊人. 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6(1): 22-9.
[18]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Z].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154.
[19]
张锦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策略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 9: 31-2.
[20]
刘学燕. 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9, 8: 12-4.
[21]
朱慧全, 陈家言, 姜君, 等. 医学生抑郁状况调查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0, 26(3): 226-30.
[22]
王丹芬, 雷晓明, 刘临兰, 等. 中国人的抑郁症及其社会文化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5): 315-7.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04.05.015
[23]
童辉杰, 杨雅婕, 梁世钟. 传统价值观接受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1): 105-9.
[24]
霍涌泉, 陈永涌, 郭祖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J]. 心理学报, 2013, 45(11): 1305-12.
[25]
徐娟, 苑立军, 周艳娟.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5): 121-3. DOI:10.3969/j.issn.1672-9749.2007.05.042
[26]
梁世钟.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苏州: 苏州大学, 200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85-2007200698.htm
[27]
景怀斌. 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06, 38(1): 126-34.
[28]
程云菲.中国大学生中庸思维的现况调查及其与情绪问题的关系研究[D].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90023-1014100081.htm
[29]
李晓红.大学生道家应对思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州: 广州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078-1012262403.htm
[30]
宋海洋. 浅谈大学生文化信仰的构建:以传统文化引导为视角[J]. 文教资料, 2018, 15: 55-6.
[31]
蒋雪梅. 对医学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 43: 224.
[32]
崔晓燕.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J]. 卫生职业教育, 2017, 35(17): 13-4.
[33]
肖建国, 周飞虎, 赵美娟. 传统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意义[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16(7): 9-10.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8.07.004
[34]
霍然.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教育刍议[J]. 中国卫生产业, 2018, 15(15):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