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大鼠基底动脉PAR1表达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关系。方法7周龄清洁级SD
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SAH 3 d组、SAH 5 d组、SAH 7 d组,采取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观察动
物行为学改变,SAH模型大鼠按照分组于术后3、5、7 d 分别灌杀动物,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组织学形态,并以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检测基底动脉标本PAR1表达。结果SAH制模术后参照Endo 4分
制方法行神经功能评分SAH 3 d组中2分2只(33.3%),3分4只(66.7%);SAH 5 d组中1分3只(50%),2分3只(50%);SAH 7 d
组中1分4只(66.7%),2分2只(33.3%);正常组均为1分。CVS观察:正常组无痉挛,SAH 3 d组出现基底动脉痉挛,SAH 5 d组
基底动脉稍舒张,SAH 7 d组痉挛程度较3 d组加重,统计分析显示四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正常组未见明显表达,SAH模型制作后后3、5、7 d组基底动脉PAR1有
阳性表达。统计分析显示四组间PAR1平均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正常组与SAH 3 d组、正常
组与SAH 5 d组、正常组与SAH 7 d组、SAH 3 d组与SAH 5 d组、SAH 3 d组与SAH 7 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
5 d组与SAH 7 d组相比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AR1平均光密度与SAH后基底动脉横截面积
之间存在负相关(r为-0.779,P<0.01)。结论本实验中SAH大鼠模型基底动脉PAR1表达上调,并与CV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
系,凝血酶受体PAR1在CVS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上调,提示凝血酶参与了SAH后CVS的病理过程。