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方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3.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
4.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天津 300070
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3.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Guangzhou 510080, China;
4.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0, China
亚健康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表现出情绪紧张、易怒、心情郁闷、头痛、易疲劳、皮肤干燥等症状,但其体征和化验结果正常,而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已经呈现不同程度的活力下降。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目前,国内外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鲜有关于性格与亚健康关系的研究[2]。既往关于性格与健康的研究指出,性格是健康行为模式的可靠预测因子[3],与反应模式、健康行为及健康均有关[4];性格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受个体情绪反应和认知方式等的影响[5]。挫商体现了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6]。挫商的培养对于提高个体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意义[7]。挫商高的人能够在逆境中磨练意志,增强性格的坚韧性,这对人的性格形成亦有重要的意义[8]。应激事件是重要的挫折因素,能够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引起个体的情绪障碍和心理障碍,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9]。应激状态下性格和情绪控制对个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10]。作者前期研究[11]发现,挫商在应激事件与亚健康关系中起中介效应。基于应激事件、挫商、性格及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建立如下假设:(1)性格可能与亚健康有关;(2)挫商和应激事件可能影响了性格对亚健康的作用效应。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四省城镇居民亚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探索性格特征与亚健康的关系,及挫商、应激事件在性格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为个体有意识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挫商,提高在经历应激事件时的挫折应对能力,进而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化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第1阶段考虑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选择广东、黑龙江、四川和天津市四个省份和直辖市;第2阶段在每个省(或直辖市)内考虑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城市分层(分为2~3层),每层内随机抽取1~2个城市;第3个阶段在每个选中城市内按便利抽样抽取1~3个街道;第四阶段在选中的街道内随机抽取1~2个居委会;最后在每个居委会按照性别和年龄(14~24, 25~34, 35~44, 45~54, 55~)分层以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最后采取便利抽样抽取调查对象。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对调查点内满足年龄≥14岁、在城镇常住时间半年以上且自愿参与调查的居民进行现况调查。
1.2 调查内容(1)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2)行为方式与事件:吸烟、饮酒、二手烟影响、早餐饮食、体育锻炼、早睡、睡眠时间、上网时长、不良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及近半年经历的退休下岗辞职(SE1)、买房迁居(SE2)、住房紧张或返贷压力(SE3)、爱情或婚姻出现问题(SE4)、与人不和(SE5)、遭人怀疑或背叛(SE6)、身边人病重或离世(SE7)、自己生病已痊愈(SE8)、丢失贵重财物(SE9)、家庭经济出现问题(SE10)和工作压力大(SE11)、陷入法律纠纷(SE12)、发生事故意外惊吓自然灾害(SE13)、子女教育问题(SE14)等应激事件。(3)个性特征:包括性格特征(分为急躁好胜型、成熟稳重型、忍气吞声型、焦虑易怒型)和挫商(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和很高),均采取自评方式,分别通过问题“您觉得您的性格与以下哪种描述最接近?急躁好胜,成熟稳重,忍气吞声,焦虑易怒”“您的挫商(抗挫折、调节压力)如何?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获得。(4)亚健康状况:采用本课题组前期开发、被广泛用于亚健康状况评估[12-16]、有较高信效度[17-19]的亚健康评定量表(Sub-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HMS V1.0)进行亚健康状况评估。该量表共39个条目(SH1-SH39),每个条目均包含5个选项,要求调查对象选出最近4周最接近其真实感受的选项,其中19个为反向评分条目,其条目得分为6减原始分。SHMS V1.0量表包含生理亚健康(SH1-SH14)、心理亚健康(SH16-SH27)和社会亚健康(SH29-SH37)3个子量表, 各子量表所含维度的得分之和为该子量表的原始粗分(分别标记为PS、MS、SS),三个子量表的得分之和为总量表的原始粗分(标记为GS),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为了便于理解和比较,采用转化分进行统计和分析。转化分=(原始分-理论最低分)(/理论最高分-理论最低分)×100。本研究对亚健康及子量表亚健康的分析均使用转化分。
1.3 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1)在抽样方案确定后,积极与调查地区的高校科研工作者联系确定各调查点的调查工作。(2)采用统一的调查指南培训各调查地区的调查人员。(3)调查员到各抽样点在当地负责人的协助下培训当地调查协助人员,并共同组织开展调查。(4)调查开始前,认真且详细的告知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结果的保密性及获知途径、确保调查对象对本次调查目的、意义、利益与风险的理解,在征得调查对象的口头知情同意后开展调查。对于能够独立完成调查的调查对象,调查员在旁指导;对于因视力、年龄等原因无法独立完成调查的调查对象,调查人员逐一客观读出题目和选项由调查对象选择后代为填写问卷。(5)调查为有偿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并检查问卷填写质量,对漏填较多的要求调查对象当场补填。全部调查在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完成。(6)采用有字段控制的、统一的Epidata数据库进行双人双录入,并进行异质性检查核对。本次调查方案得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现场招募对象均经口头知情同意,匿名调查,所有信息无可识别个人信息,且严格保密。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AMOS2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率、比进行描述,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定量资料用均数进行描述,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方法;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校正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影响后性格与亚健康的关系;考虑到应激事件及挫商在性格与亚健康关系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性格特征、挫商、应激事件及其与亚健康的关系;用Bootstrap法进行性格特征对亚健康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重抽样次数为2000次。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19份,其中广东省1347份,黑龙江省1538份,四川省1084份,天津直辖市1150份。排除一个月内确诊有病的579例城镇居民,性格、挫商或亚健康条目缺失23例,用于本研究分析的问卷4517例。
2.2 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年龄在14~85岁之间,平均为39.71岁。其中,14~24岁组816人(18.07%), 25~34岁组972人(21.52%),35~44岁组1099人(24.33%),45~54岁组873人(19.33%),55~岁组745人(16.49%)。男性2216人(49.06%),女性2298人(50.8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31人(22.82%),中专或高中1015人(22.47%),大专1016人(22.49%),本科1337人(29.6%),研究生及以上114人(2.52%)。婚姻状况:未婚1272人(28.16%),已婚2905人(64.31%),离婚176人(3.90%),丧偶136人(3.01%)。
2.3 性格与亚健康的因素分析性格与亚健康关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 1)显示,不同性格城镇居民的整体亚健康(F=102.363,P < 0.001)、生理亚健康(F=38.627,P < 0.001)、心理亚健康(F=134.794,P < 0.001)和社会亚健康(F=64.484,P < 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成熟稳重型性格城镇居民的健康(整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得分最高,忍气吞声型性格城镇居民的健康(整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得分最低。忍气吞声、焦虑易怒和急躁好胜型性格城镇居民健康得分均显著低于成熟稳重型性格(P < 0.05)。多因素分析(表 1)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剔除年龄、性别、BMI、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及吸烟、饮酒、二手烟影响、早餐饮食、体育锻炼、早睡、睡眠时间、上网时长、不良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后,不同性格城镇居民的整体亚健康(F=75.913,P < 0.001)、生理亚健康(F=23.618,P < 0.001)、心理亚健康(F=101.993,P < 0.001)和社会亚健康(F=48.757,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表 1 不同性格城镇居民的亚健康分析 Tab.1 Analysis of sub-health of urban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
不同性格城镇居民的挫商程度及经历应激事件比例的比较见表 2。不同性格城镇居民的挫商程度不同,其中焦虑易怒型性格城镇居民的挫商较高及以上比例最低,仅为28.71%;其次为忍气吞声型性格(29.98%)和急躁好胜型性格(37.33%),成熟稳重型性格城镇居民的挫商较高及以上比例最高,为52.03%。不同性格城镇居民经历退休/下岗/辞职(SE1)、买房/迁居(SE2)、住房紧张或返贷压力(SE3)、爱情或婚姻出现问题(SE4)、与人不和(SE5)、遭人怀疑或背叛(SE6)、身边人病重或离世(SE7)、家庭经济出现问题(SE10)和工作压力大(SE11)的比例不同,其中焦虑易怒型性格经历住房紧张或返贷压力(SE3)、与人不和(SE5)、身边人病重或离世(SE7)、家庭经济出现问题(SE10)和工作压力大(SE11)的比例最高;急躁好胜型性格经历退休/下岗/辞职(SE1)、买房/迁居(SE2)、爱情或婚姻出现问题(SE4)、遭人怀疑或背叛(SE6)的比例最高;成熟稳重型性格经历住房紧张或返贷压力(SE3)、爱情或婚姻出现问题(SE4)、与人不和(SE5)、遭人怀疑或背叛(SE6)、身边人病重或离世(SE7)、家庭经济出现问题(SE10)和工作压力大(SE11)的比例最低;忍气吞声型性格陷入法律纠纷事件比例为0%。
![]() |
表 2 不同性格城镇居民挫商程度及经历应激事件比例的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frustration quotient and stress events experienced by the urban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
性格、挫商、应激性事件与生理亚健康(Model 1)、心理亚健康(Model 2)和社会亚健康(Model 3)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均有很好的拟合效果(表 3)。性格对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的总效应分别为-0.141、-0.298和-0.195,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挫商和应激事件对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的直接效应均显著(P < 0.001),在性格与亚健康关系中均起中介效应。性格对生理亚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挫商和应激事件的间接效应(β=-0.110)体现;对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均以直接效应(β=-0.172)为主,间接效应略次之(β=-0.126);对社会亚健康的影响以间接效应(β=-0.113)为主,直接效应略次之(β=-0.082,表 4)。
![]() |
表 3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效果 Tab.3 Fitting effect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
![]() |
表 4 性格对亚健康的影响效应分析 Tab.4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ub-health |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考虑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因素影响后,不同性格特征的城镇居民整体亚健康、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差异显著,其中成熟稳重型性格城镇居民的健康得分最高,忍气吞声、焦虑易怒和急躁好胜型性格的健康得分均显著低于成熟稳重型性格。性格是亚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对心理亚健康影响最显著。研究发现[21],不同性格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消极性格使人体长期处于一种精神低迷状态诱发亚健康发生,而积极性格则有助于亚健康的恢复[2]。张志荣等[22]研究称,性格内向是高中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危险因素。人格与健康状况存在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不同人格维度均与焦虑情绪有关,人格特征可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直接原因[23]。吴传莉等[24]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指出医学研究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密切关联。田蕾等[25]指出,人格可能与躯体不适有关。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健康心理学家马丁.海格博士强调性格可能会带来健康隐患,焦虑型容易引发胃溃疡、好辩型容易引起心脏病、害羞型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低、善良正直型则很少患病[26]。通常情况下,性格暴躁、冲动和孤僻的人相比情绪稳定和随和的人发生疾病及过早死亡的风险要高得多[4]。
性格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环境及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27]。性格不同的人应对挫折的能力可能不同。研究[28-29]指出,性格与应激事件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格类型的城镇居民挫商程度和经历应激事件的类型不同。成熟稳重型性格的挫商普遍较高,而焦虑易怒型和忍气吞声型性格的挫商相对较低。焦虑易怒型性格的城镇居民更容易经历住房紧张或返贷压力、与人不和、身边人病重或离世、家庭经济出现问题和工作压力大等应激事件,而急躁好胜型性格更容易经历退休/下岗/辞职、买房/迁居、爱情或婚姻出现问题、遭人怀疑或背叛等应激事件,727例忍气吞声型性格城镇居民经历陷入法律纠纷事件的比例为0%。可见,性格与处事方式和挫商有关,并与应激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鉴于性格与挫商和应激事件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上述3个因素与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关系,3个结构方程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性格与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均有显著的相关路径,其中性格对心理亚健康的关联效应最大,其次为社会亚健康,对生理亚健康的关联效应相对较小。从作用方式看,性格与生理亚健康的直接关联效应不显著,而是通过挫商和应激事件对生理亚健康产生间接效应;性格与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的关系既可以体现为直接效应,也可以通过挫商和应激事件产生间接效应;但性格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以直接效应为主,而与社会亚健康的关系以间接效应为主。既往关于性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与本研究结论是一致的[23-24]。研究[30-31]指出,心理弹性(处于逆境时个体适应良好)与人格有关,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陈俊峰[32]指出,A型行为大学生的应激策略和习惯行为与其高亚健康现患率有关,这与本研究中应激对亚健康显著的直接效应结果是一致的。但作者尚未发现关于性格对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的作用效应及路径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四省份城镇居民的大样本调查数据,首次详细地分析了性格与亚健康的关系以及挫商和应激事件在性格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提示在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培养成熟稳重性格,克服忍气吞声、焦虑易怒和急躁好胜的性格对于克服亚健康,提高个体在经历应激事件时的健康有潜在的积极意义。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无法确定性格与亚健康的因果关联;调查内容如性格、挫商等均为自评指标,缺少成熟量表的测定,且性格对亚健康的影响机制仍需要长期大规模的队列研究予以验证。
[1] |
王志强, 孙薇, 吐达洪, 等. 北京市崇文区居民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15): 2937-41.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8.15.044. |
[2] |
刘雷, 龙云, 张涛, 等. 湖北省青壮年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其与睡眠和性格之间的关系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9): 970-4.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0.09.003. |
[3] |
Booth-Kewley S, Vickers R. Associations between Major Domains of Personality and Health Behavior[J].
J Pers, 1994, 62(3): 281-98.
DOI: 10.1111/jopy.1994.62.issue-3. |
[4] |
Friedman HS. Long-Term relations of personality and health:dynamisms, mechanisms, tropisms[J].
J Pers, 2000, 68(6): 1089-107.
DOI: 10.1111/jopy.2000.68.issue-6. |
[5] |
苏煜, 魏鹏飞. 身体锻炼与心理因素及免疫功能[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20): 210-2.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0.100. |
[6] |
赵山花. 提升大学生情商, 灵商和挫商能力路径探析[J].
教育现代化, 2016, 3(25): 115-6.
|
[7] |
杨跃民. 重视挫折教育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4: 49-51.
|
[8] |
李志. 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 92-4.
|
[9] |
杜文东, 臧文静, 任君红, 等. 挫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程度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1, 10(4): 367-8.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01.04.051. |
[10] |
王静.心理应激条件下人格特质和情绪调节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
[11] |
薛允莲, 许军, 刘贵浩, 等. 挫商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 46(1): 82-5.
|
[12] |
张远妮, 许军, 姜虹, 等. 广东省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28): 3325-30,3335.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4.28.012. |
[13] |
张远妮, 姜虹, 许军. 亚健康评定量表评价广州市城镇居民的亚健康状况的信效度[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10): 1505-8.
|
[14] |
范欣欣, 陈立明, 许军. 沈阳市公务员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状况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10): 1445-8.
DOI: 10.11847/zgggws2013-29-10-12. |
[15] |
谢娟, 罗红彬, 朱红, 等. 天津市城镇居民亚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1): 1-5.
|
[16] |
Chen JY, Cheng JR, Liu YY,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reakfast eating habits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uboptimal health status in Southern China:a population based, cross sectional study[J].
J Transl Med, 2014, 12: 348.
DOI: 10.1186/s12967-014-0348-1. |
[17] |
许军, 冯丽仪, 罗仁, 等. 亚健康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1(1): 33-8.
|
[18] |
陆艳, 徐华丽, 魏骞, 等. 亚健康评定量表应用于城镇居民的验证性因子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13): 1108-9,1112.
|
[19] |
陆艳, 许军, 蔡渊均, 等. 亚健康评定量表评价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5): 707-10.
|
[20] |
吴明隆.
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35-71.
|
[21] |
李俊丽, 梅清海, 丛建波. 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5): 600-1.
DOI: 10.3969/j.issn.1000-9817.2004.05.040. |
[22] |
张志荣, 梁佳志, 张晋昕. 中国三地区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8, 39(7): 1030-2.
|
[23] |
吴昊, 赵燕, 唐利龙, 等. 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8(6): 523-8.
|
[24] |
吴传莉, 留秀丽, 游文鋆, 等. 医学研究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典型相关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2017, 34(3): 421-3.
|
[25] |
田蕾, 郑敏, 吴昊, 等. 不同人格特质与躯体健康状况相关性探索[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7): 105-8.
|
[26] |
王乔. 性格决定健康[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1, 2: 31.
|
[27] |
晁杰, 王亚平, 司马欣元. 职业性格特征评价在门诊护士选聘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6): 452-4.
|
[28] |
马欢. 论大学生应激事件与个性的关系[J].
商情, 2013, 48: 123.
|
[29] |
宋琼, 陈长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应激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18): 3448-52.
|
[30] |
齐啸, 李秋凤.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状况与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调查[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5: 43-4.
|
[31] |
许军, 薛允莲, 刘贵浩, 等. 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构建[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9, 39(3): 271-8.
|
[32] |
陈俊峰.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对其亚健康状况的影响与干预研究[D].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