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海南 海口 570311 ;
3.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2.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Hai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Haikou 570311,China ;
3.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多形性腺瘤基因1(PLAG1)位于人类基因组8号染色体,基因大小为7313 bp,为编码500个氨基酸的锌指蛋白。正常生理状态下,该基因的表达具有时间特异性,即仅在胎儿时期高表达[1-3]。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该基因在腺体肿瘤中呈高表达,因而认为其与唾液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联[4-5]。基因的表达与启动子的活性以及表观遗传学状态具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活性[6]。Rs6474051是PLAG1启动子区的一个高频多态性位点,C可以突变为T,据NCBI公布的数据,该多态性位点的突变频率可达0.16。目前,有关该SNP位点与腮腺良性肿瘤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以65例海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69例正常人群为对照,初步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6474051与海南地区腮腺良性肿瘤发生的关联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颌面外科进行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65例作为实验组,同期69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均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实验组患者年龄37~65岁,平均48.6岁,男女比例为1.17/1。对照组年龄37~64 岁,平均48.5岁,男女比例为1.22/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样本采集及基因多态性检测采集两组人群外周抗凝血2 mL,应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上海生工)提取基因组DNA。引物序列为:下游引物为5'CCAGTTCGAGTTTGGTGCATG3',上游引物为5'AATCAGGAACTGCTTTATTAAGCAGTTTGC3',产物长度为391 bp。PCR扩增体系为100 μL,包括模板DNA 0.5 μg,4 种dNTP 各200 μmol/L,引物各0.2~0.5 μmol/L,Taq DNA聚合酶3U。扩增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随后进行32个循环反应,循环条件为:94 ℃变性30 s,60 ℃退火40 s,72 ℃延伸1 min。循环完成后72 ℃延伸10 min。扩增产物在1.5%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并检测结果。符合条件的PCR产物送上海生工行序列测定。
1.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基因频率采用基因计数法计算,研究对象与Hardy-Weinberg平衡的符合程度及组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s6474051 突变位点的基因型检出样本数及基因型分布实验组中CC、CT、TT三种基因型的检出例(率)分别为33(50.8%)、25(38.5%)、7(10.7%),对照组中分别为44(63.8%)、24(34.8%)、1(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78,P=0.05),结果见表 1。
![]() |
表 1 两组rs6474051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检出样本数及基因型频率 Table 1 Genotype frequency of rs6474051 SNP in the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
等位基因C/T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0%/30%和80.6%/19.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 |
表 2 rs6474051 等位基因C 和T的检出率及分布频率 Table 2 Number and frequency of allele C and T of rs6474051 SNP in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
研究表明,PLAG1具转录因子活性,通过对下游靶基因的表达调控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可能通过与胰岛素生长因子Ⅱ的启动子结合并启动该基因的表达[7]。研究PLAG1及其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涎腺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据研究在多种腺体肿瘤中均存在PLAG1的高表达,其高表达引起相关靶基因的异常表达,继而引发相关腺性肿瘤[8]。正常生理状态下,成人PLAG1的表达处于极低水平,该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除了受其他调节因子影响外,相关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也可能成为重要调控因素;另外,启动子的活性对基因表达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启动子中某些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突变则可能影响启动子的活性,进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9-12]。在PLAG1基因的启动子区存有多个SNP位点,其中rs6474051 为较为突出的高突变频率SNP位点。目前,有关此SNP位点与腮腺良性肿瘤关系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本研究对该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与腮腺良性肿瘤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研究对65例病例组及69例对照组的研究结果显示,CC、CT、TT三种基因型的检出例(率)在实验组中为33(50.8%)、25(38.5%)、7(10.7%),对照组中为44(63.8%)、24(34.8%)、1(1.4%),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χ2=5.978,P=0.05;提示3种基因型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可能存在差异,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病例样本数进行分析。等位基因C/T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0%/30%和80.6%/19.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等位基因T可能是腮腺良性肿瘤的易感基因之一。
本研究结果提示,当rs6474051位点为C时,启动子的转录效率相对较低,符合正常的生理过程;而当该位点为T时,启动子的转录效率升高,而启动效率升高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就本研究结果而言,笔者推测rs6474051多态性可能与腮腺良性肿瘤存在一定关联,而等位基因T则可能是腮腺良性肿瘤的易感基因之一。
[1] | Van Dyck F, Declercq J, Braem CV, et al. PLAG1,the prototype of the PLAG gene family: versatility in tumour development(review)[J]. Int J Oncol,2007, 30 (4) : 765-74. |
[2] | Akhtar M, Holmgren C, Gondor A, et al. Cell type and context-specific function of PLAG1 for IGF2 P3 promoter activity[J]. Int J Oncol,2012, 41 (6) : 1959-66. |
[3] | Friedrich RE, Dilcher J, Jaehne M, et al.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in PLAG1 of myoepithelial salivary gland tumours[J]. Anticancer Res,2012, 32 (5) : 1977-81. |
[4] | Littlejohn M, Grala T, Sanders K,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PLAG1 associates with early Life body weight and peripubertal weight and growth in Bos taurus[J]. Anim Genet,2012, 43 (5) : 591-4. DOI: 10.1111/age.2012.43.issue-5. |
[5] | Matsuyama A, Hisaoka M, Hashimoto H. PLAG1 expression in cutaneous mixed tumors: 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J]. Virchows Arch,2011, 459 (5) : 539-45. DOI: 10.1007/s00428-011-1149-z. |
[6] | 游艳琴, 孟元光, 李立安, 等. 腹腔镜下假包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 的预后和生育结局[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 33 (8) : 1185-8. |
[7] | 丁玲玲, 张宏, 米卫东, 等. 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气腹及 Trendelenburg 体位对老年患者脑血液回流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 35 (5) : 712-5. |
[8] | 冯晓洁, 罗欣, 陈洪伟, 等. Cyclin D1,Cyclin E,c-Myc在涎腺良恶性 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2011, 27 (12) : 1089-93. |
[9] | 任俊奇, 李明华, 赵夫娟. 腮腺Warthin瘤上皮成分癌变为黏液表皮样 癌的临床病理观察[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 29 (2) : 211-3. |
[10] | 史璐, 陈新明. 8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3, 22 (3) : 321-4. |
[11] | 李超, 徐义全, 樊晋川. 腮腺多形性腺瘤安全手术切缘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2011, 38 (4) : 238-40. |
[12] | 王青, 马洪. PLAG1在涎腺肿瘤中表达的初步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4, 12 (26) : 2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