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交通及工农业快速发展,外伤患者显著增多,而医疗技术的进步,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发病率有所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动眼神经麻痹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显著增加治疗难度[3-4]。目前,治疗上,血管内球囊栓塞是最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之一[5-6]。但是,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长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之一。为此,学者们和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恢复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探究。目前,关于影响术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笔者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7例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我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7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均由外伤引起且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动眼神经麻痹由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引起;(3)患者均采用球囊栓塞治疗;(4)本研究均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方开展研究;(5)患者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外伤颅底骨折;(2)患者在外伤前已经存在动眼神经功能障碍;(3)患者瘘口较小无球囊栓塞指征;(4)患者处于妊娠期、老年、儿童或哺乳期;(5)患者存在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6)患者合并焦虑症、抑郁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精神疾病;(7)患者存在言语、听力和智力等影响交流沟通障碍;(8)患者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研究或不愿意坚持随访。性别:男性64例,女性23例;年龄为19~65(38.78±13.49)岁;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67例患者术前动眼神经部分麻痹,20例患者术前动眼神经完全麻痹;瘘口流量分类标准参考von Rooij[5]分类方法:23例高流量,64例中流量。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本研究笔者查阅大量参考文献[7-15],制定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可能影响因素问卷,将其应用于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7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1.2.2 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影响两部分内容:(1)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2)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可能影响因素:瘘口位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流量、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突位置、颈内动脉状态、从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到接受治疗时间、球囊使用数量、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等。
1.3 动眼神经麻痹和恢复评价标准 1.3.1 术前动眼神经完全麻痹评价标准患者出现眼肌麻痹;存在复视;上睑下垂;瞳孔功能障碍,对光反射消失。
1.3.2 动眼神经部分麻痹评价诊断标准患者不能满足术前动眼神经完全麻痹评价标准,仍然存在眼外肌向上、向下、内侧凝视或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正常,但是,有眼肌麻痹和眼睑下垂。
1.3.3 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评价标准患者眼球在各个方向运动正常且患者瞳孔反应正常;患者无复视或各个方向无凝视及畏光感;患者上睑下垂症状消失。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研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绝对值或者构成比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F检验,多因素分析则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分析通过门诊随访、电话随访、QQ和飞信等方式完成为期1年的随访,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时间为1~6月,患者平均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时间为33.32±16.76 d。
2.2 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单因素分析不同年龄、瘘口位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流量、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突位置、颈内动脉状态、从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到接受治疗时间、球囊使用数量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 1)。
![]() |
表 1 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单因素分析 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oculomotor nerve function recovery time (Mean±SD) |
![]() |
表 2 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多因素分析 Table 2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oculomotor nerve function recovery time |
以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为因变量,以表 1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年龄、瘘口位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流量、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突位置、颈内动脉状态、从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到接受治疗时间、球囊使用数量)等维度进行单因素分析,赋值后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发现:年龄、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从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到接受治疗时间、球囊使用数量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呈正相关,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流量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呈负相关(表 2)。
3 讨论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均由外伤造成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本身或其分支破裂,与海绵窦形成异常动静脉交通,产生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及其颅内吹风样杂音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6-7]。治疗上,随着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栓塞越来越多的在临床上得到应用,而血管内球囊栓塞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性较小及相对较经济等特点。但是,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长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之一,显著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显著受到影响。目前,学者们和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恢复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总结,旨在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既往研究显示[14]:当年龄大于40岁时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眼部症状持续存在的概率大大增加。本研究也得到上述一致的结论,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年龄增长组织修复功能下降有关。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流量越高,形成显著增加的动静脉压力差,导致患者动眼神经直接受压,相继缺血缺氧损伤,损伤相对较大,患者动眼神经修复时间显著延长。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流量越低,患者瘘口处的动静脉压力差及血流量相对较低,对动眼神经造成的损害相对较小,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也相对较轻,患者预后也相对较好。
术前动眼神经完全麻痹的患者术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显著较长,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导致患者术前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意味着患者动眼神经损伤严重,再加上外伤后患者海绵窦内压力的升高,影响患者颅内静脉回流,影响损伤部位供血供氧,最终导致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较长。
刘彦超等[15]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2012年12月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观察发现从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到接受治疗时间越长,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越长。本研究也再次证实刘彦超等的观点,这提示我们一旦发现为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应该及时给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手术效果,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发现:球囊使用数量也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有关。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球囊使用数量越多,患者颅内短时间占位效应越明显,虽然球囊会随着时间推移自行泄漏而解除压迫效应,但是,这种短时间的压迫效应仍然可能导致患者动眼神经出现缺血损伤,影响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这提示:术者术中反复的经指引导管手推造影剂,及时了解患者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口的闭塞情况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球囊充盈对患者动眼神经的压迫症状,尽快的恢复患者的动眼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较长,其恢复时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的早期识别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积极给予球囊栓塞治疗,术中反复的经指导管手推造影剂,及时了解患者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口的闭塞情况,减少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损害,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1] | Nguyen T, Cho YH, Jang YJ, et al. Long delayed 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J]. J Craniofac Surg,2013, 24 (3) : e237-9. DOI: 10.1097/SCS.0b013e31828609ee. |
[2] | Bilbin-Bukowska A, Stepień A, Brzozowski K, et al. Diagnostic andtherapeutic problems of bilateral 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J]. Pol Merkur Lekarsk,2014, 36 (215) : 345-7. |
[3] | Zhang Z, Wang C, Yang K, et al.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of refractory 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with micro-coils: a preliminary experience[J]. Turk Neurosurg,2014, 24 (2) : 190-5. |
[4] | Fel A, Szatmary Z, Sourour N, et al. Carotido-cavernous fistula: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s[J]. J Fr Ophtalmol,2014, 37 (6) : 462-8. DOI: 10.1016/j.jfo.2014.02.004. |
[5] | Iseki S, Ito Y, Nakao Y, et al. Proptosis caused by partially thrombosed orbital varix of the superior orbital vein associated with 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case report[J]. Neurol Med Chir (Tokyo),2010, 50 (1) : 33-6. DOI: 10.2176/nmc.50.33. |
[6] | Andrade G, Ponte DM, Marques R,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with balloon-assisted sinuscoiling: A technical description and initial results[J]. Interv Neuroradiol,2013, 19 (4) : 445-54. |
[7] | Chavan RG, Kamble RB, Bonde V.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an unusual case of direct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J]. Neuroradiol J,2014, 27 (2) : 207-12. |
[8] | Venkataramaiah S, Sriganesh K. 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J]. Dermatol Clin,1996, 14 (2) : xiv-xv. DOI: 10.1016/S0733-8635(05)70345-4. |
[9] | Nguyen T CY. Long delayed 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J]. J craniofac Surg,2013, 24 (3) : e237-9. DOI: 10.1097/SCS.0b013e31828609ee. |
[10] | Dang N, Hai NT, Cuong TC. Recurrent carotico-cavernous fistula afte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ligation:a case with embolization of the fistula via contra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pproach[J]. Interv Neuroradiol,2014, 20 (4) : 482-6. |
[11] | Su IC, Cruz JP, Krings T. Low-flow direct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caused by rupture of an intracavernous carotid aneurysm[J]. Interv Neuroradiol,2014, 20 (4) : 476-81. |
[12] | Chi CT, Nguyen D, Duc VT, et al. Direct 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ang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Study of 172 cases[J]. Interv Neuroradiol,2014, 20 (4) : 461-75. |
[13] | Choi JY, Baek SH, Jung JM, et al. Teaching NeuroImages: ocular bruit in 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J]. Neurology,2014, 83 (7) : E87-8.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0689. |
[14] | 李谷, 龚江标, 温良, 等. 颅底骨折后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发生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 18 (2) : 193-7. |
[15] | 刘彦超, 段传志, 李西锋, 等. 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后动眼神经麻痹预后情况及恢复时间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 13 (4) : 3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